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创新体系理论和实证研究
区域创新体系(RIS)是国家创新系统在区域层次的延伸和体现,构建区域创新体系有利于国家创新战略的实现。本文基于现有的国内外研究文献,阐述了区域创新系统的概念内涵,归纳分析了区域创新系统的组成要素、研究框架。系统梳理了区域经济理论、创新经济学、创新统论与RIS点对点的溯源关系,界定了区域创新体系的本质、结构及运行,立足于构建国家创新体系的大背景,归纳出中国区域创新体系的几种类型模式,并试图从理论上对不同区域创新体系模式的成功机理和影响因素进行比较分析。最后阐述RIS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区域创新体系 要素概念框架 模式
区域创新体系的定义
广义的区域创新系统(Regional Innovation System,RIS)是创新的系统方法在区域环境的具体应用,它伴随着同期的产业经济、区域经济、经济地理、学习经济和网络理论的研究热潮而得到蓬勃发展。很多学者认为RIS并不是正式理论,而只是一个正处于其发展的早期阶段的概念框架。大量的学者开始投入到对RIS的研究中来,基于不同的视角和观点,不同的学者在区域层面上探讨创新系统时所给出的RIS的定义也不一样。尽管各有侧重,但还是突出了一些共同的观点,如他们都在RIS的定义中强调了制度的重要性;突出了创新网络的地位;认为RIS应该是基于产业集群的;而交互式学习或组织要素之间的交互作用和联系也都在其定义中得到了体现。
狭义的区域创新系统是指在一定的地理范围内,经常密切地与区域企业的创新投入相互作用的创新网络和制度的行政性支撑安排。区域创新系统的概念主要来源于创新系统和区域科学的研究成果。创新系统文献将创新概念化为一个进化的和社会的过程,认为技术创新是许多行为主体的相互激励和影响的产物,并受到来自公司内外部的许多因素的作用,这反映了对技术创新过程的认识已从单个企业及内部向多个行为主体及网络化过程的转变。
区域创新体系的理论
(1)区域创新体系的理论基础一区域经济理论
在區域创新体系本质研究方面,区域经济理论与其存在着深厚的渊源关系。区域经济理论解释了区域创新体系三大方面的经济本质问题:区域创新体系如何推动经济增长、区域创新体系如何在空间上聚集、区域创新体系如何动态演化,相应区域经济理论溯源点也被划分为三大部分:区域增长理论、现代区域发展理论、演化经济学。
区域增长理论在经历了古典经济学的重农主义、重商主义、分工理论、区位理论后,产生了哈罗德一多马模型,提出区域经济增长受到资本与储蓄的影响,经过新古典经济学的索罗-米德模型和内生经济增长理论修正和完善,提出了区域经济增长还要受到人力、技术进步等要素影响。区域增长理论中关于资本、人力、技术三大方面的论述,为区域创新体系投入要素提供了经济理论解释。现代区域发展理论中的区域非均衡理论运用经济语言解释了区域创新体系空间聚集过程是以创新增长极为源头,通过创新的梯度推移或反梯度推移,从核心区扩散到边缘区,从而完成区域创新系统的空间集聚,形成二元经济并存的结构;同时现代区域发展理论中的新产业区理论正是基于类似硅谷的创新区域研究而发展起来的理论,从而又为区域创新体系提供了实证研究支持。在演化经济论中,坚持同一体论主张运用达尔文主义的变异、选择、遗传和自组织理论和复杂系统理论来阐述经济演化过程,而反对同一体论采用新熊彼特主义论述经济演化过程。演化经济学由于能够真实地表现经济行为主体的多样性及其复杂的相互作用关系,成为区域创新体系动态研究的核心思想之一。
(2)区域创新体系的理论依据-创新经济学
相对区域经济理论,创新经济学与区域创新体系的溯源关系更进一层,主要集中体现在内涵与运行方面。从整个创新经济学范畴来看,大体经历了创新基础理论、创新行为模式理论、创新扩散理论三大阶段,相应地也诠释了区域创新体系的部分内涵、运行模式、扩散发展原理。
