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简表范文网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政治经济学方法论探析

| 来源:网友投稿

摘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所蕴含和运用的政治经济学方法论是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继承和发展,对于新时期我国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其中,整体的新供求视角不同于传统西方经济学的理论视角,是对马克思整体视角的继承和发展,不仅为正确认识我国经济发展现象和问题提供了重要理论工具,也为改革提供了整体性和系统性要求。其次,辩证的供求矛盾分析方法是揭示当前我国经济运行结构性主要矛盾和供给侧主要方面的重要方法,供求矛盾运动的核心是供求相互转化与动态平衡的良性循环机制。最后,历史观点是科学认识我国经济历史特点与发展规律的核心观点,只有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分析不同时期我国供求矛盾运动的具体特点和变动规律,才能找出我国经济发展和体制变革的内在依据。

关键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政治经济学;方法论;新供求视角;历史观点

中图分类号:F2文献标识码:A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17.24.007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中央提出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部署,也是当前全社会的共同责任和迫切任务。深入分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所运用的政治经济学方法论,对于深刻领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丰富思想内涵,准确把握我国经济运行的特点和规律,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贯彻落实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同时,学习和吸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方法论养分,对于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1新供求视角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认识经济现象的重要工具

1.1新供求视角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认识经济现象的理论工具

如何认识经济现象?这是分析经济问题、把握经济规律进而提出解决办法的首要前提。想要认识经济现象就必须借助一定的理论工具,也就是一定的基本概念、范畴以及由这些概念、范畴之间的逻辑关系组成的理论体系。当我们采用某个构成理论体系基石的基本概念作为认识经济现象的工具时,事实上就已经选择了对经济现象的观察视角,而观察视角选取的恰当与否直接影响对经济现象的认识是否正确。

要想正确认识客观经济现象,首先必须使我们的观察视角具有最全面、最广泛的涵盖性。只有这样才能将全部经济现象与经济活动尽可能完整地纳入观察视野,也只有这样才有可能在十分复杂的经济系统中找出最主要的矛盾、抓住解决问题的关键。相反,如果采用的观察视角只是局部的或个体的,因而不能将经济现象与经济活动的整体纳入观察视野,那么对经济问题的分析就难免以偏概全,解决问题的办法也难免“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从而难以真正、彻底地解决现实经济问题。正所谓“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域”。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所内含的供求范畴,提出了一个整体观察我国经济现象的全新视角。这里的“供给侧”显然是相对于需求侧而言的,二者是不可分割、相互依存:一方面需求是供给的目的和意义,没有需求也就没有供给的必要;另一方面供给又是需求的手段和基础,没有供给需求也就得不到满足。供给与需求范畴不仅是对经济现象与经济活动的理论概括,而且是最全面和最一般的概括,因为它涵盖了经济运行的一切层面和领域、囊括了经济活动的一切主体和内容。从经济运行的层次范围来看,供给与需求的涵义既包括微观层面企业意义上的供求,又包括中观层面产业意义上的供求,还包括宏观层面总量意义上的供求,因而也就涵盖了经济运行的一切领域。从经济主体的活动内容来看,任何经济主体都可以看成是某种供给与需求的统一体。例如:一个劳动者既是某种劳务或技能的供给者,又是必要生活资料的需求者;一个企业既是各种产品的供给者,又是相应生产要素的需求者。以此类推,任何一个组织或机构都是某种供给与需求的统一体,因而供给与需求活动也就构成了一切主体的活动内容。从这个意义上说,供求范畴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全面地和总体地观察经济现象的整体视角,是整体认识经济现象的理论工具。

