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护理和健康指导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疗效作用
【摘要】进入冬季后气温急剧下降,发生急性心肌梗死概率明显提升,已成为生命安全的首要影响因素。通过适当的基础护理及健康指导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有着明显的疗效作用。本文从分析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发病前的临床症状出发,进而提出可行的基础护理及健康指导方法,从而降低急性心肌梗死发病率。
【关键词】基础护理;健康指导;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疗效作用;
【中图分类号】R473.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4-4949(2014)12-0386-02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升,人们的生命寿命也得以明显提升。但是仍有诸多的医学病症在威胁人们的生命安全,其中急性心肌梗死由于突发性强等特点,已成为生命安全的首要影响因素。适当的基础护理以及健康指导,是预防急性心肌梗死的重要方法。
1 急性心肌梗死病理
1.1概述
急性心肌梗死,一般是指由于持久且严重的心肌缺血所引发的部分心肌急性坏死,在临床上一般为胸痛、急性循环功能障碍或者心肌损伤、缺血及坏死等所引发的心电图改变症状。
根据梗死的范围,可以区分为透壁性心肌梗死和心内膜下心肌梗死。而根据病变的发展过程,可以区分为急性心肌梗死和陈旧性心肌梗死。
1.2急性心肌梗死病因
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基础上,粥样斑块破裂所引发的出血、血管内所形成的血栓、动脉内膜下出血或者动脉持续性痉挛,均会使管腔内产生持久且完全闭塞,从而导致急性心肌梗死的发生。
另外,高血压患者、心绞痛患者、糖尿病患者所产生的并发症也是引发急性心肌梗死的关键因素。过度劳累、情绪过于激动或者精神过于紧张同样也是诱发急性心肌梗死的重要原因。
2 急性心肌梗死临床症状
2.1 先兆症状
任何疾病,在发病之前均有所相应的症状。急性心肌梗死同样如此,在发病之前也有相应的先兆症状。
据医学统计数据显示,大约有2/3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均有心绞痛、腹疼痛或者上肢麻木、气急心慌等先兆症状。其中,一半的心绞痛类型为初发型,另一半为继发型。
如有急性心肌梗死的先兆发生,则应该积极及时地参与治疗,能够最大程度上避免急性心肌梗死病症的产生。
2.2 临床症状
(1)疼痛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最早出现的症状便是疼痛,同样也是最为突出的症状。疼痛一般有绞榨或压迫性的特征,且常伴有烦躁不安、恐惧等症状。另外,疼痛持续时间长,可达30分钟以上,更有甚者达数小时之久。
但也有糖尿病患者或者部分老年人在发生急性心肌梗死时无疼痛感发生,应该予以区分对待。
(2)心力衰竭
约1/3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有明显的心力衰竭症状,可区分为左心室梗死症状或右心室梗死症状。左心室心肌梗死,一般是由于心肌收缩不协调所引起的,主要症状为胸闷、呼吸困难、咳嗽、烦躁出汗等。右心室心肌梗死患者,一般有右心衰减,血压下降的临床症状。
(3)心率失常
80%左右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在发病前的1至2周内均有心律失常症状,并且伴有头晕乏力、晕厥等症状。其中,室性心律失常为最为常见的急性心肌梗死所引发的心律失常症状。
(4)低血压和休克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在产生疼痛时,会产生血压下降乃至休克的症状,此时患者常常烦躁不安、面色长白,尿量明显减少。其中,严重的休克可能导致患者在数小时内死亡,一般持续数小时至数天,并且可能会反复出现。
(5)胃肠道症状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在产生疼痛症状时,常常伴有恶心、呕吐或者上腹胀痛等明显的胃肠道症状。
(6)全身性症状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往往伴有全身性症状产生,主要包括全身发热,或者心动过速、白细胞明显增多等,一般均是由于坏死的物质吸收所引起的。
全身性症状,一般出现在急性心肌梗死所引发疼痛后的24至48H,严重的程度与梗死的范围有着明显的正比关系。
3 急性心肌梗死防治方法
适当的心肌梗死护理方法,能够有效地避免急性心肌梗死病症的发生。主要包括基础护理、健康指导、病情观察和心理护理。其中,基础护理和健康指导占据着核心的地位。
3.1 基础护理