20世纪初熊彼特首次提出创新概念,并将创新内涵界定为新产品、新技术、新市场、新来源、新组织五大方面,开创了熊彼特式创新理论。随着后来学者进一步细化研究,熊彼特式创新理论逐渐朝着两个方向发展:一是以技术变革和技术推广为研究对象的技术创新分支,二是以制度变革为研究对象的制度创新分支。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是区域创新体系两大基本创新内容,新熊彼特创新理论为区域创新体系创新内容认知奠定了一定的基础。20世纪60年代左右,在长期创新推动因素争论中,产生了技术推动模式,市场拉动模式、技术一市场二元论、需求一资源模式等线性创新行为模式理论,但由于忽略了反馈线路、组织复杂性等因素,受到许多学者质疑,经过修正衍生出集成创新模式、协同创新模式、开放创新模式、网路创新模式等非线性创新行为模式理论。当前区域创新体系研究正从单一简单模式向复杂系统模式转变,而非线性创新行为中集成、协同、开放、网络模式,很好地为区域创新体系运行研究提供了理论参考。创新扩散一直是区域创新体系亟待解决的问题,也是决定区域创新体系成效的关键点,而创新经济学中的s型扩散模型、创新_模仿扩散模式、时间替代模型等为区域创新体系扩散发展提供了一定理论依据。
(2)区域创新体系的系统范式-创新系统论
从创新系统论发展历程来看,区域创新体系的系统范式渊源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企业创新系统理论、产业创新系统理论、国家创新系统理论,分别从微观、中观、宏观三个层次解释了区域创新体系的创新产出、部分创新内容及其存在意义。
随着创新过程的复杂化和综合化,系统范式作为一种崭新的研究方法得以诞生与应用,从而将创新研究视角引入到企业、产业、国家等多层次系统范畴。创新理论诞生之初,其研究前提就是从微观系统角度揭示企业创新行为,衍生出了产品创新理论、管理创新理论等,为区域创新体系微观产出和部分创新内容奠定了一定的基础。当企业创新行为聚集和创新链的形成,创新理论研究的系统范式也逐渐上升到产业层面,产业创新系统理论、环境创新系统理论相继形成,从而对区域创新体系的中观产出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从20世纪40年代开始,国家创新系统理论逐渐成为创新系统范式中最为成熟的理论分支,产生了以国家技术创新系统论、国家制度创新系统论、国家知识创新系统论为代表的学派,为区域创新体系存在的宏观意义提供了依据。
(4)区域创新体系的本质和结构
对于RIS的本质我们可以从三个方面来认识:(1)RIS从本质上来说是一个社会系统,创新可以被看成是根植于社会关系之中的;(2)RIS包含着不同要素之间的交互作用,并且学习是这种作用的中心,创新网络中的交互作用和区域根植的模式是创新和集体学习开展的重要条件,同时也会促进创新和集体学习;(3)RIS是为了增强和提升区域的本地化学习能力而对系统的交互作用模式的表述。
系统论认为系统结构的形成有三个必要条件:一是要有两个以上的要素;二是要素之间要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三是要素之间的联系与作用产生整体功能。在区域创新体系理论溯源综述过程中,梳理出了资金、技术、人才三大创新投入要素;技术、制度、管理三大创新内容要素;产品、产业、环境三大创新产出要素,同时融入政府、企业、院所三大创新主体要素,从而形成了区域创新体系的十二大系统要素。这些要素间通过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按照一定组合形式,形成创新投入子系统、创新内容子系统、创新产出子系统、创新主体子系统共存的层次结构,从而产生了推动企业创新、产业升级、区域发展的系统功能,形成了遵循系统论的区域创新体系结构。
区域创新体系的实证分析
(1)区域创新体系实证研究的不同模式