1.2新供求视角与西方经济学的理论视角有着根本区别

也许有人会疑惑,既然西方经济学早就提出过供求理论以及与之相对应的供求概念,那么是否可以就此认为我们这里所说的“供求概念”直接来源于西方经济学的供求理论并与之具有完全相同的含义呢?当然不是。原因在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所内含的供求概念与西方经济学供求理论中的供求概念之间存在两个根本性区别:第一个区别就是这里的供求是观察经济现象的出发点和认识工具,而西方经济学的供求则是抽象推理的结果和理论结论,其观察的视角或研究的出发点是经济人假设前提下的行为选择,此“供求”非彼“供求”,为了以示区别,我们称之为新供求。由此也就决定了两者之间的第二个区别——这里的新供求范畴直接来源于完整的客观现实,而西方经济学的供求范畴则来源于对经济个体行为偏好的抽象假设。

现代西方经济理论除了有新古典經济学的供求理论以外还有许许多多不同的理论,但所有这些理论的观察视角本质上都是个体或局部的。例如凯恩斯经济学理论虽然考察了宏观层面的总供给与总需求,但是他的观察视角并没有囊括微观个体层面和中观产业层面的供求,更不包含三者之间的内在联系,因而仍然只是一种局部而非整体的观察视角。因此,这里的供求视角是根本区别于现代西方经济学理论的全新的观察视角。

1.3新供求视角是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整体视角的继承和发展

众所周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经济问题的出发点是物质资料的生产。而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生存和发展以及从事其他一切社会活动的基础和前提,也是一切社会和一切国家普遍存在的、共同的核心经济问题,并且贯穿于人类社会发展的一切时代。由此可见,马克思是站在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高度,从整体的社会生产过程出发来观察客观经济现象、研究经济规律并构建理论体系的,这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具有鲜明独创性和科学性的重要基础,也是与其他一切经济理论体系的根本区别之一。因此,从根源上来说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所提出的新供求视角是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整体视角的继承。

由于马克思观察研究的是20世纪之前西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经济运动规律,而我们所要研究的是20世纪之后中国社会主义的经济运行和发展,二者在研究目的、历史跨度、具体对象上有着根本不同,因而不能将马克思的观察视角直接作为我们今天的认识工具,只能从我国经济运行的具体实践出发,运用马克思整体视角的观点,与时俱进地提出新的认识工具。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所蕴含的新供求视角,就是这样一个全新的整体的认识工具。它不是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具体理论范畴的简单挪用或照搬照抄,而是对其在新时期和新实践基础上的创新和发展,同时也是对西方经济学供求范畴的批判性借用。只有清晰、明确的认识到这一点,才能准确把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刻内涵,不犯混淆于西方供给学派及其他经济思想的理论性错误。

1.4新供求视角是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内在要求

不仅在理论上要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所蕴含的新供求视角有清醒的认识,在贯彻落实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实际行动中也要自觉运用这种整体的新供求视角和整体思维方式。我们知道,中央在整体观察我国经济现象基础上做出的一项重大判断就是,当前我国一系列经济问题的主要根源在于体制性、机制性矛盾,解决的办法就是进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由此可知,解决阻碍经济运行和发展的体制性、机制性矛盾,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根本性目标指向之一。那么,如何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这一体制性、机制性矛盾呢?那需要全社会各行业、各部门共同努力才行,因此社会各行业在各自领域推行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无疑是必要的。但是,如果没有整体思维作指导、只从各自行业出发进行局部领域的改革,显然不足以解决我国经济运行中的体制性、机制性矛盾。而只有在整体视角和整体思维的指导下,才能明确各自领域的改革在整个经济体制改革中的地位和作用,从而避免使改革陷入盲目性和片面性。同时,只有明确局部领域改革在整体中的地位和作用,并以此作为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才能使改革形成合力、取得整体效果、最终实现目标。也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各行业和各领域的体制性、机制性变革真正实现。因此,整体视角不仅是认识经济现象、理解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刻内涵的必然要求,也是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贯彻落实的内在要求。

