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淋巴管瘤的CT和MRI诊断效果研究
【摘要】目的:分析CT及MRI在诊断小儿淋巴管瘤的,临床作用价值。方法:回顧分析我院2015年至2016年收治的30例淋巴管瘤患儿的临床资料,并对患者这些患儿的MRI诊断资料以及CT诊查资料。结果:30例患儿中,12例小儿病变位置处于脖颈处,8例病变位于胸壁部位,5例病变部位于肠道粘膜处,2例病变部位处于腹膜处后方,3例病变处于大网膜部位。在设备的扫描下所有的患儿的T1WI都是低频的信号,T2WI为高频信号。结论:对于小儿淋巴管的患儿行MRI及CT设备的检查,可以明确病灶的信号,扫描影片是医师制定治疗方案的关键参考资料,因此基层医院可以对联合诊查技术进行普及,最大程度保证患儿得到及时的精准对症治疗。
【关键词】淋巴管瘤;小儿患者;MRI;CT
淋巴管瘤是一种常见的良性肿瘤,为先天性的脉管发育畸形,以婴幼儿多见,发病率仅次于血管瘤。临床比较容易进行诊断,但是病变的累及范围及病变和周围脏器的关系需要借助与CT或者MRI进行检查。本次笔者低小儿淋巴管瘤的患者CT和MRI资料进行临床分析,为此类病症找到主要的影像学特点,为后续的了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参考。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研究资料
2014年12月至2016年12月期间来我院接受治疗的30例淋巴管瘤的患儿,所有患儿均接受CT接MRI联合诊断,在实施手术的过程中没有发现体内淋巴管肿瘤的发生,患儿年龄(2.12±0.41)岁,男性患儿18例,女性患儿12例。临床症状:病变部位肿大、内部有包块的生成,3例患儿明显感受到强烈的疼痛,16例患儿存在腹腔疼痛和腹胀等情况。
1.2检查方法
CT设备为GE单排的CT,在进行检查的时候将厚层数设置为4-8min,增强型设备扫描的时候使用优维显300,计量为2ml/kg,静脉血管进行推注。MRI设备型号为西门子公司生产的1.5tMRI,通过T2WI及T1WI信号对肿瘤内部的横断面进行检查,并观察肿瘤矢状面病变情况以及冠状面的生成情况。
2检查结果
肿瘤生长位置:30例患儿中,12例小儿病变位置处于脖颈处,8例病变位于胸壁部位,5例病变部位于肠道粘膜处,2例病变部位处于腹膜处后方,3例病变处于大网膜部位。3例患儿为海绵状的淋巴管瘤,其余的27例为囊状的淋巴管瘤。在设备的扫描下所有的患儿的TIWI都是低频的信号,T2WI为高频信号。
3讨论
目前对于淋巴管瘤的发病制剂尚未有统一的认识,多数学者认为是淋巴管先天性的发育异常所导致的,由于淋巴管的发育不全,错构引起淋巴引流的梗阻,使得淋巴管扩张和淋巴管瘤样的增生。根据淋巴管瘤的形态和分别可以分为海绵状淋巴管瘤、囊状淋巴管瘤以及毛细淋巴管瘤,如果有合并血管瘤的生长,则认为其是淋巴管血管瘤。
本次使用MRI和CT联合检查时,30例患儿中,12例小儿病变位置处于脖颈处,其中5例在右侧,3例在左侧,其余的4例左右侧均出现。CT检查中3例体内生产多房性的包块,包块内部的组织密度分布比较均匀,没由清除的分界线5例内生成了密度不均匀的肿瘤,2例可疑观察到液液平面的部分,进行增强性的扫描后,可以清晰的显示肿瘤内部的囊壁,并且囊肿内部呈现为水样的状态。在MRI的检查下,12例肿瘤生长在颈部的淋巴管组织上,6例T2和T1增强,6例囊内出现出血的现象,T1WI都是低频信号浑浊,T2WI为高频信号。
3例肿瘤生长在大网膜处,7例在肠道系膜处,扫描下显示肿瘤为多房性,肠道因为被肿块压迫而出现位置的偏移,增强性扫描后可见内部分隔以及囊壁轻微的强化,肠道系膜的组长上的血管被埋藏在肿块之间。2例淋巴管肿瘤的患者出现感染的情况,扫描后发现肿瘤的囊壁增厚,肿瘤和附近的组长之间界限不清晰,肿瘤囊内的积液密度比较高。生存肠系膜肿瘤的患者会出现肠道扭转的现象。肿瘤生长在后腹膜的患者,在进行床头的CT扫描时,腹腔出现鼓胀,膜内后方有肿块生成,肠道内因为出现肿块的挤压而往前房进行偏移,包括在腹股沟的患者,其肿块会进入阴囊中。3例肿块生长在胸壁处,扫描下显示多房性,存在水样的密度。
通过本次的临床资料分析我们发现,采用CT联合MRI对小儿淋巴管瘤进行诊断,可以清晰的查看各种淋巴管肿瘤的位置和形态。有研究报道,CT联合MRI设备可以对疑似淋巴管肿瘤的患儿进行诊查,可以比较迅速的确诊或者排除。在进行扫描的时候可以比较精准的显示包块形成的位置、外观形态、直径以及与周围组织的分界关系,此外还可以显示包块内外部的具体特征,使得医师可以按照相关的结果快速的对疾病的类型进行分类,然后制定相应的治疗计划,快速的达到及时治疗的目的。
最后,通过本次的临床资料分析研究我们一致认为:采用CT联合MRI对小儿淋巴管肿瘤的患儿进行检查,可以快速的对疾病进行准确的定位,给临床医师治疗方案的确定提供了良好的检验学基础,最大程度保证患儿的对症治疗,保障患儿的健康,因此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上一篇:卵巢子宫内膜样腺癌的MR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