唑来膦酸治疗骨转移瘤疼痛的疗效与安全性
骨转移是晚期恶性肿瘤患者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减轻骨痛是治疗晚期肿瘤,提高患者生存质量的重要内容。双磷酸盐类药物是破骨细胞介导的骨吸收强效抑制剂,注射用唑来膦酸是继氯屈膦酸二钠、骨膦、帕米膦酸二钠后的新一代双磷酸盐类药物,其生物活性已被临床前试验证实,是迄今已发现的抗骨吸收能力最强的药物。我们于2005年8月至2006年8月对癌症骨转移疼痛患者33例应用随机对照的临床研究,分别采用唑来膦酸或帕米膦酸二钠治疗,评价唑来膦酸的安全性及疗效。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骨转移癌患者33例,男16例,女17例;年龄32~74岁,平均年龄51岁。乳腺癌10例,肺癌5例,前列腺癌4例,肾癌5例,甲状腺癌3例,胃癌3例,鼻咽癌3例。全部患者均经病理或细胞学检查确诊为恶性肿瘤,经x线、骨扫描、CT、MRI或病理检查证实有肿瘤骨转移,并同时伴有中、重度局部骨疼痛。33例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17例和对照组16例。患者近2周未接受化疗,观察部位未接受放疗,治疗前无心、肝、肾功能明显异常,血清钙值≥2.0 mmol/L,美国东部肿瘤协作组(ECOG)评分≤3级,预期生存2个月以上。2组一般资料具有可比性(P>0.05),见表1。
1.2治疗方法试验组:唑来磷酸(商品名:天晴依泰)4 mg+生理盐水50 ml静脉滴注15 min。对照组:帕米膦酸二钠(商品名:博宁)90 mg+生理盐水500 ml静脉滴注4 h,观察28 d为1疗程。观察用药患者的有效时间、程度和不良反应。
1.3评价指标疼痛程度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对疼痛进行评分,测定疼痛强度,将疼痛分为0~10,0为无痛,10为想象中最剧烈的疼痛,让患者自己圈出一个最能代表其疼痛程度的数据,分为轻度(1~3),中度(4~6)和重度(7~10)。CR:疼痛完全消失;PR:中度或重度疼痛减为轻度疼痛,而不需止痛药;MR:仅由重度疼痛减为中度疼痛,仍需应用止痛药;NR:疼痛无缓解或加重;CR+PR为总有效率;CR+PR+MR为临床获益。
1.4统计学分析采用Stata 8.0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采用X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止痛效果试验组疼痛总有效为12例,对照组为9例,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临床获益试验组16例,对照组14例,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2止痛起效时间 治疗组止痛起效时间1~7 d,平均时间3 d,疗效维持时间20~28 d,平均时间27 d。对照组有效病例止痛起效时间3~10 d,平均时间5 d,疗效维持时间为7~28 d,平均时间为14 d。起效时间和疗效维持时间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不良反应2组共出现不良反应8例,占24.2%,其中治疗组4例,恶心、呕吐2例,头晕2例。对照组4例,发热3例,恶心、呕吐1例。多在用药2 h内发生,未经处理后好转。无因不良反应而退出试验的病例。
3 讨论
恶性肿瘤骨转移是肿瘤晚期的常见并发症之一,引起疼痛的机制为:肿瘤细胞在骨骼内种植生长后,刺激破骨细胞活性增强,骨质破坏,肿瘤细胞浸润以及所产生的疼痛介质如前列腺素、乳酸和肿瘤坏死因子等引起疼痛。双磷酸盐是一种内源性焦磷酸盐类似物,附着在骨骼羟磷灰石表面,取代了骨基质的焦磷酸盐,抑制破骨细胞的过量骨吸收,因此能有效治疗骨转移性疼痛。唑来膦酸是最新一代强效双磷酸盐,其结构中引入含氮咪唑环,在关键位置上含2个氮原子,吸附在骨小梁表面,是第一个被批准用于治疗多发性骨髓瘤、乳腺癌、前列腺癌、肺癌及其它实体瘤的各种肿瘤骨转移相关并发症的双磷酸盐。国外多项临床随机、双盲研究已证实唑来膦酸可有效治疗上述恶性肿瘤引起的骨转移癌疼痛。
本研究应用唑来膦酸和帕米膦酸二钠治疗骨转移癌性疼痛患者,对比评价镇痛效果及安全性,结果显示试验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在使用过程中不良反应以发热及胃肠道反应多见,经对症治疗后症状消失。短期观察唑来膦酸治疗骨转移癌痛有效,效果与帕米膦酸二钠相当,相比较有用药方便,起效快,维持时间长的优点。但对唑来膦酸的长期疗效及安全性有待进一步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