第一,北京模式:原始创新主导型。区域创新资源聚集在创新源头上。从科研机构的数量、科研人才、科研资金、科技产出的部门分布可以看出,北京地区的创新资源主要集中在创新源,即知识创新和原始创新上。特点:第一,区域创新资源聚集在创新源头上。第二,创新方式是以原始创新为主。第三,知识“溢出效应”与辐射功能显著。(2)上海模式:全面综合协调型。上海区域创新体系的特点是,重视官产学研,结构功能完整,运行机制完善,实施成效显著。特点:第一,上海区域创新体系包括了组织体系、社会支撑服务体系、宏观管理体系以及技术体系;其运行机制是以技术创新为主体,知识创新为动力,环境创新为保障,服务创新支撑体系为基础。第二,多种创新方式齐头并进。第三,产学研联合日趋紧密。(3)深圳模式:企业主体主导型。深圳的区域创新体系的主要特征,就是以企业作为自主创新的主体,以此为基础构建区域创新体系。第一,具体表现在:一是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强劲。二是企业制度创新和经营机制的创新日渐成熟,为企业自主创新提供了良好的基础。第二,着重于科技成果产业化。(4)苏州模式:政府推动主导型。苏州在构建区域创新体系的实践中,充分发挥政府的宏观协调作用,以制度创新推动技术创新。特点:第一,政府强力推动科技工程。第二,重视创业环境的营造和改善。第三,外向带动战略作用明显。苏州因其毗邻上海的区位优势和高素质的劳动力优势,具有发展外向型经济的先天优势。苏州的外向型经济具有三个明显特点:一是外资优化提升了产业布局和产品结构,示范作用强劲。二是外资企业拉动苏州对外贸易高速增长,结构层次明显提升,出口依存度不断提高。三是外商投资企业在向产业化、科技型发展的进程中,不仅促进了全市产业结构、经济结构、区域结构的调整变化,而且也促进了内资企业的加快发展,形成了一大批与外商投资企业相配套的生产企业和加工基地。
(2)区域创新体系实证研究分析的启示
我们选取四个国内较有代表性的区域创新体系的模式进行分析比较,就是要构建一个有区域特色的、与地区资源相关联的、推進区域创新的制度组织网络,以推动区域内新技术或新知识的产生、流动、更新和转化。虽然没有也不可能有适用于所有区域的统一模式,但我们却可以从中找出对所有区域创新体系均有参考价值的影响因素和成功机理。
区域创新体系的意义
区域创新体系的构建将延续国家创新系统理论在区域层面的发展,承担起创新系统论中宏观层面与微观层面的理论衔接,丰富了区域经济理论在创新领域的发展。系统的研究区域创新系统理论有助于丰富已有创新理论,实现自然科学方法与创新理论的结合,深化对创新系统演化过程的理解。通过将系统观思想引入创新的研究,有助于从一个新的角度来理解和发现创新过程的内在规律,从而更加全面、深刻的认识区域创新系统的演化过程。
从实践层面来看,当前我国区域经济增长模式正面临着三大转换:高消耗的资源经济向高附加的知识经济转换、被动的区位经济向主动的一体化经济转换、空心化的引进型经济向自主的内生型经济转换,构建区域创新体系对建设创新型国家,推进国家从生产要素导向阶段向创新驱动阶段跨越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第一,有助加速实现创新的社会经济价值转化。对于创新系统演化机制研究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促进技术创新、加速创新技术及产品扩散,推动创新企业健康、快速发展,实现创新的社会经济价值。第二,为制定地区创新发展策略提供理论依据。根据区域创新系统演化和运行的内在机理和规律,分析影响区域创新系统成长的重要因素,从宏观和微观两方面提出相应的发展战略,为多元化、多层次的区域创新系统构建提供借鉴。
上一篇:熊彼特经济学方法论研究的新进展
下一篇:基于风险的企业年金监管框架的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