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气坏死腔在MSCT诊断间质瘤的价值
摘要:目的:探讨间质瘤内含气坏死腔的MSCT诊断价值。
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48例腹部间质瘤的CT资料进行分析。
结果:恶性间质瘤31例,其中20例瘤体内见含气坏死腔;潜在恶性1例,良性16例,无一例出现含气坏死腔。
结论:含气坏死腔是恶性间质瘤的特征影像,特别是形态学改变对间质瘤的良恶性诊断具有较高的价值。
关键词:MSCT 含气坏死腔 间质瘤
【中图分类号】R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879(2012)11-0082-01
胃肠道间质肿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GIST)在1983年由Mazur提出,并逐渐被人们认识的一种干细胞生长因子受体(Kit)阳性的梭形或上皮样细胞肿瘤,是消化道及腹腔最常见的间质源性肿瘤[1]。外科手术是GIST的首选治疗[2],因此术前良恶性的定性诊断非常关键。现48例GIST作回顾性分析,探讨CT表现为含气坏死腔在间质瘤的诊断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收集本院2008~2011年间经手术后病理证实的48例间质瘤资料,其中男性19例,女性29例,年龄25~80岁。
1.2 方法。
1.2.1 检查方法。GE Light Speed 16CT扫描扫描条件:120kV,220mA,层厚10mm。并以层厚1mm内插重建后,送至HP workstation 4.2工作站进行MPR,对比分析横断面薄层扫描图像与MPR图像。
1.2.2 含气坏死腔的判定。CT影像表现为肿块内出现含气空腔影为标准;图像后处理操作和分析均由2位有丰富诊断经验的放射科医师分别进行,以一致者为准。
2 结果
本组48例原发间质瘤的病理诊断:良性16例(33.3%);潜在恶性l例(2.1%);恶性31例(64.6%),其中20例见含气腔,含气腔与手术所见一致,4例出现肝内转移。病变部位:发生于胃31例,空肠5例,回肠3例,十二指肠、结肠、直肠、腹膜后各1例,横结肠系膜2例,小肠系膜2例,大网膜1例;肿块形态大多为类圆形,边界相对清楚,直径0.3~2cm。
3 讨论
3.1 含气坏死腔形成的病因病理基础。胃肠道间质瘤好发生于中老年人,中位年龄50~60岁,约占全部胃肠道肿瘤患者的0.1%~0.3%,最常发生于胃(60%~70%),其次为小肠(20%~30%),结直肠(10%)和食管(<5%),偶可见于网膜、肠系膜和腹膜后[3]本组发生于位于胃31例(64.6%),小肠8例(16.7%),肠系膜5例(10.4%),十二指肠、结肠、直肠、腹膜后各1例(各占8.3%),与文献报道较接近。病灶表面覆盖的黏膜可发生溃疡,与瘤内坏死组织相通则形成瘘道,肠内气体可聚集其内,形成含气坏死腔,病变恶性程度越高,坏死几率越大,出现含气坏死腔概率越大,本组有20例。
3.2 含气坏死腔的分布特点及其伴随征象在鉴别诊断中的意义。本组病例中有20例出现CT易于确定的含气坏死腔,其中含气坏死腔位于肿瘤的中内2/3者4例,位于中外2/3占16例,周边发生率明显高于中心者,原因是肿瘤表面覆盖的粘膜溃疡穿透肿瘤更易与肿瘤周边坏死灶相通,相应肿瘤周围张力较中心低,消化道内气体更易进入,虽然含气坏死腔在病理诊断间质瘤上意义不大,但在影像诊断中瘤内出现含气坏死腔,多提示间质瘤可能性大。
总之,含气坏死腔作为一种非特异性征象,对间质瘤的诊断具有一定价值,尤其是在肿瘤无远处转移和邻近器官浸润时,对良恶性的定性具有很重要的影像意义。为临床治疗方案的选择和预后评估提供了重要的指导和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 Fletcher CD,Berman JJ,Corless C,et al.Diagnosis 0f 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a consensus approach(Review)[J].Hum Pathol,2002,33(5):459-465
[2] 侯辉,耿小平,刘念,等.胃肠道问质瘤的诊断及外科治疗体会.中华普通外科杂志,2007,22:564-566
[3] Levy AD,Remotti HE,Thompson WM,et al.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radiologie features with pathologic correlation[J].Radiographics,2003,23(2):283-304
下一篇:体检肿瘤筛查答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