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德宏州遮放镇与拉影镇儿童肠道寄生虫感染原因分析
【摘要】本文对云南省德宏州芒市遮放镇与陇川县拉影镇的少数民族儿童发生肠道寄生虫感染的最新情况进行调研,并对寄生虫感染原因从源头进行深层次的分析,以追朔造成少数民族地区儿童发生肠道寄生虫感染的真正原因,同时为接下来的宣教防治措施工作提供指导性理论依据。
【关键词】德宏州;遮放镇;拉影镇;儿童肠道寄生虫;感染;调研;分析
【中图分类号】R18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2095-6681.2019.13..02
肠道寄生虫疾病呈世界性分布,世界上40%热带疾病为该病。全球每年约有16万人因此死亡。在我国热带、亚热带的广大农村地区,肠道寄生虫病是严重危害人体健康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1]。1988年~1992年在全国30个省150多万人的调查显示蛔虫的感染率为47%,其中农民,尤其是妇女和儿童仍为高感染人群。近20年来由于国家对寄生虫病的大力防治,肠道寄生虫病的发病率呈下降趋势,但由于地理、气候及多民族组成等特殊原因,云南仍是全国肠道寄生虫病发病率最高的省份之一,杜尊伟在2003年报道了云南省肠道蠕虫平均感染率为26.91%[2],高于全国平均感染水平(19.56%)。由于儿童肠道寄生虫感染的情况可间接反映当地人群的感染情况,且对儿童危害较大[3],因此对少数民族地区的儿童进行肠道寄生虫病的调查研究有着重要的实际意义。鉴于以上原因,我们有针对性的选择了地处亚热带的云南省德宏洲芒市遮放镇与陇川县拉影镇聚居的傣族、景颇族少数民族儿童,以及混居在当地的其他民族儿童(如回族、汉族等,这些民族因饮食生活习惯与当地少数民族无异,故纳入调查范围)作为研究对象,分别于2011年9月~10月对拉影口岸小学及拉影幼儿园的99名3~11岁儿童,2012年1月对遮放镇某小学100名7~12岁儿童进行整群随机抽样,先进行问卷调查,再对粪便标本进行检查。将两地的感染情况进行横向比较,并对该地区儿童的肠道寄生虫感染的最新情况及健康状况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同时探讨肠道寄生虫感染与少数民族地区的自然环境、经济文化水平、生产生活习惯以及儿童群体之间的关系。
1 钩虫感染
(1)钩虫卵及钩蚴在外界的发育需要适宜的温度、湿度及土壤条件,温暖潮湿的春、夏季是钩虫滋生的最好温床,冬季钩虫幼虫大多死亡。本次调查地属湿热的气候条件,男女老幼均下地耕作增加了接触疫土的机会,从而导致钩虫感染率较高。
(2)当地生产方式落后、生活条件差及卫生意识薄弱是钩虫流行的另一重要因素。如种旱地作物时,用未经无害化处理的含钩虫卵的新鲜人粪便施肥,而经口感染人体;或未经保护措施的手、足因直接接触含钩蚴的土壤,而经皮肤感染。孩子因参与田间耕种、赤脚在田间玩耍或让穿开裆裤的婴幼儿坐田间,大多未经任何保护措施,一旦与含钩蚴的土壤接触后极易感染钩虫。民族的差别是由其生活习惯和卫生设施决定的:傣族居民无使用人粪便施肥的习惯;而景颇族大多数家庭有使用未经无害化处理的人畜粪便直接用于农作物施肥的习惯,有的家庭甚至不建厕所而将人畜粪便直接丢弃于野外,从而增加了土壤被污染的机会。
2 蛔虫感染
(1)蛔虫感染受气候环境影响,有明显的季节性。炎热、湿润的气候利于蛔虫在外界土壤中的发育,故以夏季感染率最高。本次调查地区的气候环境虽然适宜蛔虫生存,但采样季节不在夏季,这也许就是当地蛔虫感染率不高的重要原因。
(2)本次调查地均为经济欠发达地区,居民文化水平普遍较低,自身卫生、健康意识薄弱。厕所建造简陋,多为浅坑无盖式;除部分家庭建有沼气池外,大多人畜粪便仍然未经无害化处理,即直接用于农作物施肥,有的甚至直接丢弃于野外;部分牲猪仍为散养;生熟食不分开等,都极易使土壤、食物、水源被蛔虫卵污染。
