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需要,教学设计的基点
中图分类号:G623.31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3-4289(2013)01-0041-02
在教学中,我们经常会发现课堂上有的教师讲得滔滔不绝,学生却昏昏欲睡;有的教师只为提问而提问,要么设计的问题难度很大,学生无法理解,要么设计的问题没有一定的梯度,不能激发学生的思维,难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这些现象导致师生之间缺乏有效的互动,教学低效。那么,怎样的教学活动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真正参与到课堂中来呢?
一、掌握学生基础,把准教学起点
学生是在原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通过同化与顺应而得到新知识的。所以我们在设计教学时就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原有基础,从学生的知识和经验出发,教师的教学设计才能符合学生的实际,才能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教学效率才会提高。
案例一:一次教学大奖赛的教学主题是Fall,教学的对象是五年级上学期的学生,他们还没有学过季节和四季的英语单词(这个内容是五年级下册的内容)。可是一位教师在教学时,只从自己的教学需要出发,备课时没有仔细考虑学生的知识经验,在导入新课时她设置了这样两个问题:“How many seasons are there in a year? What are they?”要求学生按照她的教学设计用“There are four seasons. They are spring,summer,fall and winter”来回答,由于学生对season这个单词不理解,所以无法回答,出现课堂冷场的现象,教学气氛相当沉闷。
案例一说明教师课前没有深入研究过学生的知识基础,不能准确地把握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教学起点设置过高,学生无法达到老师的要求,教学效果欠佳。
案例二:同样是这个主题,还有一位老师是这样设计的:授课教师先用这几个问题“What’s your name?(由于借班上课,对学生的名字不知道)What color do you like?What fruit do you like? What do you like to wear?”和学生进行Free Talk,然后再让学生用这几个问题问老师,最后让学生结合老师的回答答案“I like golden.I like apples. I like to wear shirt.” 推断出下一个问题“What season(季节) do I like?”的答案“Fall”。这样,在具体语境的提示下,学生不但很容易回答 “What season(季节) do I like?”这个问题,而且轻松地导入本课的主题Fall。
案例二中的这位教师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关注情境和知识的链接点,创设富有英语韵味和思考价值的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体验语言。在此过程中,学生的思维能力得以发展,积极性被调动起来,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从以上两个案例可以看出,学生的知识基础是确定教学起点的重要依据,是教师顺利完成教学的前提,所以教师在备课时不仅要备教材,还要备学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才能实现有效教学。
二、找准学生兴趣,设计有效活动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激发学习兴趣,学生才能积极参与,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一)找准兴趣点,导入新课
有趣的导入会很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学生主动去思考,好的兴趣点的选择对整节课的引导起着立竿见影的作用。因此,教师要了解学生的兴趣,选择合适的导入点。
案例三:笔者在教学《PEP小学英语》六年级下册Unit1形容词比较级时,为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先用课件出示他们的偶像,即快乐男声李炜的照片和身高(180cm),引导学生说出“Li Wei is tall”;接着再出示他们崇拜的明星(刘翔)的照片和身高(189cm),这下,学生的兴趣一下子被激发,小声说:刘翔还要高啊!笔者趁机出示文字“Li Wei is tall. Liu Xiang is ”让学生来填空,不但能自然地引出taller,而且还能让学生在具体的情景中感知taller的含义。
在这样的情境中,学生的兴趣被激起,他们愿意主动去探究;而且在形象、直观的对比下,学生的学习变得有趣,大大提高了课堂实效。
(二)提高参与度,完成任务
以兴趣为支点设置的任务才能激活学生的参与意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没有学生的参与,再好的教学活动都是低效的。
案例四:笔者曾听过这样一节比赛课,题目为“In the park”,授课教师设计了一个“争当公园宣传员”的任务,有趣的活动极大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学生用句型“You can…in the park. You can’t …in the park.”先在四人小组内解说公园里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之后选一名最棒的同学参加班级的最佳宣传员竞聘。
案例四的教学任务符合小学生好胜的心理特征和实际能力,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活动中来,学生的语用能力得到了提高。
三、尊重学生差异,进行分层教学
英语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在教学中突出显示主体,尊重个体差异。由于学生在年龄、性格、认知方式、生活环境等方面存在差异,所以他们具有不同的学习需求和学习特点。只有最大限度地满足个体需求,才有可能获得最大化的整体教学效益。因此,教师只有在教学中进行分层教学,才能使不同水平的学生都能在其最近发展区得到不同层次的发展。
案例五:笔者在教学《PEP小学英语》六年级下册Unit4 Part A Let’s Talk(见图1)时,在操练环节笔者设计了这样的分层:学困生能朗读对话即可;大部分学生能根据提供的插图进行替换,编一个新的对话;优等生可以根据学过的内容,发挥自己的想象创编对话。一组优等生的对话如下:
S1: Hello, Sally! How are you?
S2:Fine.How are you?
S1: I’m fine,too. Where did you go on your holiday?
S2:I went to Hong Kong.
S1: What did you do there?
S2:I went shopping and took many pictures.
S1: How did you go there?
S2:I went by plane.
S1: Who did you go with?
S2:I went with my parents.
S1: Bye!
S2:Bye!
这两个学生把六年级上册“Where are you going on your holiday?”一单元学过的重点句型都用上了,他们的发言赢得了同学们和老师热烈的掌声。其他同学也跃跃欲试,争先恐后进行对话示范,课堂异彩纷呈,学生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语用能力得到了提高。
从以上教学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到:学生从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课堂上真正的主人,在课堂上进行自主的、有意义的、愉悦的学习,往往投入较少的时间、较小的精力,就能习得较为全面的学习能力。
(作者单位:南海实验学校小学,浙江,舟山 316021)
下一篇:我是这样做校长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