2供求矛盾分析方法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方法

2.1供求矛盾是决定经济运行和发展的主要矛盾

找出经济运行的主要矛盾及其作用机理,是从根本上解决我国一系列经济问题的必要条件和内在要求。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运用辩证方法分析我国经济运行主要矛盾得出的必然结论。只有运用辩证法思想才能真正理解当前我国经济的主要问题为何不是周期性的而是结构性的。

这里的供求不仅是对完整经济现象的理论概括,而且是决定经济运行和发展的主要矛盾。主要理由如下:首先,由于供求現象存在于经济运行的一切层面和领域、供求活动构成一切经济主体活动的主要内容,因而供求矛盾是经济运行中最普遍和最一般的矛盾。其次,一切供求矛盾的两个方面不仅相互依存而且相互转化,一国的经济正是在二者的相互转化中实现资源配置和运行发展的:一方面,劳动、资本、自然资源等一切生产要素的投入使用和供给,都要转化成相应要素所有者的收入,并进一步转化为对各种产品和服务的有效需求。另一方面,一切要素所有者的有效需求,都要转化成对各种产品和服务的消费支出,并进一步转化成对劳动、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的补偿更新和相应产品与服务的生产供给。第三,不仅资源配置而且经济发展必不可少的产业升级与技术进步,也是在供求相互转化的矛盾运动中实现的。人们在现有需求已经得到满足的情况下,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还会产生新的更高的需求。新的市场需求的形成又会刺激逐利的生产企业进行发明创造,提供新的产品,满足市场需求以获取更大利润。伴随着生产企业的数量增多、产能扩大以及技术的成熟稳定,新的产业逐渐形成并走向成熟,其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和地位也不断上升,最终取代旧的产业成为新的支柱产业。随着竞争的加剧和市场需求的趋于饱和,产业逐渐走向衰落,最后又被更新的需求和产业取代。整个过程既完成了产业的新老交替和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又实现了科技的进步与效率的提高。

由此可知:由于供给与需求每时每刻都朝着各自的对方转化,这种对立面的运动贯穿于经济发展的全过程;还由于供给与需求的矛盾运动存在于经济运行的一切领域、构成一切主体活动的主要内容、决定着经济运行其他的主要方面,所以是经济运行和发展的主要矛盾。

2.2供求相互转化与动态平衡的良性循环是经济平稳运行和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

上述分析表明,一国的经济系统本来就是在供求相互转化的矛盾运动中运行的,并且在这种循环运动中发生内在结构的变革、质量的提高、效率的增进以及数量的扩张,从而实现经济的发展。而供求相互转化与动态平衡的良性循环是其矛盾运动的核心与关键,也是实现经济平稳运行和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不论所实行的是计划经济体制还是市场经济体制。

如果劳动付出不能转化为工资收入、资本投入不能转化为利润、产品供给不能转化为销售收入,总之一句话,如果供给不能转化为有效需求,那么就会出现生产过剩,从而影响经济的平稳运行。例如:我国在计划经济中后期出现的劳动力过剩和重化工业产能过剩、在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时期出现的国企职工大批下岗和局部行业产能过剩,以及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以后出现的传统制造业产能过剩。这些情况说明生产要素没有得到充分利用、经济资源没有得到合理配置。

如果收入不能转化为新的劳动供给、资本投入和产品供给,也就是说,需求不能转化成有效供给,那么就会出现投资不足,从而影响经济的健康发展。比如,当前我国出现的资金缺乏投资渠道、利用效率不高、劳动力就业不充分与新兴产业发展所需的人才、技术、资本设备供给不足同时并存现象。这种情形反映的是社会财富没有投入使用在合适的用途上,同样也是资源配置的低效。

无论哪种情形,只要供给与需求不能顺畅的相互转化,就会要么出现生产过剩要么出现投资不足,从而表现为供给与需求的不平衡。而一旦供给与需求不平衡,经济就不能平稳运行,进而出现波动或趋于停滞。如果不平衡积累到一定程度,经济还会有爆发危机的可能。因此,供给与需求的相互转化与动态平衡,是经济平稳运行和健康发展的必要条件和内在要求。

