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红》是如何上天的?
岁月的时光已经流逝了35年,人们永远也不会忘记1970年4月24日那一天,我国成功地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卫星,从太空中传来的东方红乐曲声,强烈地震撼了全世界亿万人的心。那么这首《东方红》乐曲又是如何上天的呢?
情定《东方红》
1957年10月4日苏联发射了世界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后,毛泽东同志就提出“苏联人造卫星上天,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同时还指出,要搞就搞得大一点。这样在设计我国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的时候,就确定了在保证可靠性的基础上,各项指标应该比其它国家的第一颗人造卫星更先进。对识别信号来说,苏联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的遥测呼叫信号是嘀嘀哒哒的间断电报码,而我们可以采用连续信号。而这个连续信号又模拟什么声音呢?
1964年,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问世了,它歌颂了新中国的缔造者毛泽东。所以以它的名字来命名中国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意义十分深远,采用《东方红》乐曲,表达了全中国人民的心声。
研制过程
太空的环境条件十分恶劣,高辐射、温度低,怎样保证《东方红》乐曲在太空中的连续播放,并保证它不变调呢?特别是在当时的情况下,一个郑重的科学选择,变成了越来越强烈的政治需求,并且让它雄踞科学之上,赋予了它至高无上的神圣意义。当时的压力也是可想而知的。
首先,科学工作者们决定采用电子振荡来模拟乐曲,但用什么乐器来模仿,才显得乐曲声音悦耳动听,又能达到高可靠性呢?最后他们选中了铝板琴的声音。他们将5、6、2、1、6、i六个音源振荡器,接通电源以后,这些机器同时振荡,它们的信号按程序通过一个电子开关“门”,从而形成了和谐的《东方红》乐曲。
为了防止卫星上天后旋转和振动对机器的影响,科学工作者决定要把元器件固封起来,把线路板装配在一个125×110×130毫米的盒子里。它的正面镶嵌着毛泽东同志的头像,像太阳一样放射着熠熠金光。头像下方镂刻着“东方红”三个字,是从毛泽东同志的手书中移拼过来的。
为了万无一失,科学工作者们从电子线路到材料和元器件的选用都一丝不苟,使它们既能经受发射时力学环境的考验,又能经受空间特殊环境的考验。通过各种试验,还解决了电磁干扰使乐曲错乱和固化后乐曲变调等关键技术问题。最后,他们还模拟太空中的环境,让机器在真空条件下连续工作了半年。
发射升空
1970年4月24日21时35分,东方红一号卫星由长征一号运载火箭从甘肃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21时48分进入预定轨道。两分钟后,国家广播事业局报告,收到了东方红一号卫星播送的《东方红》乐曲,乐曲的前八小节乐音在太空中悠悠回荡。乐音非常清晰、浑厚、悦耳。它与遥测信号交替循环,一个周期60秒,40秒播送乐音,10秒发射遥测信号,遥测信号前后各间隙5秒。
由于能源系统的保证,乐音和遥测系统在太空正常工作28天。东方红一号卫星的升空,在全世界引起了轰动,大大提高了中国在世界上的威望。当时一则外电报导说:“从苏联的斯普特尼克号到日本的大隅号,都是好不容易地才进入轨道,这些卫星只发出了‘哗-哗-’的电波讯号,人们称之为只会叫的金钟虫卫星,而中国的卫星会播送悦耳的乐曲……”
东方红一号卫星的上天,使中国成为继苏联、美国、法国和日本之后,第五个完全依靠自己的力量成功发射卫星的国家。用邓小平同志的话来说就是:没有“两弹一星”就没有中国的大国地位。(宗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