(3)当地居民,尤其儿童个人卫生习惯较差。经分析发现,调查地区儿童蛔虫的感染率,与农村儿童不良的饮食、生活习惯(如随地大便、饭前便后不洗手、生食不洁的瓜果蔬菜、喝生水、穿开裆裤等)及家庭卫生条件(如饮用水不洁、厕所简陋和家畜、禽类散养等)呈正比,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
(4)贫困农村地区的学校公共卫生设施不完善,卫生资源严重匮乏也是造成农村儿童蛔虫感染流行的重要原因[5]。调查地区的学校没有开水供应,使得儿童不得不直接喝生水[6];超过2/3(73.51%)的调查对象学校没有洗手池,即便少数学校有,也是既没有自来水(12.43%),也没有肥皂(89.19%);同时有47.27%的学校厕所粪便未经无害化处理[7],长此以往可能导致各类寄生虫的交叉感染。
(5)父、母亲受教育程度对于学龄前儿童的蛔虫感染有一定影响。经本次调查发现,母亲的受教育程度与儿童发生肠道寄生虫感染有明显相关性。受教育程度越高,学龄前儿童发生蛔虫感染的现象越少;受教育程度越低,学龄前儿童发生蛔虫感染的现象越多,可能是因为文化程度较低的母亲通常缺乏健康喂养及预防寄生虫病的相关知识。
3 带绦虫感染
(1)当地居民常有喜食生或未煮熟猪(牛)肉的习惯,这对本病的传播起着决定性作用。尤其到了自己传统的民族节庆日,傣族、景颇族居民无论男女老幼都会食用由生猪(牛)肉制作美食。由于遮放镇的标本采集于农历正月,节庆日较多,食生肉的机会也较其他时间多,这也可能是带绦虫的感染率高于陇川的原因之一。另外,一些散在感染者可能食用了未煮熟的带囊尾蚴的腌肉,或用切过生肉的刀、砧板再切熟食而可致感染猪(牛)带绦虫病,一定要加强宣导。
(2)家庭卫生设施简陋,牲猪饲养方法不当也为带绦虫的感染流行提供了机会和途径。本次调查发现,景颇族带绦虫的感染率最高,为25.00%,其次为傣族5.36%,其他民族最低,为2.42%[8]。这可能与景颇族生活环境艰苦、健康意识薄弱及不良的生活习惯相关。如牲猪多以放养为主、人畜粪便通常未经无害化处理直接用于农作物施肥、有的家庭甚至不建厕所而将粪便直接排于野外等均可致节片或猪带绦虫卵污染环境;或因饭前便后不洗手、自家牲猪屠宰不作检疫等不良的生活习惯,使外界和自身虫卵沾在手指或指甲缝中,以致误食虫卵均可导致带绦虫感染,甚至引发更为严重的猪囊尾蚴感病。
参考文献
[1]杜尊伟,张再兴,王学忠,等.云南省肠道蠕虫流行状况[J].中国热带学.2005,2(5):246-247.
[2]邵林刚.加强健康教育对肠道寄生虫疾病的预防的作用研究[J].按摩与康复医学,2012,3(35):433-434.
[3]赵群力,张 萍,李新爱,等.2000-2009年济南市中小学生肠道寄生虫感染情况分析[J].中国病原生物学杂志,7(12):930-932
(转941).
[4]聂少萍,沈少君,麦哲恒,等.广东省农村学校厕所及卫生设施现状分析[J].中国学校卫生,2012,33(6):706-708.
[5]周本江,郑葵阳.医学寄生虫学.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8.
[6]刘雪莹.环境卫生及相关行为因素对农村学生蛔虫感染影响的研究[D].中國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010.
[7]廖 敏,雷 宏,陈淑萍.赣州市章贡区2015~2016年儿童肠道寄生虫感染情况分析[J].医学信息,2018,31(15):110-112.
[8]陶 洪,李彦忠,周晓梅,李富华,王会珍,黎 强,金春花.云南省独龙族小学生肠道寄生虫感染调查[J].中国热带医学,2016,16(10):1021-1023.
本文编辑:刘欣悦
上一篇:小村庄里的大能人
下一篇:家畜常见疾病的发生与防治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