辐照没问题
方便面的“辐照门”掀开了民间“辐射恐惧症”的冰山一角。实际上食品辐照技术的科学性已基本得到了验证,但就算辐照食品对人体基本不会产生危险,标识的缺失仍会引发人们的心理恐慌。
经历了口诛笔伐之后,国内方便面两大巨头“康师傅”和“统一”集团对外宣称,正在全国市场陆续更换标注有“辐照杀菌”字样的新包装。
这是一场迟到了许久的舆论胜利。
7月8日,《羊城晚报》披露了国内方便面生产厂家所用配料经过辐照(即辐射照射),但并不标注的消息,随即掀起轩然大波。据知名“打假人士”刘殿林说,他在半年前就对辐照行业进行了调查,发现“辐照食品在国内市场‘隐形’是行业潜规则。”
“康师傅和统一的做法并不能说他们是敢为人先,要知道国家很早就规定了辐照食品需要标识。他们的做法,只能说是之前不要脸的企业现在变得要脸了一些。”刘殿林说。
在这个被媒体渲染为“辐照门”的事件背后,也许更需要让人清楚的事实是:辐照已经是食品加工中运用很广的技术。仅2005年一年,包括粮食、蔬菜、水果、肉类和调味品,中国经过辐照的食品产量就已达到14.5万吨,产值高达35亿元。
这也正是方便面的“辐照门”之所以引起民间广泛关注的原因所在。在民间,核辐射早已是危险、恐慌、末日的代名词。现在听说吃的东西都经过核辐射照射,确实耸人听闻。
仅仅过了9天,7月17日,河南杞县就传出了“钴-60放射源爆炸”的谣言,人们发现,谣言指向的目标,恰恰是一家进行辐照食品加工的厂子。辐照,已经不可避免地成为这个夏天的一个焦点,对辐照食品前所未有的担忧开始蔓延。
杀菌不一定是保“鲜”
事实上,引起这种担忧的辐照处理工艺,已经默默地存在了许多年,是食品加工过程中最为普遍的一种工艺。国家《预包装食品标签通则》早已中默认了食品行业辐照加工的合理性,但要求“经电离辐射线或电离能量处理过的任何配料,应在配料清单中标明”。
许多辐照研究专家在事件发生后,不得不多次出面回答关于辐照的问题。而在这之前,尽管辐照技术在食品业内几乎已经“肆无忌惮”地公开了好多年,却从未有媒体和群众来打听“这事危险不危险”。
这个月,哈益明就被许多人追问过辐照食品的问题,身为中国农业科学院辐照食品加工与贮藏研究室的首席研究员,他专门写过一本名为《辐照食品及其安全性》的书。站在核辐射权威专家的立场,他对辐照食品的安全性给予了绝对的肯定。
“辐照食品的‘辐照’只是一种加工工艺。就是利用钴60(60Co)、铯137等放射源产生的γ射线,或是电子加速器产生的高能电子束,对食品和一些农副产品进行处理。”哈益明介绍,处理的目的是为了给食品灭菌保鲜,提高它们的卫生质量和延长保质期,“辐照能杀死寄生在食品表面及其内部的病原微生物和寄生虫,也就是说,能大大降低食源性疾病发生的概率。”
杀菌并不是食品处理的唯一目的,出现在超市的食品成品,还需要另外的工序——保鲜的同时兼顾食品的风味。在这方面辐照技术已经堪称理想。
传统的灭菌保鲜工艺是“热加工”,处理过程中,食品内部会升温,温度一高,食品色、香、味就会发生损失。而辐照是冷加工,能最大限度减少食品品质和风味的损失,受到讲究色香味配搭、食不厌精的中国人欢迎不足为奇。
除了加热,为了保鲜,“以前对速冻食品的处理是采用溴甲烷、环氧乙烷等化学熏蒸剂,但使用这些化学熏蒸剂会引起不同程度的药物残留,还有可能和食品的组成成分进行化学反应,生成有毒物质,而辐照就没有这个烦恼。”
辐照的灭菌能力也比传统的食品加工工艺更惊人。因为射线的穿透力强,深藏于谷物、果实或冻肉缝隙中的害虫、寄生虫和微生物都难逃其“毒手”。比如,新鲜猪肉经真空封装,用60Coγ射线15kGy(核辐射吸收剂量的国际单位,1公斤物质吸收1焦耳的能量为1Gy)进行灭菌处理,可以全部杀死大肠菌、沙门氏菌和志贺氏菌,仅个别芽孢杆菌残存下来,这样的猪肉在常温下可保存两个月,而用26kGy的剂量辐照,则灭菌较彻底,甚至能够使鲜猪肉保存一年以上。
“辐照门”的出现,显然与辐照技术的便利性密切相关。因为国家对食品中的菌落总群和大肠杆菌数都有严格的规定和监管,也使得杀菌成为食品加工厂商考虑的首要因素。
“恰恰是因为辐照的杀菌能力强,我们在调查中发现,有一些厂商把即将过期和刚刚到期的食用油也去辐照,然后重新出厂推向消费市场。”刘殿林说,也正是因为这个偶然从业内人士中得到的消息,让他开始关注辐照食品,而除了食用油,化妆品也是涉“辐”的一个行业,“谁能保证辐照是用来杀菌保鲜了而不是用来处理过期食品了?消费者用肉眼又看不到区别。”
在对食品辐照时,10kGy以下被认为是辐照的安全幅度,但更高的剂量杀菌效果更明显。对辐照的把握和残留的检测应该成为维护公众食品安全的保障。“根据我的了解,几乎100%的企业都不会对残留进行检测,而这个市场又很混乱,只要不出现大的漏洞,根本没有人来管你。”刘殿林说,“一些不要脸的企业就是通过这种技术的猫腻赚黑心钱。”
哈益明所在的研究所能做这种辐照残留检测,但是需要得到有关部门的许可,而他在受访中也提及国内这样的专业检测中心太少了。“主要是成本吧,小企业没能力去承担,大企业又不自觉,觉得自己可能检测了会吃亏。”刘殿林透露,一些业内人士对他这样诉说苦衷,“但又如何来保证安全的食品呢?”
