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急性心肌梗死32例临床特点分析
摘 要 目的:探讨青年急性心肌梗死的特点。方法:分析32例青年急性心肌梗死发病的诱因和危险因素。结果:青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男性多见,多有明显发病诱因及危险因素,主要发病诱因、过量吸烟、疲劳、精神紧张;危险因素吸烟冠心病家族史,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史,胸痛表现明显,严重并发症少,死亡率低,冠脉造影单支病变多,血管钙化及狭窄程度低。结论:青年急性心肌梗死病变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改变不良生活方式,避免过分疲劳及精神紧张,有利于减少青年急性心肌梗死发生。
关键词 青年 急性心肌梗死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09.20.003
随着急性心肌梗死发生率的增加,其发病年龄也日趋年轻化,青年急性心肌梗死并引罕见。大量研究表明,吸烟、心血管疾病阳性家族史为心肌梗死的主要危险因素。
资料与方法
2003~2009年确诊急性心肌梗死32例。其中,≤40岁32例为青年组,均为男性,年龄28~40岁,平均34.8±4.6岁;>40岁为中老年组,男62例,女36例,年龄41~83岁,平均56.4±9.8岁,其中合并高血压64例,糖尿病38例,同时合并糖尿病高血压26例。
诊断依据:持续胸痛发作超过30分钟,含服硝酸甘油不能缓解,有或无心绞痛;心电图可见病理性Q波,ST-T改变符合急性心肌梗死演变过程;心肌酶谱升高达正常2倍以上并符合急性心肌梗死演变规律TNT明显升高。
临床资料分析:发病诱因、危险因素、临床表现、冠脉病变特点与对照组比较。
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平均数标准差表示,用t检验分析,计数资料的率间比较用X2检验。
结 果
过量吸烟饮酒、劳累、精神紧张等诱发因素的发病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有吸烟史、冠心病家族史的青年组发病率高于对照组(P<0.01),有统计学意义,高血脂发生率与对照组相仿,糖尿病史比例低于对照组(P>0.05),无统计学意义。见表1。
青年组首发胸痛、大汗、濒死感比率高于对照组(P<0.01),严重并发症低于对照组(P<0.05),有统计学意义,青年组死亡1例(3.13),对照组死亡12例(12.24%)说明青年组预后好。见表2。
冠脉造影青年组3例(9.36%)无狭窄,单支病变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双支及其以上病变钙化病变均低于对照组(P<0.05),均有统计学意义。见表3。
讨 论
情绪激动、精神紧张、过度劳累使交感神经兴奋,血压升高、心率加快,心肌耗氧量增加,过量饮酒者乙醇的代谢产物极易引起冠脉痉挛。以上因素均可诱发急性心肌梗死,有心血管疾病的阳性家族史,冠心病发病率较对照组高。
青年人急性心肌梗死发病时多表现为持续剧烈的胸痛或典型心绞痛多数既往无心绞痛死,这与中老年人急性心肌梗死形成鲜明对比[2]。青年组中以胸痛为首发症状的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且疼痛程度重,多伴有大汗淋漓、濒死感;其次的首发症状为胸闷,而心律失常、心源性休克、心力衰竭等三大并发症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这可能与青年人动脉粥样硬化程度低,心肌顺应性良好,有一定的储备力有关;多数青年人在急性心肌梗死起病时伴有不同程度的冠状动脉痉挛,而一旦痉挛解除,血管再通,冠脉灌注良好,心肌很快得到充分血供,原本顺应性良好的心肌又恢复了活力,从而挽救了较多的存活细胞,缩小了梗死面积,降低了心肌梗死早期恶性心律失常、心衰的发生率[3]。
青年人急性心肌梗死冠状动脉病变大多数为单支、局限性、偏心病变,冠状动脉多支弥漫性钙化性病变少见,其病变范围及程度均轻于老年人,这与青年人冠心病程较短,较少合并糖尿病及严重血脂异常有关。部分青年人冠状动脉造影无明显狭窄,可能是因为青年冠心病患者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主要含大量脂质,纤维含量少,斑块破裂时引起急性心肌梗死,血栓自发溶解;另一种可能是血液中儿茶酚胺升高,冠状动脉内皮受损,内源性舒张因子减少,血小板释放血栓素A2导致冠状动脉痉挛,诱发心肌梗死。
参考文献
1 PDAY Study Group.Relationship of otheroslerosis in young man to se rum hiporotein cholesterol concentrations and smoking.JAMA,1990.264:3018-3024.
2 Mark G.SamJ.Jeffreg S,et al.myocardial infaretion in young adults:risk factots and clinical features,J emerg MED,1996,14:139-145.
3 徐荣,高国旺,刘长虹,等.不同年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特征与冠脉造影情况比较.中国心血管病研究,2006,4:511-513.
4 严松彪,陈晖,贾三庆,等.急性心肌梗死相关动脉自发再通患者短期预后的影响,中国心血管病杂志,2005,6(33):5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