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经济与管理学科知识结构有效性分析
[摘 要] 现阶段,我国已经迈入知识经济时代,开展交叉学科教学有助于培养当代创新型、复合型人才。教育经济与管理学科便是当前的一门交叉学科,不管是从学科性质分析,抑或是从研究方法分析都处于摸索阶段,而对知识结构体系来说其有效性更有待进一步提升。首先分析了教育经济与管理学科性质与结构的关系,进一步指出其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并提出提高知识结构有效性的措施。
[关 键 词] 教育经济与管理;知识结构;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8)13-0078-02
一、教育经济与管理学科性质与结构间的关系
在学科发展进程中,逐渐从细化、分化走向整体化和全面化。最初阶段教育学和经济学合并为教育经济学,教育学与管理学合并为教育管理学,这两种学科类型都隶属教育学,当然也有一些院校将教育管理学归纳到管理学当中。学界通常将教育经济学作为研究教育和经济学关联的学科,主要是研究教育对经济起到的作用。教育管理学的目的为找出教育管理的一些规律,重点研究教育工作治理和组织领导的相关内容。从总体分析,这两门学科都有规律可循,存在相似特点。教育经济与管理学科是教育经济学和教育管理学两门学科的综合,20世纪90年代教育部将其定为公共管理的二级学科[1]。从该角度出发,教育经济与管理存在时代的特性,而从学科发展分析,也是对教育经济学和教育管理学综合的一种突破研究。
学科性质与知识结构为决定性关系,从知识构建来说,学科的目标、方法和目的都有所不同,同时这些知识只是在一些组织或项目上存在,而与其他无关。要想对学科知识结构进行分析就需要先确定学科性质。通常一门学科主要受三方面影响:(1)知识本身发展为学科发展的内在诉求;(2)满足行政权力;(3)满足社会发展。从该学科相关要求分析,不管是教育经济学还是教育管理学,在理论素养及知识更新方面已日趋成熟。从行政权力方面分析,设立此学科的目的就是培养复合型人才,即同时兼具经济学理论知识和管理学知识,因此,时代要求是该学科设立的首要原因。从社会发展分析,教育经济学和教育管理学研究的内容和领域都无法适应当代社会发展需要。尝试将两门或多门学科进行结合,有助于人们对复杂问题的思考和解决。教育经济学对静态特征进行研究,只能给一定时期、一定区域经济现象予以解决,却无法对动态的教育领域经济现象给予回应。因而,教育经济与管理学的特征显而易见,同时兼具管理和人文方面,学科性质决定了学科的知识结构。
二、教育经济管理与管理学科发展中遇到的问题
(一)缺乏专业与独立性
教育经济与管理学科是国家结合当前教育现状,将教育经济学和教育管理学进行整合而来的学科,而不是在其他专业的基础上延伸出现的,因此缺乏专业独立性。教育经济与管理学科所研究的内容较多,包括教育学、管理学和经济学,将多个专业学科进行交叉,这三类学科各自都有自身的特点,且存在一定跨度,三者间的共通性不强,导致交流存在障碍,这也是其缺乏专业性与独立性的体现。
(二)缺乏专业发展的成熟性
发展至今,教育经济与管理学已经设立了一段时间,虽然随着时间的推移其发展趋势还在不断壮大,但是专业发展分析却处于缓慢状态,比如缺乏相关研究人员、发展速度缓慢、课程体系错位等[2]。首先,学科发展至今,多数都是汇总整理的理论和经验,但是却缺乏科学、系统的范式,在专业研究方面还有待进一步突破,专业发展动力仍有待提升。其次,在进行教育经济与管理学科研究时,缺乏专业的研究人员,现有的研究人员多为其他行业转入者,存在较大的随意性,影响教育经济与管理学科结构的有效性。最后,课程体系存在结构错位现象,设定方式存在盲目性,课程联系缺乏紧凑性。
(三)培养模式没有与社会相协调
自教育经济与管理学科开设之后,国家首先明确了培养目标,即重点培养从事高等院校工作、行政部门工作以及科研机构工作的现代化人才。由此可见,教育经济与管理学科应以培养复合型人才為主,即既了解经济教育学,又了解管理学,而从当前情况看,我国设有该学科的学校普遍采用学术型教学,缺乏明确的培养目标,再加之知识结构体系不合理,影响教学质量,培养出的学生不符合时代发展所需,多数的就业单元都为高校,而少有从事公共事业机构单位的人才,导致与社会需求错位。
(四)研究重点存在偏差
教育经济与管理学科是教育经济学和教育管理学的合体,主要是对教育、管理和经济三方面的知识进行研究,但是从目前知识结构看,更侧重于教育学和管理学方面的研究,而缺乏对经济学的重视。经济学是教育经济与管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为问题的解决提供相应的思路和技能,提升学生的逻辑思维和理性思维,进而培养他们独立处理问题的能力。而从这方面分析,当前学科结构还有待进一步调整,缺乏对经济学内容的重视。
三、加强教育经济与管理学知识结构有效性的对策
(一)制订高层次的知识结构定位目标
教育经济与管理学应制订高层次的知识结构定位目标,比如2005年南开大学创办了教育经济与管理硕士专业,之后又设立了博士专业,隶属教育经济与管理学科。发展至今,该专业已经有10多年的发展史,已经形成相对成熟的人才培养体系。培养模式分为两种,一种是二年制硕士培养,也是就是说硕士专业为两年制,其中一年学习理论,一年进行实践,并包括撰写学位论文;另一种是“2+3”模式,具体指2年硕士,3年博士,就读此专业的硕士生达到相关标准后可申请硕博连读[3]。南开以明确的人才培养模式和培养目标对教育经济与管理学科的知识结构起到决定性作用。可以此为例,明确指示结构定位目标。