消费的惯性与标识
由于核爆炸和核源泄漏事故的可怕宣传,人们对放射性物质的警惕性比较高。辐照食品的一个争议就是会否沾染放射性物质,或者产生诱导放射性。
这种担心并不是多余的。在核电站中,为了防止放射性物质泄漏,核反应堆有燃料包壳、压力壳和安全壳三道防护屏障的保护,因为一点点的泄漏,都会产生巨大的危害,前苏联切尔诺贝利事故尽管过去了20余年,但仍然有被放射线影响而出生的畸形胎儿。
“这并不能怪消费者偏听偏信,辐照听起来是很吓人。”刘殿林说,当同样的东西一个被标明“辐照”而另外一个没有,人们选择的往往是没有标识的那个。
“辐照容易让人想起辐射,但辐照食品不等于辐射食品。”哈益明强调。食品在进行辐照时,被照食品没有直接接触放射性同位素,因此不会沾染放射性物质,这与核爆炸和核源泄漏事故等是不相同的。
在食品辐照中,一般采用的60Coγ射线能量为1.33和1.17MeV。根据英国科学家在1966年的研究结果,24小时的钴源照射,所产生的感生放射性仅仅是食品本身所具有的天然放射性的0.00005%。而使食品中基本元素诱导放射性需要临界能为2.2MeV,因此,这些射线不可能达到使食品内的元素产生诱导放射性的能量,当然也不会产生诱导放射性核元素及其化合物。
食品辐照工艺也有一套严格的程序:前处理—包装—辐照及质量控制—检验—运输—保存。以肉类为例,辐照前对肉食品进行挑选和品质检查,如果有需要,可以添加抗氧化剂防治维生素C的损失,接着是防止辐照食品二次污染的真空包装(以防止贮运、销售过程中脂肪氧化酸败,肌红蛋白氧化变暗灰色等缺点),在进行辐射时,需要根据肉食品的种类、密度、包装大小、辐照剂量均匀度以及贮运销售条件来决定辐照箱的设计。
一个国际惯例是,辐照食品需要在食品包装中有明确的标识,这样做是为了保证消费者的知情权。事实上,中国也强制规定,经电离照射后的食品,必须在包装上加贴标识及中文解释,但很少见到。正因为这样的“忽视”,很大程度上加剧了人们的恐慌。
如今,康师傅和统一声明在新包装上标识“辐照杀菌”,刘殿林还是放不下心:“消费市场没成熟起来,市场监管不到位,做了也是白搭。康师傅和统一现在肯做标识,其实是被媒体逼的。”他质问说,行内人都知道辐照食品的存在没有标识,国家的监管部门肯定也是知道的,为什么没有站出来查处呢?
2004年前后,不少国产食品由于被检出经过了辐照而又未标识,在出口欧美时被要求召回。“首先是没有依法标识,其次对它的危险性还有待考证。”刘殿林说,1983年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CAC)正式颁发了《辐照食品通用法规》,建立了食品辐照的国际标准,现在,超过50个国家的240多种食品被批准可以进行辐照处理,“但这个数量还不是很多,说明大多数国家对辐照食品仍持谨慎态度。”
“最需要解决的问题,是要让消费者科学认识‘辐照技术’,消除顾虑。同时,商家也要进行产品标识,这不仅有助于推广现代食品加工技术,从法律法规的层面上来说,也是必须予以明示的。”哈益明说。
刘殿林的愿望则是,在辐照运用于食品行业的未来,他能吃到安全又放心的食品。“这要脱离了监管简直不可想象。”
推荐访问:辐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