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时代远程教育教师专业化建设必要性探讨
【摘 要】信息技术与远程教育的深度融合催生了现代远程教育的发展。“互联网+”时代,随着国家对高校在线开放课程建设的推动,从教人员专业化建设必要性再次成为一个关注的重点。
【关键词】远程教育;专业化;必要性
随着我国教育规模的扩大和教育改革的深入,远程教育在整个国民教育体系中的作用逐渐凸显。特别是“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在学习型社会建设和终身学习理念的影响下,远程教育以其广覆盖、低成本、多样化等优势和特点而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与此同时,各种类型的远程教育院校和机构也都深刻意识到师资队伍的素质将对学校的发展起决定性作用,关系到学校教育教学水平、人才培养质量、科学研究发展和服务社会能力。因此,促进教师队伍专业化发展,形成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远程教育师资队伍成为关注的重点。
教师专业化是教师发展过程中,通过终身学习和专业训练,习得专业的教育知识和相关技能,实施专业自主、展现专业道德、提高自身素质,成为具有良好专业素质的教育工作者的成长过程,即从“普通人”到专业“教育者”的发展过程。教师的专业化既是一种认识,更是一个奋斗过程;既是一种职业资格的认定,更是一个终身学习、不断更新的自觉追求。它要求教师具有教育教学的创新能力、现代教育与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服务学生和社会的学术能力,特别是在人才培养模式和科技创新等方面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于广大远程教育教师来讲,因远程教育教学的特殊性、远程教育学习者的复杂性、社会大众学习需求的多样性以及远程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和创新等内外部因素,使得教师专业化的重要性更加凸显。而目前大部分远程教育院校教师的专业技能还不能完全满足教育发展的需要,因此,加快远程教育教师的专业化进程是提高远程教育教学质量、促进终身学习的必然选择,是不断提高远程教育师资队伍素质的应有之义。
1 与社会进步和经济建设相适宜的教育发展要求教师提升专业水平
在国际范围内,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深受社会职业专业化的影响。20世纪30年代,卡·桑德斯指出:专业代表了一种特殊的职业类型,对社会效率和公平的功能发挥起着重大的作用和影响。后来的职业专业化发展为教师专业化提供了深厚的社会背景。20世纪60年代,国际劳工组织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关于教师地位的建议》中明确提出“应把教育工作视为专业的职业”。之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又指出“加快教师专业化的进程是提升教育质量的成功策略”,“教师专业化将作为一种改善教师地位和工作条件的策略”。自此,教师专业化的理念才得到世界各国的普遍认可和接受,对教师综合能力和素质的关注程度达到了空前的程度。特别是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对教师专业化的研究已经逐渐成为世界范围内师资研究的趋势和方向,教师专业化的发展现状和未来需求也逐渐成为各国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工作,以其特有的决定性作用影响经济社会的发展。
在我国,经过改革开放以来三十多年的发展,中国社会发展程度和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教育事业的改革和创新不断深入,特别是高等教育发生了本质的变革,即从精英型教育向大众型教育再向普及型教育发展的阶段式前行。构建和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创建和推进学习型社会建设成为我国社会发展的大势方向。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知识更新速度不断加快,知识总量急剧增加,人们接受知识的能力不断提升,人们对于教育的需求总量、知识类型、获取方式等方面都出现多样化、个性化、复杂化的趋势,单向的学校教育显然难以满足人们的学习需求,更不能满足职业岗位工作知识持续更新的需求。教育成为每个人持续学习的过程,而不再是一种“身份象征”和状态结点。在这样的背景下,教师的工作职能也随之发生深刻变化,教师劳动的复杂程度明显有所提升。这就要求教师以专业化发展为方向,以自身水平的提升为基础,体现教育教学活动的学科深度、知识广度、创新程度、实践用度等内容。因此,打造符合经济社会发展教育需求的师资队伍以及提升其专业化层次成为远程教育发展急需解决的迫切任务。
《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了人才发展的战略目标,即到2020年,培养和造就规模宏大、结构优化、布局合理、素质优良的人才队伍,人才资源总量从现在的1.14亿人增加到1.8亿人,人才资源占人力资源总量的比重提高到16%,主要劳动年龄人口受过高等教育的比例达到20%,高技能人才占技能劳动者的比例达到28%。为实现这样的战略目标,确立我国人才竞争的比较优势,顺利进入世界人才强国行列,为我国经济社会建设与发展奠定人才基础,就需要加快人才教育培养的规模和速度,加快终身教育体系构建,深化学习型社会建设内涵,满足“时时、处处、人人”的终身学习目标。因此,必须牢牢打好师资建设根基,唯有不断提高教师的专业化水平,才能促进教育改革,实现战略目标,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坚强的智力支持和学习保障。教师专业化已经成为现代教育发展的必然和趋势,不断提高我国教师的专业化水平逐渐成为我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现实需要。
