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民歌与文化的关系
摘要:东北民歌,是东北人的性格特征与文化追求的独特表现,要了解东北民歌的艺术本质特征,必须了解其所处的时代及地域特征、文化内涵等,真正认识其艺术品类所表达的本质以及真谛。同时,东北民歌是东北地区多元文化艺术集合式的创新传承,是典型的民族文化融合的产物。
关键词:东北;民歌;文化;关系
东北民歌是东北地区民间音乐的一个缩影。东北地区,汉族人口众多,文化发展历史一般也较长,从全国角度来看,是有其特殊地位的,东北民歌,分布地域辽阔,又因自然环境与方言的差异,而形成风格上的多姿多采。
一、东北民歌的多元化文化体现
东北地域文化包括三种类型:一是少数民族文化,二是中原地区文化,三是异国文化,少数民族文化,異国文化,东北本土的地域文化互相影响互相交融。东北地区人口众多,人类活动遗址也很多,旧石器早期遗址遍布辽河、松花江流域,遗址文化类型与北京猿人、山顶洞人的基本体制完全一样。到了周代,东北各地的原始部落经过融合、迁徙、逐渐形成了很多分支,从原始社会到部落生活到现在,东北地区人口族群由三种人组成,流民、嫡庶、移民。这三种人均以山东、山西、河北为主,给东北地区带来了丰富的文化资源,中原文化、齐鲁文化、岭南文化、吴越文化等,其中中原文化对东北地区影响最大,东北是中原文化为基础开始、发展、吸收、融合并存,有次序的流传到今。到了明清时期,中原文化已经完全成为东北地区的主体文化,由于多民族的融合、多元文化的共存,使东北地域文化具有三种特性,兼容性、包容性和开放性。从地域层面上讲,东北自古就是少数民族的聚居地。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东北土著民族留下了丰富多彩的文化积淀。移民人口的流入更给东北带来了各地富有地方特色的传统文化,如胶东文化、豫东文化、晋商文化,江浙文化、两湖文化以及西方文化等,这些移民文化与东北传统民族文化交融、碰撞,奠定了多元的新型关东文化基础,形成了东北人独特的人格特质——勇敢与鲁莽共生,开放与保守并存、包容与涣散同在。
仅以东北乡村居民喜闻乐见的二人转渊源为例,它本身就是在东北秧歌、东北民歌的基础上,吸收了关内河北秧歌、莲花落、什不闲、鼓词、打连厢、霸王鞭、凤阳花鼓、河北梆子、驴皮影以及民间笑话等多种艺术形式,不断碰撞、融汇,最终发展成的。其表演形式与唱腔非常丰富,有“九腔十八调七十二咳嗽”之特点,可以说,没有哪一种戏曲可以像二人转那样能够不拘一格地将其它艺术门类统统据为己有。可见,东北的许多民歌与文化渊源于内地甚至国外,但汇集和改造于东北,最终融合与趋同,形成具有很强的地方特色的习俗与文化。
二、多元民族文化下的东北民歌
东北地区也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方,各民族相互学习、互相影响,形成多民族共荣的局面。各民族之间文化文明广泛又互相影响和质量。对自己的民族自己的称谓。在这片辽阔富饶而又神秘的黑土地上,世世代代居住着满、朝鲜、回、蒙古、达斡尔、鄂伦春、鄂温克、赫哲、锡伯、俄罗斯、吉尔吉斯等11个少数民族。这些民族各个能歌善舞,他们都拥有本民族传承下来的优秀的音乐文化。在几千年的历史进程中,源远流长的少数民族名歌,记载了他们祖祖辈辈的爱和恨,苦和泪,欢乐和忧愁,劳动和汗水,反映了他们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由于社会结构、历史演变、地理环境、生活方式、劳动方式、文化传统、宗教信仰、民族语言和风尚习俗的不同,每个民族的名歌都自成体系,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和风格。东北各少数民族的名歌真是姹紫嫣红缤纷多彩。
民歌音乐是研究民族起源、生存和消亡的科学,它广泛的研究世界各民族的发展、相互关系和消亡规律。它的保障作用和内容与民歌音乐学的研究课题和内容是息息相关的,如若不深入的认识和理解一个民族民歌音乐的历史和现状,实则无法真正地认识和理解这一民族的所有传统音乐,音乐的民族性就直接与民歌的形成和发展相关联。一个民族的的演进和发展,很大程度要取决于这个民族的经济水平和文化程度,而这个民族的音乐艺术恰恰要受到这两个方面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因此,一个民族音乐学家要研讨某个民族某些音乐事项的发展规律和动向时,脱离民族文化学有关这一民族发展状况的研究材料和民族志调查材料,是不可能达到科学的预期目的,例如,当代中国各少数民族传统音乐构成的研究,不仅最初能伴随民族学性质的全国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研究而起步,而且其后的各项课题研究选择也大都是建立在民族学调查资料和民族学研究成果基础上的。例如,民族识别和民族确定,也从学术上限定着一个民族音乐构成的种属范围和音乐构成内容的分析和解释,反过来说,任何民族音乐种属的历史文化渊源和发展线索的考察材料也可能有所收获,古代某些包含在民族志性质资料中的各民族传统音乐文化材料,至今仍是研究各民族音乐构成的重要史料。
三、结语
在当今高速发展的社会,人们生活节奏加快,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交流减少,然而具有独特个性的民歌文化正是促进彼此交流的最佳手段,彼此间产生默契、减少矛盾,东北民歌起到了这样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