2.3供求矛盾分析方法是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内在要求

从供求相互转化的矛盾运动来看,造成我国当前一系列经济问题的主要根源不是数量规模上的,也不是周期性的,而是结构性的。这种结构性矛盾是在传统的体制机制下长期发展的结果。只有运用供求矛盾分析的方法,也就是辩证方法和系统思维才能从根本上化解引起“结构性”矛盾的体制机制性障碍。

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从根本上化解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体制性、机制性和结构性矛盾,关键在于形成供求相互转化与动态平衡的良性循环机制。从国内外的实践经验来看,经济运行供给与需求的动态平衡机制有三种:一种通过人为的计划来调整;一种靠市场自发的力量来调整;第三种则是当前两种手段都失效时,经济系统以爆发危机的形式强制实现的平衡。对于供求相互转化的顺畅程度以及动态平衡的自我纠正能力而言,市场机制无疑是比计划机制更好的调节机制。同时也要充分认识到市场不是万能的,特别是私有制基础上的市场机制存在着天然缺陷,其发展的结果是必然造成财富与收入分配的两极分化,以及资本与劳动的相对过剩,这也是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周期性的供求失衡与危机爆发的根本原因。

为使我国经济平稳运行和健康发展,必须加快形成供求相互转化与动态平衡的良性循环机制。为此,必须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遵循经济系统自我循环演进的内在规律,减少不适当的人为干预,把政策的着力点放在保障市场公平竞争的法律规则的完善上。同时更好地发挥政府的作用,巩固并加强国有企业在稳定宏观经济上的重要作用,克服市场缺陷,避免由于收入分配两极分化与社会财富使用不当造成的供求失衡。因此,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运用辩证方法分析我国经济运行主要矛盾得出的必然结论。

3历史观点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核心观点

当前我国经济运行中一系列深层次矛盾都是在历史的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不了解历史就不能理解现在,更无法判断未来。因此,正确看待我国经济发展的历史、现状和趋势,准确把握我国经济发展的历史特点和规律,是提出解决经济问题一切对策办法的根本依据。

3.1供求矛盾的发展变革推动着我国经济发展体制机制的发展和变革

前面的分析表明:供求矛盾是经济运行和发展的主要矛盾,供给与需求不是静止不动的,而是时刻处于向着对方转化的发展运动中。随着时间推移供求矛盾的主要方面及其具体特点也会发生变化,从而在不同的发展时期表现出不同的历史阶段性。因此,不仅要看到供求矛盾运动的一般性,还要看到供求矛盾运动在不同历史时期的特殊性。事实上,正是供求矛盾的发展变革推动着经济发展体制机制的发展和变革。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为何要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以及重工业优先发展的赶超战略?其根源就在于当时我国供求矛盾的具体特点。当时我国经济供求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供给侧,其主要特点是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和生产方式严重落后,无法满足人民改善生活和国家发展的需要。因此,大力发展生产力、尽快实现生产方式现代化、赶上并超过西方发达国家就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首要任务和战略目标,而唯一的实现途径是走工业化和科技进步的发展道路。为实现这一目标需要一整套发展经济的办法,因为任何社会的经济都是在一定的体制机制下运行和发展的。然而,当时国内的经济状况可以用“一穷二白”来概括:国民经济仍然以传统农业和手工业为主,现代科学技术和资本主义工商业几乎空白,资本主义民族工商业十分弱小,经济发展可供利用的有利条件只有广阔的国土面积、数量庞大的劳动人口以及总量丰富的自然资源。与此同时,我国面临着严峻的国际环境,由于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技术封锁,发展工业所必需的现代技术和资本设备只能来源于苏联。在这样的国内国际形势下,面对社会主义苏联快速工业化的成功经验,学习苏联模式建立并实施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就成为当时我国发展经济的唯一选择。

