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中国特色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的思考
摘 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在当今中国的新发展。中国经济实践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发展提供了广阔舞台,要通过经济学研究的现代化、建立新的理论范式、解释和解决实际经济问题来创新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
关键词:中国特色;政治经济学;理论创新
中图分类号:F0-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6)09-0107-0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在当今中国的新发展。正如恩格斯所说,马克思主义不是教条,而是方法。解决中国当今改革发展中遇到的问题,必须紧密结合中国的实际。中国三十多年来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的经验,是历史上从没有过的经济实践,也不为任何西方经济学理论所解释和预见。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提供了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基本原则,同时,中国的实践也在不断丰富、发展、创新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体系大厦。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在中国的发展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的方法论主要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论。在中国革命历史阶段,毛泽东同志正是运用了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把马克思主义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实事求是,创立了中国革命的指导思想——毛泽东思想,并取得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同样,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建设取得的成就,得益于当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具体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继承了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在中国特色政治经济学对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贡献中,提出的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关于生产资料所有制问题和关于社会主义分配理论等,从理论渊源来看,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一脉相承,特别是对《资本论》为核心的科学体系的承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源于马克思关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论述,提出了社会主义的本质就是要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论断。而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允许民营经济发展、开办股票市场等,都是在这一理论突破之下发展起来的,也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中国特色则表明在中国搞经济建设要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则的基础上,要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考虑中国的历史、人文、人口资源等要素,探索适合自身发展之路。在这方面,我们探索了国家宏观调控和市场发挥作用的有效互补机制,多种所有制形式并存、科学地定位和发挥国有企业在经济体系中的作用等,这些中国特有的政治经济运作形式,都是我们在坚持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方法论基础上的创造。
2.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实践提供了发展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土壤。三十多年的高速发展证明了中国经济的成功,这里面隐含的理论含义是丰富和深刻的,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验证和完善提供了丰富的实证素材。中国在坚持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同时,在经济建设方面,既抛弃了苏联及东欧一些社会主义国家的完全集中计划经济的体制,也没有完全照搬西方,而是在“摸着石头过河”中踏出了一条道路,在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基本原则的同时,推进渐进式改革,推动中国走上了一条举世瞩目的高速发展之路。总结这三十多年来的发展历程,一个重要的经验就是,在任何时候我们都不能将马克思主义教条化、本本化。马克思《资本论》出现的时代是18世纪中叶,与今天经济全球化、信息化的环境有天壤之别。在《资本论》中,马克思建立了关于资本主义产生、发展及灭亡的历史趋势的理论体系。尽管涉及对未来社会的设想,但对社会主义到底应该怎样建设,《资本论》并没有明确提及。因此,依据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而进行的社会主义建设实践,就为发展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提供了可供总结的丰富素材和理论创新的沃土。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不排除利用人类一切的优秀成果。对各种经济学理论的批判、吸收或借鉴,并不违背马克思主义的本意。马克思的《资本论》也是在吸收当时各种经济思想基础上加以发展并自成体系的。建立中国特色的政治经济学,我们也应该吸收一切可以为我所用的人类思想精华,这才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态度。纵观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历程,我们引进并吸收了大量的关于西方经济学的概念、分析方法和思维观念。特别是对市场经济建设的认识,西方发达国家已经有了几百年的实践,一些市场经济的基础设施建设、市场运行特点的研究、对人的行为心理假设等,西方经济学家在理论和实证方面的研究文献很多,其中不乏一些真知灼见和适用于市场经济的普遍的规律性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没有必要排斥和否认。中国在对西方经济学理论的引进消化吸收中,也指导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
