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异食癖的病因及防治措施
摘要:猪异食癖是养猪生产中常见的应激综合征,以消化系统紊乱和代谢异常为病症,倘若防治不及时,将导致整个猪群致病,严重影响养猪户(场)的经济利益。基于此,笔者结合临床实践,探讨了猪异食癖的发病原因和临床症状,同时提出了综合防治措施,旨在为养猪户(场)提供有益参考,避免因本病发生而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
关键词:猪;异食癖;病因;防治
中图分类号:S858.2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6-3637(2017)10-0063-01
1猪异食癖的病因分析
1.1猪只自身天性和個体、品种差异
猪的模仿性是引发大群异食癖的原因之一,小猪咬其它猪的尾巴并相互模仿,因破皮与流血等外伤,又引发猪相互咬架。猪只饲养密度过大,同一圈舍猪只大小强弱悬殊、争夺位次等也是发生异食癖的重要诱因。同一猪圈内如果饲养不同品种或同一品种间体重差异过大的猪,因品种和生活特点差异,相互撕咬,抢占食物和活动范围,导致猪形成异食癖。
1.2饲养管理不当
猪舍内饲养拥挤,饲养空间狭小,猪活动空间过小,饮水不足、营养缺乏等管理方面的因素是导致猪异食癖形成的重要因素。日粮中的各种微量营养成分不平衡,如日粮中缺乏钾、钠、镁、铁、磷、钙、维生素或者不平衡也会导致咬尾,出现异食癖。
1.3环境因素
猪舍环境差,猪圈潮湿,猪舍地面不平整,加之猪舍通风不良,有害气体的蓄积,以及猪受到惊吓等,使得猪只产生不适感,形成啃咬异物的异食癖。同时,本病在秋冬季发病率较高,该时节环境相对干燥多尘,猪只容易出现明显的攻击行为,加大本病的发生率。
1.4疾病因素
猪只患有其他疾病,将增加异食癖的发生率。猪患有慢性胃肠炎、黄曲霉菌毒素中毒以及猪附红细胞体病等疾病的过程中会出现异食现象;猪患有虱子、疥癣等体外寄生虫时,可引起猪体皮肤刺激而烦躁不安,引发异食癖。
2临床症状
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咬尾、咬耳、咬肋及吸吮肚脐等,且食粪、饮尿,伴有拱地、跳栏等症状。母猪患有异食癖,影响其正常生产能力和猪仔健康,会出现母猪食仔猪现象。猪只受外部刺激后,采食量下降,呈现出烦躁多动状,攻击性显著,由猪间撕咬变为猪群间咬斗,甚至发生咬耳和咬尾现象,撕咬部出血后,猪群对血液产生异嗜,同时,被咬猪的生长发育会受到影响,被咬部位出现红肿,甚至发炎,造成继发感染,假如不及时治疗则会并发败血症,致使猪只死亡。
3综合防治措施
3.1 隔离病猪
鉴于整个猪群出现异食癖多是由个别发病猪引起,为此,做好异食癖猪的隔离工作,能够有效防控整个猪群发病。异食癖猪要单独饲养,可采用白酒喷雾猪体全身和鼻端部位,猪尾处涂抹焦油;同时隔离被咬的猪,对被咬的猪要及时用高锰酸钾液清洗伤口,并涂上碘酊以防止伤口感染,严重的可用抗菌素治疗。
3.2 对症治疗
①病猪出现吃煤渣和啃砖头的习惯,可在饲料中添加不超过1%的食盐。②病猪啃食垫草,采用肌肉注射复合维生素,15~20mL/次,每天1次,连续用药3~4d;或喂服病猪多种维生素。③病猪出现啃食石灰的习惯,则在饲料中添加钙元素和磷元素,如骨粉、熟石灰等;同时注意补充铁、锰、锌、镁等多种微量元素;或在料中添加维生素E粉或肌肉注射5~10mL维丁胶性钙,连用4~7d。④病猪食粪尿,需肌肉注射维生素B12,600~1500mg/次,每天1次,连续用药4~5d。⑤猪患寄生虫病后应及时驱虫。常用的驱虫药有敌百虫、伊维菌素、阿维菌素等。⑥母猪出现吃胎衣和猪仔的情况,加强护理的同时,还能够在饲料中加鱼粉,每头猪每天60~100g,连续喂10~15d能够显著改善。
3.3 预防措施
3.3.1 加强应激控制,做好仔猪断尾工作。对猪舍内温度严格控制,确保猪舍通风良好,防治贼风入侵,保持适宜的饲养密度,饲喂要坚持定时定量的原则,保证饮水洁净卫生,确保饲喂和饮水设备充足,避免因抢食造成相互咬斗;仔猪出生后的3日内,采用1KW的电烙铁进行断尾;倘若使用其他方法断尾,要做好消毒工作。
3.3.2 科学布置猪舍,确保猪只饲料营养全价。一方面,猪舍中的个体要均衡,在做分群工作时建议根据猪只品种进行;同时避免猪群拥挤,饲养密度合理,一般在确定猪只饲养密度是否合理时,通常按照所建猪舍的规模来判断,而综合原则为猪只的采食与饮水不受影响,猪只能够正常生长发育;另一方面,保证猪只饲料营养全面,饲料优质,防止霉变,假如日粮主要是豆粕和玉米,则应适当在饲料中加入蛋氨酸以均衡氨基酸,此外,亦可适量添加矿物质微量元素盐粉,能够有效防止猪异食癖的发生。
3.3.3 药物预防。每吨饲料中可添加1.5kg电解多维,150g安康宁,200g血尔,44kg利依肥素,450g维他康,4kg小苏打,300g爱维佳,连续饲喂5-7天,能够显著改善猪异食癖的情况。
参考文献
[1]丁衍涛,林吉朋,殷锡萍.猪异食癖的发病原因及其防治方法[J].兽药与饲料添加剂,2007,02:37-38.
[2]赖国平.造成猪只异食癖的因素及改进措施[J].畜牧市场,2008,02:46-47.
上一篇:牛诊断和防治伊氏锥虫病的探讨
下一篇:人畜共患病与宠物饲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