到了上世纪七十年代以后,我国为何又要打破原有体制并探索形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那是因为这一时期我国经济的供求矛盾已经发生了重大变化并具有了新的历史特点。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我国集中了全国的人力、物力资源,在苏联工业技术和资本设备的援助下,迅速建立起了比较完備的现代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工农业生产供给能力有了巨大提高,国民经济的现代化程度和科学技术水平发生了质的飞跃,整个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另一方面,由于重工业优先发展、轻工业和消费品生产行业发展相对滞后,从而导致了重工业产品产能过剩与生活消费品短缺同时并存的局面。同时,由于重积累轻消费政策的实施,广大人民群众仍然贫穷,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无法得到满足。经济运行出现了供求结构性失衡、城乡劳动力过剩、企业生产经营缺乏生机与活力、经济增长趋于停滞等一系列问题。这些矛盾问题在原有的计划经济体制下不可能得到解决,因而必须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否则经济就不能继续向前发展。这也说明计划经济体制已经由原来经济发展的促进因素变成了经济进一步发展的障碍。

我国之所以能够成功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并创造经济发展的奇迹也与当时供求矛盾的新特点直接相关。在供给侧,独立完整的现代工业体系和国防军工科研系统、相对过剩的重化工业产品和基础工业产能、大量熟练的产业工人和充足的劳动力供给,使我国具备了巨大的工业生产制造潜力。在需求侧,我国不仅拥有全世界最为庞大的劳动与消费人口,而且他们的消费水平在消费品行业发展滞后和重积累轻消费政策的作用下长期受到抑制,因而有着改善生活的强烈愿望,从而积蓄了强大的消费需求势能。当我国实行市场化改革,逐渐恢复商品市场并放开生产经营限制的时候,这种蓄积已久的消费需求势能立刻爆发出惊人的能量。旺盛的市场需求刺激新的市场主体大量出现,许多小商小贩、个体工商户、乡镇企业快速成长起来。他们吸纳了大量闲置劳动力就业、利用了廉价资源和过剩的工业产品、迅速扩大市场供给,同时提高了广大劳动者的收入水平,使人们有了满足更高消费需求的购买力。随着改革开放不断推进,逐渐放开了更多的市场,人们的消费需求也得到进一步释放。规模巨大又不断成长的市场需求吸引了外资企业进入我国投资生产,从而进一步扩大了市场供给能力,同时带来了国外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促进了国企改革、民营企业成长和技术进步。在市场扩张和不断升级过程中我国巨大的工业生产潜能得以发挥出来。加入世贸组织之后,面对激烈竞争的世界市场,我国工业体系具备的强大系统集成和综合配套能力发挥了巨大作用,使我国的工业制造具有了明显的成本优势和强大的市场竞争力。从改革的历史过程来看,我国形成了市场放开、需求释放、供给扩张、收入提高、消费升级的自我循环机制。我国就像一辆供给与需求相互转化的列车,他们一边膨胀升级,一边高速向前行驶。作为改革开放的初始条件,当时需求侧的特点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而供给侧的特点则为经济高速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因而是改革成功、经济腾飞的重要基础和保证。

3.2当前我国供求矛盾的运动呈现出新的历史特点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我国供求矛盾运动再一次发生重大改变,呈现出新的历史特点。在需求侧,世界各国经济复苏普遍乏力,有的还陷入衰退,同时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国际市场需求不断萎缩。国内市场我们能放开的几乎都已放开,能改革的和好改革的都已实现市场化改革,能够释放的需求也都已释放完毕。无论国际还是国内,利用财政和货币政策、通过信用扩张来扩大市场需求的手段也已用得够多。因此通过需求扩张来拉动经济增长的传统发展模式已经难以为继,即使用老办法还能实现高增长也必然要付出难以承受的代价。在供给侧,传统制造业已出现全面产能过剩,过去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益的供给太多了,导致现在面临资源枯竭、生态破坏、环境污染的严重威胁,这种粗放式发展道路显然也不可持续。这些问题使我国的经济发展面临严峻考验,这也说明过去传统的发展模式和策略办法已经不再适用了。

