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链球菌病的传播、症状与防治措施
摘要:生猪养殖业是江川农场畜牧经济的重要产业,全场利用现有的资源优势,以市场为导向,以技术为基础,以服务为准绳,为养殖户提供技术上的指导。使全场生猪生产正在走向规模化、科学化、产业化的发展模式,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养殖过程中及时防治常见高发的疫病,尤其是猪链球菌病的发生发展,是保证猪群安全、确保养殖效益的重要措施之一。
关键词:猪;链球菌病;症状;诊断;防治
中图分类号:S858.2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9737(2017)05-0079-01
1 发病规律
猪链球菌病多发生在每年6~8月的高温夏季。一般感染发病几率与品种及猪龄有关,品种不同染病率也有所不同。通常情况下成年猪的发病率稍低些,母猪在哺乳期易被感染。该病具有一定的潜在危险性[1]。
2 传播途径
猪链球菌病的主要传染源是携带链球菌的猪与感染后的猪,携带病菌的母猪可在分娩时通过脐带传染给仔猪。病原菌还可在寄主的呼吸系统与呼吸道内壁;表皮上的伤口也是易感部位;致病菌具耐酸性较强,猪饲料泔水中也会存在,猪进食带菌饲料泔水后经食道感染该病[2]。其次是羊、马、鹿、鸟、家禽(如鸭、鸡)等也是传染源。另外,苍蝇和老鼠也是链球菌的携带主要传播者。正常情况下,猪体内猪链球菌的带菌率约为20%~40%,一般不会引起疾病。但如细菌产生毒力变异,则会引起发病。病死猪将携带病菌再传染给人,引起人发病。在猪与猪之间通过呼吸道和密切接触可传播疾病,但目前尚未有证据提示通过猪呼吸道传播人。
3 發病症状
猪链球菌病从感染到发病的时间为4小时至7天,根据临床症状可分为急性败血症型、心内膜炎型、脑膜炎型三种类型。
急性败血症型。此类型在架子猪、育肥猪和怀孕母猪发病率较高,是该病中危害最大、损失最严重的类型。此类型多是大规模传播的较多。发病急、传播快,症状不易察觉。病猪主要表现为精神沉郁,食量下降。体温突然升高达41~43℃,眼部潮红且流泪,鼻腔有浆液性鼻液流出。呼吸急促加快,震颤,步履不稳。耳朵与脖颈、下腹部等处出现紫斑,即败血症型病理发生的开始。此时若得不到救治,会造成较高的死亡率。
心内膜炎型。此类型多发在仔猪,发病前没有特殊的临床症状。发病急,突然死亡或呼吸困难,皮肤苍白或体表发绀。瘫软卧地不能行走,很快死亡。常与脑膜炎型并发。
脑膜炎型。脑膜炎型是最常见的类型。发病初期,发热、畏寒,食欲不振,或拒食,伴有便秘,磨牙,空嚼,转圈,头向上仰。病猪有黏液状鼻液,仰卧甚至倒地麻痹,有的有关节炎症状,最后昏迷死亡[3]。4 诊断
根据病学资料、临床症状和实验室检查加以诊断。首先对病死猪进行急性败血病剖检分析。其次对急性病例中病猪的血液、头部与体表皮肤的病变特征进行验证。最简单直观判断标准是观察血液是否为凝固不良的暗红色形态、头部和脖颈与背部的颌下淋巴结、颈背淋巴结是否肿胀,如这些部位呈现出脓肿、鼻纵膈充血、出血,胸、腹及四肢有紫斑状出血等现象,即可诊断[4]。
5 防治方法
加强日常管理,规范检验检疫制度。合理控制养殖密度,保持栏舍卫生,及时清扫垃圾及排泄物。对栏舍、用器具、活动场地要定期彻底消毒。适时通风换气,保持舍内空气清新。饲料养分要全面,满足其生长需求,提高自身抗病力。发现猪立即封锁、隔离、治疗,及时上报相关部门。病猪污染过的栏舍、用具、场地等可用10%生石灰乳、2%~4%烧碱,或3%来苏儿液等药进行彻底消毒杀菌处理,清除传染源。对病死猪应焚烧后深埋处理。每年定期注射血清药物口蹄一针灵可有效预防猪链球菌病,每头肌注2~3头份,4周后加强1次。也可在饲料中添加药物加以预防。100 kg饲料加12.5 g四环素或阿莫西林粉,连喂3天,预防效果较好。对败血型及脑膜炎型的病猪,初期应大剂量使用环丙沙星、安定痛、地塞咪松、青霉素混合肌注,每天2次;治疗期间,不能采食的病猪应滴注维生素C、抗生素、退烧液[5]。
参考文献:
[1] 邱发霞.猪常见寄生虫病的诊断与治疗[J].畜牧兽医科技信息,2013(4).
[2] 陈松昌,刘文峰,邓舜洲,等.2006年江西省猪病诊断情况总结及分析[J].中国猪业,2008(2):37-41.
[3] 林荣泉.猪链球菌病的检疫检验与防治[J].肉类工业,2002(3):36-38.
[4] 冉会玲,郎需龙,王兴龙,等.猪链球菌2型分解代谢控制蛋白A的克隆和原核表达[J].中国畜牧兽医,2013(3):7.
[5] 丁世荣.浅谈猪常见疾病发生的原因与防治措施[J].农民致富之友,2014(12):2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