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急救过程中,基础护理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如果欠缺正确的基础护理,将明显增加患者的心肌耗氧量,从而导致梗死面积扩大,从而引起猝死发生。而加以正确的基础护理,将降低急性心肌患者的心肌耗氧量,缩小梗死面积,提升生存质量。
(1)休息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休息的主要目的在于降低心脏耗氧量,从而避免由于病人活动而引起的耗氧量增加而导致心肌梗死面积扩大。
因此,对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在发病后的前三天应卧床休息,病房应确保处于安静的状态,限制他人探视。为了确保患者得到充分的睡眠,可以辅以安眠药服用。探视人员应该避免与患者讨论容易激动的话题,确保患者情绪稳定,以加快患者的恢复速度。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应该严格按照医生的安排进行活动,在第四至第六天仍需要卧床休息,但可以进行上下肢的被动运动。第二至第四周,分别可进行床上活动、床边站立活动和逐步的室内活动。另外,在卧床休息期间,患者的进食、排便、洗漱、翻身均有严格的规定,需要在专业的CCU护士指导下完成。
(2)饮食护理
合理,对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恢复速度有着密切的影响。按照科学、合理的方法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辅以饮食护理,能加快患者的恢复速度。
在不同的恢复阶段,有相应的饮食护理方法。比如在患者刚恢复的前三天,应以流食为主,如牛奶等。这个阶段应少食多餐,避免给心脏带来额外的负担。
病情得以逐渐恢复后,可过渡到半流食阶段,但仍要以低脂、低胆固醇、清单易消化的为主。另外,应该食用含较多维生素的水果和适当的香蕉蜂蜜,以避免产生便秘症状,降低患者的心脏压力。
(3)排便护理
由于卧床时间加长、饮食量减少,患者容易产生便秘症状。另一方面,急性患者心脏功能下降,心搏出血量明显减少。如果在排便时过于用力则容易使血压上升,患者心脏负荷增加,从而引发心率失常,最为严重的可能引发心脏骤停。
因此,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除了提供正常的饮食护理外,还需要提供适当的排便护理,比如给患者口服缓泻药。
另外,在排便过程中要做好心电监护,以便进行病情实时监测,确保患者的安全。
3.2 健康指导
通过有计划、有针对性、有目的性的健康教育指导,能够帮助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加快病情的恢复速度,并且明显改善病情愈后效果。临床上,主要采用的健康指导方法如下:
(1)对急性心梗死患者进行教育评估
主管护师,应该在24小时候内收集患者的相关资料,以进行详细的健康指导评估。
可以基于患者的生活方式、教育程度、既然病死及本次病情临床症状进行综合性的评估,更具客观性、准确性。
(2)制定有针对性的健康指导计划
通过对患者的健康观、文化程度、学习能力,从而采取更有针对性的健康指导计划,以提高健康指导效果。
一般而言,一份完整的健康指导计划包括教育目标、教育方法及形式等两方面的内容,以更有针对性、更有目的性地进行健康指导工作。
(3)合理宣传健康指导内容
在实施健康指导工作时,需要经历入院宣教、心理保健指导、饮食和排便指导、药物知识指导、康复期活动指导及出院指导,以帮助患者和患者家属与医院工作人员更加协调地完成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急救、康复工作,提升康复效率,降低就医过程中的风险产生。
3.3 病情观察
急性心肌梗死,是近些年来内科临床最为多见的急症,由于发病急、变化迅速等特点,往往有着严重的并发症,且愈后效果不佳。而密切观察病情,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能够有效地控制病情恶化,减少并发症,提高治愈率。
对急性心肌梗死进行病情观察,需要关注患者的生命体征,并且密切观察血压变化,辅以心电监护和心功能观察及护理。
3.4 心理护理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往往表现出焦虑、恐惧不安、悲观失望的心理特征。为了能够加快患者的恢复速度,进行相应的心理护理是非常有必要的。
关心病人、多和病人沟通、增强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是患者提高配合治疗的积极性,从而加快病后康复速度。
【结束语】基础护理和健康指导等防治方法,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有着积极的疗效作用。因此,在实际护理过程中,为了能够加快患者的恢复速度,掌握基础护理和健康指导方法是非常有必要的。
参考文献
[1] 李霞、孙莉媛、陈翠杰、郑玉霞.浅谈基础护理在急救急性心肌梗死病人中的重要作用[J].现代护理 2011(06).
[2] 石 玲. 急性心肌梗死的健康教育指导[J]. 中外健康文摘 2009(18).
[3] 李爱萍. 急性心肌梗死的观察及护理[J]. 临床护理 201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