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盲肠肝炎病的诊治与预防
摘要 介绍了鸡盲肠肝炎病的发病情况和临床症状,及其剖检变化和实验室检查的诊断过程,并提出了治疗和预防措施。
关键词 鸡;盲肠肝炎病;诊治;预防
中图分类号 S858.316.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7-5739(2008)17-0273-01
鸡盲肠肝炎是由组织滴虫属的火鸡组织滴虫钻入盲肠壁繁殖,进入血液并寄生于肝脏而引起的一种原虫病。该病主要侵害盲肠和肝脏,严重感染时,由于血液循环障碍,导致病鸡头部呈黑紫色,所以又称黑头病。其主要特征是盲肠发炎和肝脏表面钮扣状溃疡灶,发生没有季节性,但在温暖、潮湿、多雨的夏秋季节多发,冬季少发。鸡群的管理条件不良、鸡舍潮湿、过度拥挤、通风不畅、光线不足、饲料质量差、营养不全面等都可促发本病的流行和加重本病的病情。该病常发于雏鸡,2周龄至4月龄的鸡易感性高,潜伏期7~12d;成年鸡也会发生,但呈隐性感染,临床症状不明显,并成为带虫者。发病后如治疗不及时,发病率和死亡率较高。病愈后的鸡生长缓慢,产蛋率下降,给养鸡业造成一定的经济损失。
1发病情况
2007年4月18日合肥某鸡场引进4 200只优质土鸡雏鸡,地面平养,21日龄开始发病,至2007年6月5日,死亡1 100只,病死率为26%。
2临床症状
雏鸡精神沉郁,身体蜷缩,羽毛松乱、无光泽,两翅下垂,闭眼缩颈,食欲降低或废绝,排硫磺色稀便,部分病鸡有排血便现象,部分鸡的鸡冠淤血呈暗黑色,呈明显的黑头现象。
3剖检变化
主要病变为肝肿大,表面形成淡黄色或灰绿色、圆形或不规则的、小纽扣状大小、中央稍有凹陷的溃疡灶,有的仅稀疏几个,有的密布于肝脏表面,康复鸡肝脏上常有溃疡灶残痕。发病初期一般以盲肠的病变较明显,肝脏病灶尚未形成,仅露出迹象。盲肠呈一侧或两侧性肿大,肠腔内充满坚实的干酪样栓塞物,切面呈同心圆状,中间是红色的凝血块,外面是灰白或灰黄的干性渗出物和肠壁组织,肠壁薄、甚至穿孔,引起广泛性腹膜炎。
4实验室检查
取病变的盲肠和肝脏卡诺氏液固定,石蜡包埋切片,苏木精染色镜检,在盲肠壁固有层和黏膜肌层间,可见到数量较多的组织滴虫,呈灰金淡染的卵圆形小体。
5诊断与鉴别诊断
根据发病季节、临床症状和剖检特征,临床初步诊断为盲肠肝炎。后送检病料的实验室检查结果,做出确切诊断。鉴别诊断主要依据盲肠肝炎与球虫病在临床症状上的类症鉴别点加以区别。主要鉴别要点有:①鸡冠颜色变化。球虫病鸡鸡冠正常或呈苍白色;盲肠肝炎鸡后期呈明显的黑头现象。②粪便变化。盲肠肝炎病病初拉黄色、淡绿色带泡状的稀粪,少见血便,中期排褐色恶臭稀粪;球虫病则拉红色或暗红色的干粪或黏稠粪。③剖检变化。盲肠肝炎病一侧或两侧盲肠肿大,黏膜出血,内有干酪样渗出物或坏死物形成凝固栓子堵塞肠腔,使盲肠肥厚坚实,肝脏表面有特征性溃疡病灶;球虫病则两侧盲腸肿大,内有血粪或黏膜碎片,浆膜上带有小白点或不规则的出血点,肝脏一般见不到溃疡病变。
6治疗
甲硝唑配成0.05%水溶液饮水,连用5d。饲料中添加强力拜固舒,用量1g/kg干饲料,连用7d。消灭本病的主要中间传染媒介异刺线虫。通过加强粪便管理和环境消毒,最大限度地杀灭粪便中的异刺线虫虫卵。发病期选用敏感消毒药对鸡舍进行带鸡消毒,每天1次。鸡群进行药物驱虫,驱虫后将鸡转移到新舍或新场地,并对原鸡舍及场地彻底清扫,将粪便与污物运出,堆积发酵处理。
通过以上的综合性防治措施,该鸡群病情得到有效控制。15d后整个鸡群的精神状态、饮水、饮食及粪便恢复正常。经实地了解,此次发病,主要由于鸡群采用散养的饲养方式,鸡群没有定期驱虫,鸡粪随处堆放,导致了该鸡群容易和带有虫卵的粪便接触感染发病。
7预防
(1)切断主要传播媒介,有效降低鸡群染病机会。幼鸡和成鸡分开饲养,鸡和火鸡不能混养,雏鸡进行网上饲养,使其不接触粪便和污物。加强鸡群的日常饲养管理和卫生消毒,保证饲料和饮水卫生,保持鸡舍清洁干燥,及时清除鸡粪,并进行无害化处理,可大大减少本病的发生。
(2)进行预防性驱虫,严防混合感染。定期用左旋咪唑或虫克星(阿维菌素)等驱虫药驱除盲肠中异刺线虫。除鸡和火鸡外,异刺线虫也是组织滴虫的宿主,蚯蚓为本病的主要传播媒介。地面平养鸡舍,应经常清除场地表面的松土,压实地面,杜绝蚯蚓活动。特别当同一鸡场内有组织滴虫和异刺线虫寄生时,组织滴虫可侵入异刺线虫的虫卵内,并随之排出体外,且得到异刺线虫卵壳的保护,不受外界因素的损害而生存。当鸡吞入这种虫卵时,便同时感染了异刺线虫和组织滴虫,会引起混合感染,要选用抗鸡盲肠肝炎药物治疗,然后再用抗异刺线虫药驱虫。
上一篇:鹅常见病的防治措施
下一篇:局域网安全防范与优化措施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