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人肠套叠螺旋CT诊断分析
【摘要】 目的:探讨成人肠套叠的病理基础及CT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手术后病理证实的65例成人肠套叠CT表现。结果:65例成人肠套叠的病因分别为:结肠癌38例,淋巴瘤7例,平滑肌瘤6例,脂肪瘤5例,结肠息肉4例,转移瘤3例,术后粘连2例。CT直接征象:靶征49例,肾形征11例,彗星尾征5例。CT间接征象:肠管壁增厚49例,肠梗阻46例。结论:肠套叠CT表现比较典型,其原发病变CT检出率高,部分病变可做定性诊断。因此,CT检查对成人肠套叠有重要的诊断价值。
【关键词】 肠套叠; 断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成年人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12.19.041
成人肠套叠是少见急腹症类型,一般为慢性复发性肠套叠,常规稀钡灌肠有时诊断困难,而且无法准确判断肠套叠原因。近年来,随着CT的广泛应用,CT既可清晰显示腹腔内肠套叠情况,又可检出原发肠道病变而明确病因,现为急腹症患者常用的检查方法。现报道笔者所在医院自2009年1月-2012年1月收集并经手术病理证实的65例成人肠套叠。为了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本文着重讨论其CT表现及病理基础。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笔者所在医院2009年1月-2012年1月经CT检查发现并手术证实的65例肠套叠。男35例,女30例,年龄27~79岁,平均年龄(50.43±3.62)岁。病程2 d~13个月不等。亚急性者和慢性者51例,急性者14例。症状:全部病例均有不同程度的腹胀、腹痛、呕吐、肛门停止排便、排气等肠梗阻表现,亚急性、慢性发作者,腹痛有缓解期。急性者持续性隐痛,阵发性加剧。腹痛发作伴有恶心49例,便血37例,肛门停止排气21例,呕吐15例。腹部扪及包块49例,发烧17例。
1.2 检查方法 使用Somotom 64层螺旋CT机,11例扫描前给予口服1%~2%复方泛影葡胺500~1000 ml,其余患者因年龄大、呕吐或腹痛明显等原因未口服对比剂。11例在常规CT平扫后高压注射器注射欧乃派克100 ml,再行CT横断强化扫描,扫描范围从膈面至耻骨联合水平,扫描层厚5 mm,层厚5 mm,窗宽280 Hu,床位45 Hu。
2 结果
2.1 套叠部位分型 按肠套叠的部位分为:小肠型肠套叠12例,小肠-结肠套叠39例,结-结型肠套叠14例。
2.2 术后病理 恶性病变包括结肠癌38例,淋巴瘤7例,转移瘤3例,共46例,良性病变包括平滑肌瘤6例,脂肪瘤5例,结肠息肉4例,术后粘连2例,共19例。
2.3 CT表现 CT直接征象:靶征49例,肾形征11例,彗星尾征5例,其间肠系膜脂肪套入形成半月征或环形征象38例,如套入部与鞘部肠壁间的气体则形成偏心或外周气泡21例。CT间接征象:肠管壁增厚49例,肠梗阻46例,近端肠管扩张41例,邻近肠系膜水肿增厚19例,肠系膜及腹膜后淋巴结肿大18例。
2.4 CT扫描诊断符合情况 术前CT检查时均对肠套叠及发生部位作出明确诊断,对原发病因作出提示性诊断。
3 讨论
3.1 病因及发病机制 肠套叠分急性和慢性肠套叠两种。前者是常见的急腹症,多见于2岁以下小儿,又称儿童型肠套叠,其中95%以上为原发性肠套叠,即由肠蠕动的节律紊乱所致;后者多发于成人,故又称成人型肠套叠,多继发于结肠息肉和腺瘤[1]。依病理解剖部位可将其分为三型:即小肠型、回结肠型和结肠型。主要临床症状是腹痛、便血和腹部软组织肿块。CT除典型的肠梗阻表现外,套叠部表现为特征性的靶征、腊肠样、香蕉状[2]。
成人肠套叠多由器质性病变引起,多数小肠肠套叠继发于良性病变,包括肿瘤(脂肪瘤、神经纤维瘤、平滑肌瘤、血管瘤)、肠粘连、Meckel氏憩室,炎症及外伤等[3]。然而,结肠型肠套叠则更多由恶性病变继发,恶性病变有:淋巴瘤、肠癌、转移癌、平滑肌肉瘤等。本组65例继发性肠套叠病因中,良性者以平滑肌瘤最常见,其次为脂肪瘤;恶性者以结肠癌最常见,其次为淋巴瘤。发病机制为肠蠕动首先在刺激点下方产生一个缩窄环,在其上方产生一个松弛环,通过不停地蠕动,近端缩窄环(套入部)逐渐套入远端松弛环(鞘部)。