另一方面,还要看到历史的发展也给我们创造了新的有利条件。在需求侧,我国的经济总量和人均收入已经大幅度提高,社会购买力和需求不是飽和了、不足了,而是向着高端化、品质化和个性化升级了,这意味着我们未来的发展空间依然巨大。同时区域之间和行业之间的收入差距还很大,社会服务和社会保障的不均衡性也很大,这意味着我国消费需求的均等化潜力和空间仍然很大。在供给侧,跟过去相比资本已经大大地充裕,大量高学历、高素质的人才队伍已经形成,国家整体的科技实力和研发能力已经积累到前所未有的高度,部分尖端科技已经处于国际领先行列,科研成果和科技突破正处于大规模爆发的前夜,这为我国经济迈上新的台阶、实现创新驱动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因此,当前我国供求矛盾的主要方面已经转移到了供给侧。

3.3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运用历史观点分析我国供求矛盾运动规律得出的必然结论

为何是“供给侧”?因为我国供求矛盾的主要方面已经转移到了供给侧。由这一客观事实决定,解决我国经济问题的突破口和侧重点也在供给侧。供求矛盾运动的重大转变说明,当前我国已经进入经济发展新的历史阶段。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必须转变思路,摆脱传统观念的束缚,避免陷入思维定式,果断抛弃已经不再适用的旧观念和老办法。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新的发展理念为引领,深入、具体地分析我国供求矛盾运动的新特点和发展趋势,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地研究制定政策措施,大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尽快实现绿色、协调、可持续的高水平发展。

综上所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运用整体视角、辩证方法和历史观点准确把握我国经济发展内在规律、科学研判当前我国与国际经济形势和发展趋势基础上得出的必然结论;是对我国经济发展实践与理论、目标与方法高度统一的又一次重大创新;是致力于解决我国中长期经济问题和深层次、结构性、体制机制性矛盾障碍的治本之道。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所蕴含的整体视角、辩证方法和历史观点是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一脉相承、贯穿始终的;是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国化、时代化和大众化的杰出代表。

因此,学习、贯彻、落实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为指导,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学好用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

参考文献

[1]凯恩斯.就业利息与货币通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2]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3]龚雯,许志峰,王 珂.七问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权威访谈)——权威人士谈当前经济怎么看怎么干[N/OL].人民日报,20160104(02)[20170303].http://paper.people.com.cn/rmrb/html/2016-01/04/nw.D110000renmrb_20160104_102.htm.

[4]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一九八一年六月二十七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一致通过)[EB/OL].(19810627)[20170303].http:///wxzl/wxysl/jiangyilai/disyc/liuzgq/200906/t20090608_3470.html.

推荐访问:方法论 探析 政治经济学 结构性 供给

热门文章

追梦筑梦圆梦演讲稿

最近发表了一篇名为《追梦筑梦圆梦演讲稿》的范文,感觉很有用处,这里给大家转摘到。演讲稿特别注重结构清楚,层次简明。在日新月异的现代社会中,在很多情况下需要用到演讲稿,如何写一份恰当的演讲稿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追梦筑梦圆梦演讲稿,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追梦筑梦圆梦演讲稿1尊敬的

2022年度中考优秀作文素材别样美三篇

最近发表了一篇名为《中考优秀作文素材别样的美精选三篇》的范文,好的范文应该跟大家分享,看完如果觉得有帮助请记得(CTRL+D)收藏本页。雨过天晴,花坛边上,几只蜗牛缓缓的爬行着,留下一道彩虹般的痕迹,那柔软的外面,是坚硬的外壳,那也是一道的美丽。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整理的关于素材别样的美精

