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吸机雾化吸入器的50例应用观察
摘要:目的 探讨呼吸机雾化吸入器的应用对先天性心脏病术后带呼吸机的婴幼儿的影响。方法 对应用呼吸机雾化器的50例先天性心脏病术后婴幼儿,观察气道压力、血气分析、痰液分泌量等指标。结果 50例患儿中均成功脱离呼吸机。结论 在呼吸机辅助期间,通过呼吸机雾化吸入器的使用便于呼吸道的管理及护理,减少呼吸机辅助时间,减少肺部并发症的发生。
关键词:呼吸机雾化吸入;肺部感染;护理
在心脏病加护病房(Cardiac Care Unit, CCU)中,先天性心脏病患儿在全麻CPB后麻醉作用尚未消失,心肺功能处在较弱的状态,需要用呼吸机辅助治疗或过渡出CCU。但在使用呼吸机时,改变了人的正常生理呼吸,易发生肺部感染、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entilator Acquiredpneumomia,VAP),肺不张等并发症。VAP发病率为9%~70%,病死率为50%~70%。
本文回顾分析我院CCU病房2011~2014年50例应用呼吸机管道雾化患儿资料,总结体会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组患者50例,年龄1~3岁。其中房间隔缺损26例,室间隔缺损20例,法洛四联症4例。
1.2呼吸机雾化器 采用德国产简易喷雾器,进口注册编号:国食药监械(进)字2012第2663558号。
1.3方法 本组50例均采用e-360呼吸机。通气方式:患儿全麻术后带鼻插管或口插管接呼吸机,根据患者清醒情况给予A/C或SIMV模式辅助呼吸,必要时加PS和PEEP应用,机械通气时间为1~8 d,平均3.5 d。 呼吸机雾化器中加入普米克、可比特(各1/2支),沐舒坦1支,将雾化器与呼吸机出气管路连接,底端与氧气连接,调氧流量6~8 L/min。雾化完毕配合翻身拍背。
1.4观察指标 气道压力,血气分析,SPO2,PO2,雾化吸入后痰液粘稠度,分泌量等。
2结果
本组患者在机械通气期间,3例发生肺不张,经积极治疗恢复。50例患者均成功脱离呼吸机辅助。
3讨论
先天性心脏病体外循环心脏直视术后的患儿,不单是心脏,其他各个器官组织都经历一次较大的打击,都需要时间去恢复。肺部更是如此。只有通气换气功能的良好维持,才保证机体各种新陈代谢的正常进行。呼吸道的良好管理就显得尤为重要。未使用呼吸机雾化吸入之前,在机械通气期间,由于护理操作刺激呼吸道,使气道应激性增加,分泌物增多,呼吸道产生的分泌物可因吸气正压进入支气管及肺泡,而又无法及时吸出时易导致肺部感染;且心脏直视术后患儿机体抵抗力处于较低状态,抵抗力弱,加之卧床,也增加了肺部感染的发生。为此,在患儿呼吸机辅助呼吸过程中,常使静脉使用广谱抗生素、激素类药物来治疗。增加营养[1],改善机械通气间呼吸肌功能,加强呼吸道自然防御机制,加快肺部功能的复原。进行护理操作前后保持无菌,并做好气道湿化措施,补足患儿液体入量,防止全身失水,进而防止呼吸道的水分进入到失水的组织中[2]。同时还要保持适当的室温与湿化器的温度,因室温太低易致呼吸管道遇冷凝集产生大量的冷凝水。适当调节加温湿化器的温度,使湿化后气体的温度保持在32℃~35℃,≤40℃[3]。及时清除呼吸机管道中的冷凝水,严防冷凝水倒流患者气道导致气道污染。即使在这些措施的应用后仍有部分患者易发生肺部感染或肺不张等并发症。
而在本组观察过程中,使用呼吸机雾化吸入器对进行机械通气的患儿实施气道雾化时,机械通气不中断,而药液经过高流量的氧进入呼吸道,弥散至气管、支气管及至肺泡发挥作用。气道压力较雾化吸入前下降(2~4 cmH2O),SPO2上升变化明显,雾化吸入后痰液稀释更易吸出,肺部哮鸣音较少,增强通气效果,血气分析通气效果良好PO2增加。其中普米克、可比特主要用于伴有支气管痉挛的肺部疾病,且可比特局部对抗支气管收缩[4],扩张肺部支气管起平喘作用,沐舒坦主要用于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支气管炎喘息型的祛痰治疗。在吸痰前,进行雾化吸入,可稀释痰液,配合翻身拍背,可以有效地吸尽痰液;吸痰操作后,进行雾化吸入,缓解平滑肌,防止因吸痰刺激引起气管痉挛,因雾化吸入器加入稀释痰液、缓解呼吸道平滑肌的药物,属于局部用药,可直接通过呼吸机管道进入呼吸气道,经呼吸道粘膜吸收,可以快速降低气道敏感性。加快了呼吸功能的恢复,为更好并及早拔除气管插管创造良好条件。我们体会通过对呼吸机雾化器的使用,使患儿气道痉挛缓解便于痰液的清除,使气道通畅,减少肺部感染的发生,减少全身抗生素的用量,较其他心脏直视术后患儿更早,更好的脱离呼吸机辅助。
我们认为应用呼吸机雾化吸入器对治疗先天性心脏病术后机械通气的患儿,方法简单,便于呼吸道管理,减少肺部感染,肺不张,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发生,有效缩短机械通气时间,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吴晓冰,潘瑶,伍慧仪.BiPAP在撤机困难患者脱机中的应用和护理[J].实用护理杂志,2002,18(1):9.
[2]俞森洋.现代机械通气的监护和临床应用[M].第1版.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00:388.
[3]宁志芳.现代呼吸机治疗学[M].第1版.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99:239.
[4]陈翔,陈顺烈.儿科药物手册[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128.编辑/张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