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常见皮肤病变疾病的症状及防治
摘要:随着我国养猪业的发展,猪病越来越成为养猪业发展的重大障碍,造成的经济损失不容忽视,因此,应重视猪常见皮肤病的防治。文章主要介绍猪丹毒、猪痘、猪疥螨、猪皮肤脓肿、猪晒斑及皮肤坏死的发病临床症状,常见原因及预防、治疗方法,以供参考。
关键词:猪;皮肤病;临床症状;防治
中图分类号:S858.28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9737(2016)01-109-01
随着我国规模化、集约化养猪业的发展,流通渠道增多,饲养密度增大,为疾病流行创造了客观条件。因此,猪病越来越成为养猪业发展的重大障碍,皮肤病也不例外。为此,对目前养猪场常见皮肤病进行归纳总结,以供参考。
1猪丹毒
该病是由猪丹毒杆菌所引起的猪的传染病。急性猪丹毒的特点为急性败血症和突然死亡。亚急性猪丹毒患猪的皮肤则可能出现红色疹块。亚急性猪丹毒为良性,患猪主要症状为颈部、背部、胸部、臀部及四肢外侧会出现多少不等的疹块;疹块有方形,菱形或圆形,稍凸于皮肤表面,呈紫红色、稍硬。疹块出现1~2天后体温逐渐恢复,经1~2周可痊愈。急性或亚急性猪丹毒耐过后常转变为慢性型猪丹毒。慢性型猪丹毒以患猪跛行和皮肤坏死为特征。发病初期可见关节疼痛和发热,随后变成肿胀和僵硬。该病的治疗可选用大剂量青霉素治疗,每天1次,连续3~5天。病情较重的猪2次注射间隔时间为12h。目前猪丹毒菌苗用于预防有良好效果。
2猪痘
猪痘是由猪痘病毒或痘苗病毒而引起的传染病,其特性是皮肤和黏膜发生特殊的痘疹。本病常发生于 4~8 周龄仔猪,痘疹主要见于患猪躯干的下腹部和股内侧以及背部或体侧部等处。初次发病可见深红色的硬结节突出于皮肤表面,略呈半球状,表面平整,见不到水疱即转为脓疱,并很快结成棕黄色痂块,脱落后遗留下白色斑块而痊愈,病程 10~15 天。猪痘无特效疗法,治疗目的在于防止细菌继发感染。同时要丰富平衡营养,提高抗病能力。丰富而平衡的营养,对促进患猪的生长发育非常重要,特别注意锌和复合维生素 B 及必需的脂肪酸等的供给,能很好提高皮肤的抗病能力。栏舍平坦清洁,减少感染机会,猪栏地面应平坦、中性,周围金属栏杆和丝网要圆滑,定时清洗消毒,对于防止皮肤外伤、减少感染十分重要。
3疥螨病
疥螨病又叫疥癣病,俗称“疥疮”,是由猪疥螨虫所引起的慢性皮肤寄生虫病。由于虫体在猪的皮肤里钻掘“隧道”而造成皮肤剧痒性疾病。各种猪均能感染,5 月龄以下较易发生。病初皮肤发红而奇痒,病猪经常在墙角处摩擦。数天后,患病皮肤上出现小结节,随后形成水疱或脓疱,最后形成痂皮,体毛脱落,皮肤粗糙肥厚或成皱褶,甚至龟裂。疥螨比较容易检查,常见方法是将患部(最好是耳朵)痂皮置于黑纸上几分钟,轻击或轻吹,疥螨掉下粘在黑纸上,用放大镜很容易观察到。或将鳞屑或皮肤刮取物浸泡于10%NaOH或KOH溶液中24h,离心浓缩,取沉淀置于玻片上,用低倍镜检查。用1%~2%敌百虫、伊维菌素或多拉菌素(如通灭)都有良好效果。
4皮肤脓肿
脓肿是指皮肤组织内形成的外有脓肿膜的包囊,内有脓汁的局限性病灶,是猪常见的一种皮肤疾病,多见于猪的四肢、颈部及下腹部等部位。病因主要如下:一是皮肤损伤时,未能及时处理,致使葡萄球菌、链球菌、化脓棒状杆菌等一种或多种病原菌侵入并大量繁殖,而引起局部发炎化脓;二是注射疫苗时,由于不遵守无菌操作规程,注射针头或注射部位没有彻底消毒,致病菌侵入而引起脓肿;三是注射氯化钙、高渗盐及砷制剂等刺激性强的化学性药物时,由于错误注射或漏注到静脉管外,亦可引起脓肿。当脓肿发生时,病猪表现为精神不振,食欲减少,有时可能体温升高,局部红、疼、热、肿,触摸时,初期坚实,后期有波动感,有的则见破口流出脓液。治疗方法:可清洗消毒皮肤,通常用清水冲洗皮肤后再喷上刺激小的消毒药,例如 0.1%百毒杀或 1%复合酚以及 1%~2%敌百虫。如皮肤病变较广泛而又较严重,则必须注意全身用药,以防继发感染,加快皮肤康复。
5晒斑
晒斑常发生于开放饲养、长时间受太阳光照射的条件下;青年猪和从未接触过阳光的猪群患病较严重。日照数小时内即可出现红斑并不断增大,以背部、耳后多见。患猪皮肤水肿,患处发热,触摸疼痛,病情较重的猪步态缓慢,偶尔可见肌肉突然颤搐,骤然跳跃,患处皮肤干燥形成鳞屑、脱皮。简单有效的治疗方法是在皮肤上涂一层刺激性小的油,例如植物油或轻矿物油,应避免动物直接日晒,提供足够的遮荫设施。
6皮肤坏死
粗糙地面所致的膝、蹄冠、肘、跗节以及蹄上的皮肤坏死最为普遍。仔猪出生数天后即可出现,1~2周内病变扩展到最大,随后开始恢复。3~4周内新生的上皮已盖满坏死部位,有的小猪会发生乳房及尾巴的皮肤坏死。预防主要是防止受伤,由于地板粗糙会引起皮肤坏死,改善地面或分娩时铺上软垫都会达到良好效果。受伤部位可以用碘酊涂擦。
上一篇:提高种公猪繁殖力的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