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马克思宏观经济分析方法的科学特征
摘要:宏观经济分析是马克思经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唯物史观关于经济形态的认识为理论依据,以社会总产品和本国国力为分析的出发点,把弄清社会各产业、行业及企业之间的社会分工比例关系作为分析的基本视角,论证了一般商品流通包含危机的可能性和资本主义经济产生危机的现实性,并重视对非市场关系的经济因素的分析。这些都是区别于凯恩斯主义的重要科学特征,因此,必须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坚持、应用和发展。
关键词:马克思宏观经济分析方法;科学特征;凯恩斯主义
中图分类号:F0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7685(2010)10-0001-09
引言:应高度重视马克思的宏观经济分析方法
一般认为,宏观经济学是凯恩斯在20世纪30年代创立的。但马克思的《资本论》及其丰富的手稿却更早地对资本主义经济进行过一系列科学的宏观分析。借用宏观经济这一术语,完全可以说,宏观经济分析是马克思经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认真研究、运用和发展马克思的宏观经济分析方法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西方宏观经济学运用总量分析方法研究市场经济运动,这一方法值得研究和借鉴。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国家应用凯恩斯主义调控宏观经济。但上世纪70年代初,资本主义社会普遍出现了“滞胀”性经济危机,这使凯恩斯主义的科学性甚至在西方经济学界也受到普遍质疑,新自由主义也因此开始盛行。然而,2007年以美国次贷危机为发端、至今余波未平的国际金融、经济危机爆发后,新自由主义威信扫地,西方经济学界又出现了“回到凯恩斯”的声音。尽管面对当代资本主义经济的一系列矛盾,西方宏观经济学也在改进和发展,并先后产生了“新古典综合”、货币主义(代表人物弗里德曼)、新古典宏观经济学、实际经济周期理论、新凯恩斯主义、后凯恩斯主义和奥地利学派等多个流派,但这些理论并没有超越凯恩斯主义,这些流派的学者也都承认自己的理论与凯恩斯主义的联系。如果说,凯恩斯主义在实践上的普遍应用已证明其存在严重弊病,而改良后的各种流派又继承着凯恩斯主义的基本思想,那么,“回到凯恩斯”绝不是促进宏观经济理论和方法走向科学的出路。
新中国成立以来,理论界一直关注与宏观经济分析紧密相关的马克思关于社会再生产理论的研究和应用,但受到把社会主义经济与市场经济对立起来的观念束缚,受到传统计划产品经济体制的制约,早期的研究和应用在很大程度上撇开了资本流通、商品与货币流通,因而对马克思宏观经济方法的理解和应用都存在很大局限性或片面性。在我国进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后,理论界开始普遍关注市场经济的流通关系,尤其在运用实证方法、计量经济模型方法分析和预测宏观经济运行方面取得很大进展。但在拓展研究视野和方法的同时,也出现了另一种倾向:有人认为,凯恩斯主义是唯一的现代宏观经济学,并认为它是一种科学的经济理论体系,宏观经济调控的操作实践只能依赖它,甚至直接搬用凯恩斯主义来分析我国的宏观经济问题并提出对策;而对马克思宏观经济分析方法的继承、应用和发展有所淡化,甚至将其束之高阁。笔者认为,要科学地调控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宏观经济,必须抛弃对凯恩斯主义的迷信。马克思的宏观经济分析方法是科学的唯物史观和辩证法在经济领域的应用。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只有结合新的经济实践,坚持、应用和发展马克思宏观经济分析方法,才能真正贯彻落实党中央提出的科学发展观,推进我国宏观经济实现可持续良性循环,推动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地向前发展。
一、经济形态的表里结构和相互关系是马克思宏观经济分析的理论依据
马克思的宏观经济分析是以唯物史观中关于经济形态的认识为理论依据的。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指出,资本主义经济形态是由无数私人资本的运动综合构成的社会总资本的运动形态。这种运动是资本流通(w’-G-W’…P…w’)和一般商品流通(W-G-W)的结合。资本流通包括直接生产过程(P),其中又包括生产力和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私有制两个层面。一般商品流通可分为货币流通和商品流通两个层面。其中,商品流通分为生产资料商品的流通和消费资料商品的流通;前者处于资本流通之内,后者是资本流通的产物(P…w’-G’),同时,其一部分处于资本流通环节之内(w’-G’),另一部分则是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独立存在的环节。而消费资料商品的流通又由分配关系决定,分配关系则是所有制的一个方面。可见,从一般的角度分析,现实的市场经济形态应包括货币流通、商品流通、个人消费、分配关系、资本流通、所有制和生产力这从表到里的七个层面。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差别主要体现在所有制层面上。马克思就是依据对市场经济形态这种表里结构的认识,展开宏观经济分析的;既看到不同层面之间的区别与矛盾,又看到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但凯恩斯主义却缺乏这种科学的认识。
(一)马克思的宏观经济分析是从一般流通与资本流通的共性、联系和区别的角度全面地研究宏观经济,重视所有制对宏观经济运行的决定作用,而凯恩斯主义只从一般流通角度研究宏观经济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指出,资本流通以一般商品流通为前提,与一般商品流通有共性和联系,但它包括了生产过程,因此与一般商品流通又有根本区别。决定市场经济形态本质的并不是一般的商品货币流通,而是包括生产过程的资本流通。生产过程中生产关系的本质是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所有制是整个经济形态的基础,分配关系不过是生产资料所有权关系的结果或表现,而分配关系的社会表现就是阶级关系。由于分配关系决定市场有购买力的需求,特别是决定消费品的结构和需求,而供给又是在一定所有制条件下生产的商品供给,因此,市场供求关系归根结底决定于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决定的阶级关系。但凯恩斯主义不研究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并把资本流通与一般商品流通混为一谈。按照凯恩斯主义理论,资本主义宏观经济出现的矛盾和危机不是生产社会化与私人占有制这一对抗性基本矛盾尖锐化导致的不治之症,而只是具有永恒性的市场经济形态发生的某种不稳定而已,如暂时不能提供充分就业而已。遵照马克思对资本流通本质的认识,宏观经济调控必然要从完善所有制结构、所有制关系的实现形式这些最深层的本质关系做起,从这些根本经济层面出发,表里结合地调节市场供求关系。如果在实践中照搬凯恩斯主义,回避私有化造成的供求失衡,只是用再分配手段调节收入不公,只是着眼于一般流通层面来调节市场供求关系,那就只能是治标而不能治本。
(二)马克思的宏观经济分析遵循货币流通是商品流通的结果这一规律,而凯思斯主义通过调节货币流通来调节宏观经济,不理解商品流通和货币流通的因果关系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指出,“货币运动的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