(二)将实践来源、价值取向和效用评价有机结合
知识结构为实践的产物,通过不同人具备的知识内容进行结合,形成有顺序性、层次性的复合型信息结构。其为个体受内外作用共同影响,在自身生理方面形成获取记忆的系统。从学科知识结构来说,主要分为两个取向,即社会取向和个体取向[4]。从知识结构内涵分析可分为三个层级:(1)理论基础知识形成于实践层面上,即知识从何处而来,知识如何形成。(2)工具性知识形成于价值层面,可以解决哪类、哪个领域的问题,具体为学科基础知识、学科前沿知识以及专业核心知识。(3)评价知识于效用层面上形成,即解决了何种问题,取得了何种效果。
第一層级的知识结构主要为中外高等教育史、高等教育学原理以及教育社会学知识,这些是整个学科的基础,含有丰富的知识内容。同时,该学科的人文性和社会性决定了其所应培养人才的类型。根据知识来源,教育实践和管理实践是教育经济与管理学科立足的根本所在。教育社会学从社会视角出发,对教育学展开研究,而高等教育学的原理对高等教育规律相关内容展开研究,可将这两项内容当做教育经济与管理学的支撑,发展学科的特色性。
第二层级为工具性知识,将教育经济与管理学作为培养应用型、复合型人才的工具,也就是说加强管理领域理论知识的教授,同时结合社会发展趋势,对学生未来的发展给予指导。另外,高等教育课程的多样性表现出学科的前沿性,加强对教育领域变革趋势的关注。
第三层级知识结构属于效用维度,可开设论文写作、教育统计学、教育研究方法等课程[5]。展现出教育经济与管理学科的效用维度:训练学生学术性写作,提高其写作能力;对中外教育进行对比,借鉴适合的教育经验;采用多种方式研究,综合教育领域和社会层面开展调研,积极研究教育实践存在的问题。由此可见,教育经济与管理学由于自身的应用性较强,还应加强对效用维度知识结构的应用。
(三)构建科学合理的研究范式
教育经济管理学要想取得良好的进展,提升知识结构的有效性,就需要构建科学合理的研究范式。首先,加强对专业人员素质的提升,使其能够从专业发展的角度看待问题,将经济学、教育学和管理学进行合理契合,实现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的完美融合,为构建专业的知识结构体系提供重要保障。其次,从教学内容方面分析,还应注重创新使用,适当增加经济与管理学占据的整体比例,对多学科研究成果于实践经验统筹研究,保证知识结构的合理性[6];从教学方法分析,还应加强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的创新,重点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在教学内容中引入鲜活的案例,为学生指明学习方向和就业方向,使教育经济学发挥实质性作用。
综上所述,教育经济与管理学是新型的交叉学科,其更侧重于实用型和复合型人才的培养,这也是国家发展所需。但是,随着长时间教学,其中存在的问题也日益凸显出来,影响最终教学成果,尤其是知识结构的合理性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基础,因此,还应对知识结构加强研究,提高其有效性。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应采取内外结合的方式,即在挖掘学科自身内在优势的同时,还需外界因素的支持,积极引进学科研究型人才,为学科发展注入新动力,建立合理的课程知识结构,完善教育体系,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教育经济与管理学科开设的真正意义,促进教育行业的稳固发展,为学生就业和社会发展提供有利条件。
参考文献:
[1]兰霞萍,吴燕.江西高校教育经济与管理学科建设现状及其展望[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4,30(8):71-73.
[2]宋立渠.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发展中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中国市场,2017(23):228.
[3]王宗颖.我国教育经济与管理学科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J].时代教育,2015(1):279.
[4]蔡文姝,钟鸣,张维佳,等.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的困境与出路[J].艺术科技,2013(7):307.
[5]李帅琦.上海某高校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简析:以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为例[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6(12):113-114.
[6]祝超超,张继河,蔡娜.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问题及对策:以江西某高校为例[J].高等农业教育, 2015(9):92-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