3.2 病理变化 肠套叠的发生与肠管的解剖特点(如盲肠活动度过大)、病理因素(如肠息肉和肠肿瘤)以及肠功能失调、蠕动异常(如婴幼儿常发生在突然改变食物、断乳前后或腹泻以后)有关。按照发生的部位,肠套叠分为小肠套叠(小肠套入小肠),结肠套叠(结肠套入结肠)和回盲部套叠(回肠套入结肠内)。一段肠管套入远侧肠腔内称单套叠;若单套叠的肠管再套入相连的肠管称复套叠。各型肠套叠以回盲部套叠最常见。肠套叠形成后,不仅造成肠腔梗阻,而且套入的肠管因肠系膜血管受压,血运发生障碍,可发生肠坏死,因此属绞窄性肠梗阻。
除急性肠套叠外,尚有慢性复发性肠套叠,多见于成人。发病与肠息肉、肠肿瘤有关。肠梗阻多为不完全性,发生便血者不多见,症状较轻,也可自行复位,因此检查时常为阴性。
3.3 肠套叠的CT表现 近年来,螺旋CT的广泛应用,使得该病术前诊断率大为提高,特别当出现典型的CT征象时,其影像诊断敏感性接近100%[4],肠套叠CT表现最具特征性及典型性的直接征象是“靶征”或称“同心圆征”,它反映了套叠的各层肠壁、肠腔及肠系膜间的解剖关系、CT征象。随着肠管的不间断蠕动、套叠范围增大及套叠长轴与CT扫描层面角度的不同,在CT上可见到“肾形征”、“彗星尾征”,“肾形征”为套鞘部游离缘与套入部近端肠管及肠系膜的CT斜切面图像,其中游离的套鞘呈弧形围绕套入部,状若肾轮廓外形,而套入部近端肠管、肠系膜状若肾蒂[5]。“慧星尾征”即套叠近端肠系膜血管牵拉聚拢形成的征象;除了以上典型直接征象外,还可见到伴随的间接征象,如肠梗阻,表现为近端肠管积液积气扩张,肠管皱襞消失,内见气液平面;如套叠段肠管壁增厚水肿,肠系膜间脂肪模糊密度增高,提示血运障碍或肿瘤浸润;当肠壁内出现小气泡影时,提示肠管缺血坏死;部分患者可出现腹腔积液,部分恶性肿瘤可出现肠系膜及筋膜受累,腹腔内及腹膜后淋巴结肿大[6]。
还应注意鉴别原发病变的良、恶性,小肠套叠常见于良性病变,结肠套叠多见于恶性病变。大部分肠道肿瘤都具有典型的CT征象,例如结肠癌可见突入肠腔内的分叶状软组织肿块,伴周围肠管壁不均匀性增厚,周围脂肪浸润密度增高,4处淋巴瘤表现为肠管壁均匀增厚及分叶状肿块,平滑肌瘤呈边缘光整的类圆形肿块,中央可见低密度坏死区。
CT对肠套叠不仅可以明确诊断,还可以明确肠套叠累及范围、肠壁有无缺血坏死,发现病因,判断肠道肿瘤的良恶性。CT检查与X线空气或钡剂灌肠检查比较,简便、迅速,特别是对肠梗阻明显或已有腹膜炎症状的患者,空气或钡剂灌肠检查属于禁忌证。因此,CT检查是成人肠套叠较理想的影像检查方法,应作为常规检查手段。
参考文献
[1] Sparding S C,Evans B.Intussusception[J].Emerg Med,2004,36(11):12-19.
[2] 徐洪恩,吴恩福,郑祥武,等.多层螺旋CT薄层及多平面重组技术在成人肠套叠诊断中的应用[J].中华放射学杂志,2007,41(6):6l5-618.
[3] 张国华,郑素君,李吴,等.多层螺旋CT诊断成年人肠套叠[J].放射学实践,2010,25(2):l82-183.
[4] 周根华,蔡葱,王柏林.成人肠套叠的临床与CT诊断[J].医用放射技术杂志,2003,6(1):81-82.
[5] Boke J WD,Van der Burg LSB,Aarts NJM,et al.Intussusception in adults report of four cases and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J].Gastroenterol,2007,18(1):59-64.
[6] 任保瑞.成人自缓解性肠套叠的CT的诊断[J].中外医疗,2011,32(11):178.
(收稿日期:2012-03-16) (本文编辑:李静)
上一篇:4例外科病人误诊误治教训分析
下一篇:舒适护理在肠造口患者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