2 远程教育教学的特殊性要求教师具备特定的专业素质和能力
教师作为教育现代化的核心力量,教师的专业化程度将从根本上影响教育质量。作为教师,不仅要有精深的学科专业知识和广博的科学文化素养,还要能够娴熟运用教育学的相关理论和技能,教师自身必须是基本学科专业和教育学专业等多种专业的有效集成。而且,随着教育改革不断深化,教师还需要不断更新教育观念,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不断创新知识传授技法,适应重视实践教学的新要求;不断提高整合交叉学科知识内容和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的能力,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和网络平台扩展教学空间。但是,对于远程教育教师来讲,教学过程由传统的“教师、学生、教材”三要素转变为“教师、学生、教材、媒体”四要素,教学过程和教学结构发生变化,特别是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教学的复杂程度和难度大幅上升。教师要落实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设计教学实施方案,完成教学内容的信息化建设、教育资源的有效传导、辅导答疑、学习效果的考核与反馈等一系列工作,帮助学生构建新知识、发展新能力,并为学生学习全程提供周到、专业的支持服务。显然,这些教学工作除了要求远程教育教师具备一般教师所具备教学与组织能力外,还须具备特定的专业素质和能力。
首先,远程教育教师必须能够胜任教学过程中的多重角色。作为远程教育教师,必须具备丰富、扎实的学科专业知识,以及远程教育技术、教学设计、教育心理等多种教育基础理论知识。因此,一名优秀的远程教育专业教师除了要成为本学科领域内的专业学者以外,还应当努力成为教学资源的整合专家、远程教育教学设计专家、教学活动组织专家、多媒体传播专家,必须具备多方面的专业素质才能在远程教育教学活动中成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导航者和帮助者。其次,远程教育教师必须能够适应复杂的教学组织活动过程。相对传统的教学活动,远程教育教师的教学活动涵盖了从教材编写、课程设计、多媒体制作、在线教学、线下辅导、教学答疑等多个方面,需要教师具备一一对应的专业素质和能力。第三,远程教育教师必须做好教学全过程的沟通、组织和协调工作。远程教育教师是一定工作范围内教育工作者的统称,具有丰富的涵盖内容,既不同于站立讲台、侃侃而谈的传统教师,也不仅仅是视频课程中的授业讲师,他们是一个多层级、多类别的教师集合体,是一个组织密切、相互合作的教学团队。他们既有电视、网络等视频课程中的主讲教师、网络辅导教师、导学教师,也有一大批如课程设计、媒体制作、教学管理等人员组成的“幕后”支持团队。因此,远程教育教师在这样的团队型组织中,必须具有良好的沟通能力和专业的组织协调能力,才能够将远程教育的各个环节做好、做精,充分满足学习者的个性化学习需要。
基于上述要求,加之当前远程教育教师大多来自于师范院校,在学习培养期间偏重于学科专业的培养,对远程课程体系和组织机构等方面缺乏相应的教学培养活动,以及远程教育自身在教学过程、教学结构等方面的特殊性,因此,远程教育教师从“新手”到适应再到“专家”将是一个长期的成长过程,通过一系列专业、系统的培训与实践,教师转变职业角色、培养合作精神、熟悉远程教育规律、掌握远程教学技巧,完成其自身专业化构建和发展。而且,教师应该明确认识到,教师不再是单纯的教学任务执行者,而是教育思想的研究者、实践者和创新者,在专业发展的路径上,要重视教师专业化的主体地位和自身需求,促进自身职业理想、职业道德、职业情感和责任感的不断成熟和完善。
3 远程教育学习者的复杂性和个性化、多样化的学习需求对教师提出更高要求
远程教育学习者具有不同的年龄、背景、基础、动机和目的,在学习属性上具有明显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从年龄上讲,远程教育的学习者不同于普通高校,其学习群体的年龄跨度非常大,但也存在一定的年龄分布特征,其中以18~35岁的学习者为主体。但随着学习型社会建设进程的推进,学前教育和社区教育需求将日益旺盛,学习者年龄跨度将进一步增大。从婚姻状况上讲,大部分学习者都是已婚成年人,家务对于成人学习者具有较大影响,特别是对有生育和抚养子女负担的女性学习者影响尤为巨大,大部分已婚学习者在远程学习上的时间和精力都十分有限。从工作情况上讲,远程学习者仍然以在职人员为主体,大多数学习者的学习动机来自于工作的压力和动力的学历教育和证书教育需求。但目前这样的原始需求在悄然发生改变,选择入职充电、以兴趣爱好为目的的远程学习者将会逐渐增多。从学习动机上讲,远程教育学习者的动机主要包括个人价值需要、求知需要、职业发展需要、物质驱动需要、充实自我需要等等。由于学习者大多为在职人员,因此,职业发展的需要成为远程教育学习者的主要动机。远程教育培养对象的复杂性决定了远程教育自身发展具有多元化特征,也需要教师有更高更全面的素质和能力,引导学习者如愿实现学习目标。
