“独孤九剑”第八式:平台思维
互联网的平台思维就是开放、共享、共赢的思维。平台模式最有可能成就产业巨头。全球最大的100家企业里,有60家企业的主要收入来自平台商业模式,包括苹果、谷歌等。
那么,教育界呢?怎样面对现实的平台与互联网背景下的虚拟平台?又怎样在教育规律的指导下去成功打造?
法则16:打造多方共赢的生态圈
平台模式的精髓,在于打造一个多主体共赢互利的生态圈。
将来的平台之争,一定是生态圈之间的竞争。百度、阿里、腾讯三大互联网巨头围绕搜索、电商、社交各自构筑了强大的产业生态,所以后来者如奇虎360其实是很难撼动他们地位的。
打造办学的共赢圈,是处于不利社会口碑语境和生源群组的学校实现华丽转身的一个借力方向。
不论是上游学段,还是下游学段的学校,在今天的教育体制下,都存在着争取更好的社会口碑和更优秀的潜在生源的现实压力。通过形成办学联盟的方式,是可以“借着台风上树”的:处于下游学段的学生,以升入这间上游学段的学校为荣耀和理想;处于上游学段的学校,以“掐”来的下游学段“尖子生”为实现上升的资源。
这种利益互动,良性循环,对同一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辖下的不同学段学校更为重要,这是提升区域性办学效果的一种有效的合作模式。
在具体打造上,可以从学生活动交流开始,发展到教学活动交流(听课、试题设计与评价,学生发展现状的跟踪与反馈),再到情感价值层次上的相互认同。
最忌讳的是上游学段学校的“天朝“心态:自恃清高、自封为“名校”,自定位为“被人所求”,而瞧不起下游学校。在现代社会下,传统的“店大欺客”是行不通的了,你是谁?贵姓?凭什么?你能耐你自己玩吧!
只有拥有大量“粉丝”的学校,才在特定时段暂时有资格“待价而沽”“奇货可居”,却不会长久。主动放低身段、主动平等相待才能获得“粉丝”;千万别被现实“将军”以后才被迫改变,那样的代价会更高!
法则17:善用现有平台
当你不具备构建生态型平台实力的时候,那就要思考怎样利用现有的平台。马云说:“假设我是90后重新创业,前面有个阿里巴巴,有个腾讯,我不会跟它挑战,心不能太大。”
1917年,法国艺术家杜尚干了一件恶作剧的事儿,他把一个还能用的小便池取名为《泉》,签上名字送到了艺术展上。到了2004年的时候,这所谓的艺术作品,甚至击败了毕加索,被推选为现代艺术中影响力最大的作品。
杜尚的恶作剧给西方现代艺术下了一个新的定义:所谓的艺术,就是指那些被安放在艺术殿堂里的东西。这刚好也揭露了人类社会的一个真相——“在哪里”其实比“是什么”更为重要。
这到了我们的传统哲学,就是孔夫子的“中和位育”:“中”作为矛盾内部双方妥协结果,倾向于达成作为不同矛盾之间相互妥协之结果的“和”;然后,“安其所”“遂其生”!对于办学者而言,既来之则安之,既安之则胜之;对于学校品牌建设而言,则需要积极调动社区和校本资源,转为具有鲜明特色的教育资源。
法则18:让组织成为员工的平台
互联网巨头的组织变革,都是围绕着如何打造内部“平台型组织”。包括阿里巴巴25个事业部的分拆、腾讯6大事业群的调整,都旨在发挥内部组织的平台化作用。海尔将8万多人分为2000个自主经营体,让员工成为真正的“创业者”,让每个人成为自己的CEO。
内部平台化就是要变成自组织而不是他组织。他组织永远听命于别人,自组织是自己来创新。
由于学校工作对象的特殊性、学校工作内容的特殊性,教师以什么样的精神状态去工作尤其关键,而随着时代的进步,以往那种潜意识中视教师为办学者附庸、视教师的工作关系为对办学者的人身依附关系的“封建领主”意识早已因其腐朽而遭人唾弃,新时代下的教师与学校是相互依托相互成全的关系,教师与办学者是合作伙伴关系。
要使相互依托相互成全关系、合作伙伴关系良性互动,基于办学者掌握着国家法律赋予的资源支配权力这一现实,达成双赢的关键在于:办学者的言行与能力,能使教师看到希望!
只有让学校成为教师的平台,才有可能让教师感觉到学校是家;只有让教师感觉到学校是家,才有可能让教师以健康的精神状态投入到学校的发展壮大事业中来;只有在学校办学的发展壮大中实现双赢,才能使教师看到希望。
哪些追求是“希望”?
——社会口碑,能让教师引以为荣;
——专业平台,能给教师发展空间多;
——学生层次,在教学相长的过程中教师获得成就感多;
——生存环境,教师得到应有的尊重,尤其是人格与思想价值的尊重;
——办学事业,上下齐心,专注于教育教学事业;
——教育使命,踏实而有远见的办学战略,能在竞争中取胜;
——个人成就,教师能在成就办学者教育理想的同时成就个人价值;
也许,还有许多不胜枚举。当然,这些“希望”能称之为“希望”的前提,是必须具有“平等的合作者”的共同认知观,必须具有“合则两利,分则两弊”的共同价值观。
摒弃腐朽的权谋心态和“大棒加胡萝卜”管理方式,那是对立的、不信任的、内耗的恶性循环的开始。
顺时而动
这是一个100万制作的《穹顶之下》,撬动几十亿股值疯涨的信息平台的时代;这是一个微信红包,两天就绑定了2亿张银行卡,超越了支付宝8年艰苦努力的互联网时代。学校并不能独立存在于一个另外的生态圈,相反,应主动顺应时代,有所作为。
基于学校组织的微信公众号建设,便是其中的平台思维的一个。微信的深度开发,博客生态圈的升级,将会在学校品牌建设方面取得长足进步。起码可以把包括家长在内的各类人群与学校、师生捆绑在一起,主动宣传学校品牌;而更关键的是,可以记录每一个师生的生活与心路历程,在学校的公众号里有一排排的牌匾(又何尝不可以称其为墓碑),记载着师生个性化的生平故事,记录了他们与校园、与自己的生命、彼此之间温情脉脉的每一步、每一帧影像。至于哪些内容可以推送?又如何采集内容等,只不过是下位的事情。
现实的残酷法则还告诫我们,虽然学校尚无免费的成功案例,但是网络学习的触角已经伸向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这种多元、个性的课程和课堂的建设,势必对传统的教育思维产生迭代效应。还是那句话,教育要贴近社会与科技的变革,更要从企业的快速有效应对中汲取营养。比如,网易云课堂这样的网上收费学习,已经开发了1100门课程,课时量已达16000,已经有高达500万人的付费网上学习。
只不过,企业要的是经济效益;当然,我们学校追求的是社会效益;学校的品牌,看似有价实则无价。
韩斌
教育管理学硕士,华南师范大学客座教授,广州市基础教育培训专家、首届“名班主任”导师、“名校长”培养对象。
李征
广州市培英中学数学高级教师,广州市优秀教师,曾获市高考突出贡献奖;对互联网思维有独特见解。
下一篇:修行,需要一位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