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藏不露的杀手
在人体上腹部的深处有一个非常不显眼的小器官——胰腺。胰腺在腹膜后,知名度远不如其邻近的胃、十二指肠、肝、胆,但它在人体的地位可谓是上腹部各脏器之基石。之所以说胰腺是人体最重要的器官之一,是因为它兼有内外分泌功能,生理作用和病理变化都与生命息息相关。胰腺分泌的胰液内含碱性的碳酸氢盐和各种消化酶,在消化食物的过程中“唱主角”,可以中和胃酸,消化糖、蛋白质和脂肪。如果这样一个至关重要的脏器出了问题,那将会带来严重的后果。可怕的是,越来越多的恶性肿瘤正在侵犯这块“基石”。
胰腺癌是发生在胰腺上的恶性肿瘤,占恶性肿瘤的1%~2%,近年来有上升趋势。肿瘤生长的部位以胰头为最多,大约在60%以上,其次为胰体局部,全胰腺最少,仅占5%,男性多于女性,高发年龄为40~65岁。
胰腺癌病因尚不十分明确,多与环境中致癌物质和慢性胰腺炎、慢性胆石症等有关。此外,情志抑郁、嗜烟酒者的发病率拔高。由于胰腺位置深在,早期胰腺癌诊断十分困难,绝大多数一经确诊已属晚期,90%以上于诊断明确后1年内死亡。斯坦曼于4年前被诊断为胰腺癌,他利用自己发现的免疫疗法,通过树突细胞延长了生命,也为癌症的防治开辟了新的道路。
胰腺癌早期症状不太明显,比较突出的有以下三个症状:
厌食,消化不良及体重下降。
腹部不适或疼痛,约有半数患者以腹痛为首发症状,约有20%的病人腹痛能放射到背部、左肩部,疼痛在仰卧时加剧,坐立、弯腰、侧卧、屈膝时减轻。
黄疸,表现为皮肤及巩膜发黄。
上述症状在患肝炎或胆道疾病时也可以出现,所以早期胰腺癌被误诊为肝炎或胆囊炎、胆石症的并不少见。
上面讲的是一般症状,胰腺癌的症状表现还随发生部位的不同而有所差异。胰头癌由于容易压迫胆总管,阻塞胆汁排泌,使胆汁渗入血液,最容易引起黄疸、肝脏肿大,以及大便颜色变浅,呈白陶土样。因此,胰头癌相对来说更有可能在早期发现;胰体癌症状以疼痛为主,因为胰体与腹腔神经丛相邻,病变容易侵及神经,疼痛为间歇性或持续性,夜间加重;胰尾癌症状较隐匿,疼痛不多见,除一般的消瘦、乏力、厌食、消化不良外,有时表现为腹部包块,容易被误诊为左肾疾病。由于不容易被及时发现,临床上确诊为胰腺癌的病人只有10%~25%能考虑手术,且治愈率很低,所以早期诊断非常重要。但遗憾的是,由于对胰腺器官及胰腺肿瘤了解不足,许多患者最初以胃病就诊并接受治疗,延误了病情,丧失了接受根治性手术的机会。
说完了胰腺癌,我们再谈一谈乔布斯所患的胰腺内分泌肿瘤。胰腺内分泌肿瘤是来源于胰腺内分泌细胞的一种肿瘤,肝转移是其主要恶性表现,局部浸润和远处转移并不是手术禁忌证,采用以手术为主的综合治疗,可以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延长其生存时间。所以,乔布斯当年接受了两次手术,一次为切除原发肿瘤的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另一次则为切除肝转移灶的肝移植术。虽然手术创伤较大,但预后仍较胰腺癌乐观。因此,手术是目前根治胰腺内分泌肿瘤的唯一潜在手段。
胰腺内分泌肿瘤是一种临床罕见疾病,一般分为功能性与无功能性两类,其诊断治疗与来源于外分泌组织的胰腺癌有较大区别。部分患者以皮肤对称性游走性环形红斑为首发症状,就诊于医院时常被误诊为各种皮肤病;而部分胃泌素瘤患者以顽固性腹泻或胃溃疡为主要表现,如果诊断错误,施治不及时,当此类肿瘤发生肝脏转移时则丧失了根治性手术机会,预后与早期诊断发现治疗不可同日而语。
胰腺肿瘤恶性度较高,但是如果能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也并非不可治愈。虽然目前胰腺肿瘤尚缺少有效的筛查手段和分子诊断指标,但如果能更多了解胰腺肿瘤,也许一个简单的上腹部彩超就能在早期发现肿瘤,为根治性手术与及时的辅助治疗创造机会。
胰腺癌多是生活方式病
李苏宜
胰腺癌是一种极凶险的恶性肿瘤。我国每两万人中大约有1人患有胰腺癌,该病发展速度快、病死率高,5年生存率仅5%左右,且近年来发病率逐年显著上升。胰腺癌是一种生活方式病,应改变不良的生活方式,积极预防其发生。
目前,我国除了老龄人口逐年增多以外,一些与胰腺癌相关的危险因素,诸如吸烟、慢性胰腺炎、肥胖、糖尿病甚至缺乏运动等,也对胰腺癌的发病有促进作用。研究显示,吸烟与胰腺癌发病的相关性最为显著,胰腺癌发病趋势与吸烟人群的变化有着密切的关系;各种慢性胰腺炎,包括酒精性、非酒精性、遗传性和热带性胰腺炎与胰腺癌均存在一定程度的联系;糖尿病可能为胰腺癌的发病病因;饮食因素与胰腺癌的发病也有一定关系,过度甜食、高油脂饮食习惯可能与胰腺癌发病有关。遗传易感性也与胰腺癌有一定关联。因此,控制吸烟,饮食做到营养均衡,增加新鲜水果和蔬菜的摄入,保持正常体重,预防糖尿病、慢性胰腺炎,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胰腺癌发病的危险性。
饮食上要避免高油脂。欧美国家居民胰腺癌发病率相对较高,我国近20年发病陡增均与此有关。应保证饮食中肉、蛋、蔬菜、水果、粮食的合理搭配,适当增加粗粮和蔬菜、水果的摄入;不吸烟。酗酒和暴饮暴食是导致慢性胰腺炎的主要原因,而胰腺在慢性炎症的长期刺激下,也会增加致癌危险。应严格控制体重,避免出现肥胖,坚持适度体育活动,保持良好情绪,定期健康体检。
上一篇:药博士信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