远程教育学习者个性化、多样化的学习需求需要在学习内容、学习形式、资源选择等方面予以体现。在学习内容方面,由于学习者差异明显,其中包括各层次学历教育形式,还会涉及各类职业技能、岗位培训、资格认证等非学历教育形式,远程教育需要为社会广大学习者提供各种学习机会和渠道,并且提供多样化的学习支持服务。这对远程教育从教人员的专业结构和能力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学习形式方面,远程教学强调学生的自主性,可根据自身实际情况选择、确定各自的学习进度、学习计划、学习方法、学习时间和地点。但由于学习者中在职人员占多数,他们需要更多的业余学习形式,因此函授、开放教育、网络教育等方式均能满足他们的学习需求。这也无形中增加了远程教育教师的教学设计和组织活动的管控难度,是对教师专业水平的巨大挑战。在资源选择方面,远程教学要有网上文本资料、动态资源、广播教材、CAI课件、网络课程等多种视听媒体教材。通过多种媒体教材的相互配合,可以减少远程学习者的学习孤独感,增强课程学习的趣味性、应用性,帮助其适应远程教育的教学管理模式。远程教育教师则需根据课程内容,创建教学团队,共同开发制作多媒体学习资源。在资源制作的过程中,还应运用教育管理学的相关原理和手段,以最恰当的方式将教学内容传达给每一位学习者。当然,尽管现代远程教育是基于网络的教育形式,但并不等于学习过程中教师作用的弱化,相反,正是由于远程,才特别需要教师需要强化教学过程,提升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不仅要面对课程的知识结构,还要通过网络“面对”每一位学习者;不仅做好课程教学前的所有准备工作,还需要参与实时、非实时,线上、线下的教学全过程。因此,不是降低对远程教师的要求,而是在能力素质和专业化发展方面提出更高的标准。
4 远程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要求教师能够提供专业的管理和支持服务
远程教育特有的人才培养模式要求教师应该成为教学过程的管理者和学习服务的提供者。
第一,远程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包含适应成人在职学习的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需要教师具有提供教学内容的专业能力。远程教学内容以培养能力为主线,运用信息技术,将知识学习与实践能力培养相结合;专业课程设计模块化,构建通识课程、基础课程、拓展课程、实践课程等课程群组,搭建课程平台;多种教学媒体一体化设计,根据媒体的功能设计和编制文字教材、录音教材、录像教材、电视直播课程、计算机课件以及网上学习资料等。无论是能力培养还是课程设计,或是媒体资源设计等内容都需要远程教育教师运用远程教育理论,将学科知识体系融入到多层次、多媒介的教学过程之中。
第二,远程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包含导学与自主学习相结合的教学活动模式,需要教师提供及时有效的导学助学管理活动。远程教学师生准分离的特性,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须综合运用多种媒体、媒介传播教学内容,采取多种导学策略开展分组学习、任务驱动、情景教学、问题导向等模式的自主学习活动,帮助学习者尽快将所学知识转化为实践能力,提高学习效率和教学效果。远程教育教师应将导学助学结合起来,突出学习的实践性、互动性和适应性,强化学习的过程性,从而促进教师转变角色,成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和引领者。
第三,远程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包含贯穿教学全过程的学习支持服务,需要教师提供形式多样、科学合理,更为人性化的学习支持。可以提供学术助学,开设直播课堂、辅导答疑、开通学习平台、运用电子邮件和BBS讨论进行信息传输;可以提供选课指导、学习咨询、教学、教务与考务信息等;可以提供缓解工作、生活和心理压力等非学术方面的帮助。这些对于普通的教师来讲,既不是其所学的专业知识,也不是其教育教学的重点,但是却能充分影响整体教学效果,必须加以重视。此外,为了解学习者的学习进展、挖掘更多的学习需求,远程教育教师还应该建立对在学习者和毕业生进行访问反馈的信息渠道,一方面了解现有课程资源的学习适应性情况,指导学科建设发展和教学创新;另一方面,掌握潜在学习者的学习需求,增强环境的自适应能力,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机制。这些工作都对远程教育教师提出更高层次的要求,需要具有充分的学习和培训,加之有效的实践训练才能逐渐形成。
由此可见,远程教育教师的专业化建设是现代远程教育发展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必然要求,不断提高远程教育教师的专业化水平也是实施远程教育大发展、促进终身学习、建设学习型社会、实现国家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现实需要。社会发展和教育自身的改革都对教师专业化程度和教育教学质量提出了新的要求。为不断提高远程教育的现代化水平,推进远程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和发展,远程教师的专业化建设应成为适应社会发展、满足教育需求、推进教育改革的必要条件。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师范司.教师专业化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中国网.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EB/OL].http:///policy/txt/2010-06/07/content_20197790.htm,2010-06-07.
[3]邢晓春,王海竹.对远程教育教师专业化的思考[J].2005(4).
[责任编辑:刘展]
上一篇:湖南省重点高校研究生教育结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