二、从与西方经济学比较中来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发展面临的问题
这里不是为了比较优劣,而是为了吸收借鉴。现代西方经济学在研究方法、理论解释和渊源体系的完备性方面,对中国特色政治经济学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1.数量分析方法的应用。西方经济学无论规范和实证之分,都注重数学演绎和计量分析。这与中国政治经济学更多地进行逻辑思辨所呈现的经济学语言表述和展示具有很大差异。西方经济学的这种表述体系,不仅已成为国际上经济学研究的“惯例”,而且,这种规范的体系,本身也透着科学的严谨性和实证的考量,使经济学看起来更像一门“科学”。同时,运用事实和数据、运用数学模型方法的推导,本身也使经济学更加贴近经济现实,解决实际问题,从而成为一门“经世济用”之学。此外,从经济学研究成果的展现来看,即使不考虑分析方法的比较问题,仅从在国际上要发出中国特色政治经济学的声音角度,也需要加强应用国际通用的经济学研究和语言表述方法。
2.立论基点。中国特色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基点主要来自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原著,这当然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研究的基础。但必须要清楚,中国特色政治经济学所坚持的立论基点是马克思主义经典原著中的“只言片语”,还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所形成的整体的、基本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如果仅仅是从马克思主义的经典原著中的分散在各处的某一句或几句话中去找出处,引申自己的观点,并进而提出相应的对策来应用于中国的实际,显然是违背马克思的初衷的。马克思所处的时代与今天已经有了很大的不同,还仅仅是从原著出发是否能够解释全球化背景下中国经济运行中所面临的所有问题?现代经济学研究有文献综述和清晰的理论脉络要求,但不是要机械地引用100多年前著作中的某几句话或某些在当时的时代条件下成立的命题,而是要结合不断变化的实际,以实事求是的态度来继承并发展出能够映照和指导现实的科学的思想体系。因此,关键还是要把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在现实中加以具体化运用。
3.多流派的思想碰撞。西方经济学家对经济学的定义是,经济学是让人们理解经济如何运转并帮助社会达到它自己选择目标的学问。在此前提下,不同的理论目标将指向不同的路径和政策选择,从而产生众多的经济思想流派。他们在一定时期和一定条件下发挥作用并在经济学理论大厦中占据一角。中国特色政治经济学在坚守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的同时,也发展了多种观察经济问题的视角。但中国经济学研究中有一个比较突出的特点,就是经济学研究思想体系的割裂。即存在两种并行而交融较少的经济学研究体系:一种是主要以西方经济学体系来开展研究,在实际中就是运用西方经济学的基础理论体系、文献资料、研究方法来研究中国的问题;另一种则是传统的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为出发点对中国经济问题的研究。从发展的观点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需要摆脱从经典作家的论述中寻章摘句的惯性,真正以历史的、辩证的、兼容的观点来发展和建构自身独有的理论体系。
三、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
1.推进现代化、国际公认语言的经济学论述体系。就是要用数学化、模型化和实证的方法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进行阐释。事实上,马克思的《资本论》并不排除数学的运用,其中关于剩余价值、地租等的表述都有数学计算的影子。推进中国特色政治经济学的现代表述,既要对马克思经典原著进行数学化解读、剖析和架构,更要以此为基础,通过从基本理论出发引申、推导新的理论,解释和分析中国经济运行中出现的新问题、指导新发展。
2.建构新的理论分析范式。在重建马克思主义经济体系的努力中,有学者从社会化大生产中广泛存在的“分工”出发,建立“生产力—生产方式—生产关系”的分析范式等,对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架构进行了演绎和创新;有学者立足于经济学是为了满足人的需要这一基本出发点,创建“人本经济学”研究体系;还有学者从生产力概念出发,建立研究生产力及其运动规律的生产力经济学分支学科等,都是致力于把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与中国实践融合的探索,是推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理论发展和创新的一部分。实际上,无论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还是西方经济思想中,都越来越关注人的需要。我国政治经济学认为现阶段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无疑是把人的需要放到重要位置。而西方经济学也强调实现社会福利最大化的问题,其基础也是个人的需要被满足的程度。这方面的共同点为中国特色政治经济学吸收融合西方经济学的研究成果提供了基础和创新的方向。
3.瞄准解决中国实际问题进行理论创新。在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的今天,中国的发展面临着诸多的困难和矛盾需要解决。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经济危机传导波及面广,货币超发的后遗症现已经波及每一个国家,全球性的通货紧缩问题已经来临。而中国发展正进入新旧动力转换的新阶段,如何处理全球经济紧缩的不利影响问题、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问题、人口和新城镇化、资源环境问题等等,为政治经济学的创新发展提供了广阔的舞台,其中许多都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所没有预测到的。解决这些问题,是实现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突破“中等收入陷阱”的需要,也将推动中国特色政治经济学真正走向国际化,获得与中国经济在世界上一致的地位。
参考文献:
[1]Stanly L.Brue,等.经济思想史(中译本)[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
[2]周绍东,等.分工与创新:发展经济学的马克思主义复兴[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5.
[3]常修泽.论人本型经济结构[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15(5).
[4]邱海平.中国政治经济学研究的主要缺陷与出路[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0(6).
上一篇:交易者行为因素对市场效率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