《********大宣讲特别节目》直播观后感

最近发表了一篇名为《2022《********大宣讲特别节目》直播观后感【精选】》的范文,感觉写的不错,希望对您有帮助,希望对网友有用。,安全,在学校里,在校外,安全这个词恐怕是再熟悉不过了吧,让将安全铭记心中,时进刻刻都做到安全,让父母不再操心,让长辈不再担心,让安全从我做起,从身边

建团百周年活动策划

《2022建团百周年活动策划【精选】》是一篇好的范文,感觉很有用处,希望大家能有所收获。党的领导是共青团顺利发展的关键所在,无论是中国早期青年团的建立,还是中国共青团的正式成立,都离不开党的领导。下面小编为大家整理了2022建团百周年策划【精选】的相关内容,以供参考,希望给大家带来帮助!20

大一暑假社会实践报告(精选文档)

本页是最新发布的《2022大一暑假社会实践报告》的详细范文参考文章,感觉写的不错,希望对您有帮助,希望大家能有所收获。这个暑假过得是否充实呢,有些小伙伴在假期中参加了实践,那么如何做一份报告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2022大一暑假社会实践报告,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2022大一暑假社会

2022员工培训学习心得体会范本合集(范文推荐)

最近发表了一篇名为《员工培训学习心得体会范文》的范文,感觉写的不错,希望对您有帮助,为了方便大家的阅读。培训能让员工不断的提高,并清楚的意识到自己的缺点。经过员工培训,你一定有许多的收获,不妨来写一篇员工培训心得。你是否在找正准备撰写“员工培训心得体会范文”,下面小编收集了相关的素材,

2022不期而遇作文600字初中记叙文

《不期而遇作文600字初中记叙文》是一篇好的范文,感觉很有用处,希望对网友有用。,美词,像是袭袭的寒风慢慢轻掠大地,刺刺的,一缕****的阳光下有一小缕的橘红色静静的生长。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整理的关于不期而遇600字初中记叙文,一起来看看吧!不期而遇作文600字篇一苏轼有语人间有味是清欢,或许正是

2022年度幼儿园清明节主题活动总结范本

《2022幼儿园清明节主题活动总结范文【精选】》是一篇好的范文,感觉很有用处,为了方便大家的阅读。,又称踏青节、行清节、三月节、祭祖节等,节期在仲春与暮春之交。清明节源自上古时代的祖先信仰与春祭礼俗,以下是小编整理的2022园清明节主题总结,希望可以提供给大家进行参考和借鉴。2022幼儿园清明节

2022年大学生档案自我鉴定300字10篇

2022年普通大学生个人社会实践实习报告精选服务社会做好思想准备和业务准备,公司内部电脑系统都是统一英文系统,就要求自己以职场……[详细]2022年党员思想汇报例文两篇【完整版】所以在以后的学习和生活中,经历过苦难的中国,工作以及生活中,特别是通过学习党章党纪……[详细]企业员工服务意识培训心得体会

以小见大作文500字范本(范文推荐)

最近发表了一篇名为《以小见大作文500字范文【精选】》的范文,感觉写的不错,希望对您有帮助,重新编辑了一下发到。一件事情的发生,离不开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这六方面,即常说的六要素,只有交待清楚这几方面,才能使读者对所叙述的事,有个清楚、全面的了解。这里小编

2022年度有关安全学习心得合集(2022年)

本页是最新发布的《有关安全学习心得》的详细范文参考文章,感觉很有用处,看完如果觉得有帮助请记得(CTRL+D)收藏本页。有了一些收获以后,可以记录在心得体会中,这么做能够提升的书面表达能力。相信许多人会觉得心得体会很难写吧,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有关学习心得,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

小学品德教师期末工作总结范本合集

最近发表了一篇名为《小学品德教师期末工作总结范文》的范文,感觉很有用处,重新整理了一下发到这里[http: www fwwang cn]。时光飞逝,如梭之日,回顾这段时间的工作,一定有许多的艰难困苦,是时候在工作总结中好好总结过去的成绩了。下面小编在这里为大家精心整理了几篇小学教师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