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林顿的声音缘何嘶哑
克林顿能言善辩,演说时滔滔不绝,受到了不少人的赞赏。但是,细心的人一定会注意到:他在演说开始时声音宏亮,中间不断夹有咳嗽声,最后声音逐渐嘶哑,甚至很难听清演说的内容。据说,他的保健医生还曾为他开了"禁声一星期"的"处方"。那么,克林顿到底得的是什么病?
根在食管 症状在喉
克林顿声音嘶哑,病根不在喉,而在食管,是反流性食管炎在作祟。食管与气管各走各的路,何以出现“交叉” 症状?原来咽喉部是食管和气管在上端的共同通道,喉部的会厌软骨(俗称喉结)就像“交通警”,在正常情况下,当吞咽食物时,它会盖住气管,“指挥”食物顺利进入食管,不让食物掉入气管内;相反,从鼻腔中吸入空气时,会厌软骨会开放,“指挥”气体顺利进入气管,再从气管进入肺内进行气体交换。反流性食管炎是胃酸或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至食管引起的食管炎症。病人一般表现为胸痛、反酸、反食、烧心等。
但是,一旦反流物越过食管上端,进入咽喉部,便可引起咽喉部慢性炎症。讲话多了,声音就会嘶哑。克林顿演说时声音出现嘶哑即为此所致。此外,反流物至气管,可引起慢性咳嗽、肺炎及哮喘样发作;至中耳还可引起慢性中耳炎(见附图)。治疗这些疾病时,若不注意寻找病根,一味地“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往往事倍功半,无法根除。
细查病因 早期诊断
食物进入口腔,“顺流”而下,至小肠内,才被消化、吸收。为了防止“逆流”的发生,在消化管道内设置了一道道“闸门”,分别称为上食管括约肌、下食管括约肌、幽门括约肌等。这些括约肌的功能是只准食物“向下”而不准“逆上”。若这些括约肌功能失调,就会产生食物“逆流”,引起反流性食管炎。
诊断反流性食管炎,除了要看是否出现胸痛、反酸、反食、烧心等症状外,还要做24小时pH监测、洛赛克试验(洛赛克的药名是奥美拉唑)、胃镜检查等。所谓24小时pH监测,就是用一种仪器连续24小时测定食管内的酸度,正常人食管是中性的,即pH在7左右,当出现胃酸反流时,食管内的pH即迅速下降,若测出24小时内pH小于4的时间超过1小时,便可确定为有异常酸反流存在。目前,国内大多数的医院均能作此项检查,因该仪器探头极细,病人的痛苦不大。奥美拉唑是一种质子泵阻滞剂,具有强大的抑酸功能,一天服用两粒奥美拉唑(剂量为40毫克),若一星期内上述症状能迅速消失,则反流性食管炎的可能性极大(可信度为70%),这是一种从临床效果来判断疾病的方法。对一些合并有消瘦、出血、吞咽困难等“警报”症状的病人,则需要作胃镜检查,以排除肿瘤等恶性病变。
治疗关键 在于坚持
反流性食管炎最理想的治疗方法应该是修复失灵的“闸门”,但目前还缺少有效的方法,因而抑制胃酸分泌是当前最佳的治疗方法。这样,即使有“反流”存在,“反流”到食管的胃液是中性的,不会引起症状与食管炎症,没有酸的破坏作用,食管内的炎症便会迅速愈合。现在的抑酸药物很多,有中和胃酸药(如硫糖铝等),组胺阻滞剂(如西咪替丁、雷尼替丁、法莫替丁等)及质子泵阻滞剂(如上述的奥美拉唑),这些药物的抑酸效果以奥美拉唑最好,它维持的时间最长,效果迅速。若经济条件许可,应作为首选。另外,还可服用一些像多潘立酮(吗丁啉)、西沙必利(普瑞博思)等“促动力药”,以增加胃的排空,对症状改善也有好处。一般服用上述药物后,症状会迅速消失。但是,如果过早停药,则症状很快就会复发。因而在症状消失后,病人还需耐心地再服一段时间药物来加以维持,维持的时间可因人而异,一般需半年、一年或更长,医学上称为药物的“维持治疗”。
如病人长期药物治疗无效,或因食管裂孔疝(一种胃底向胸腔突入的疾病)合并食管炎,因下食管括约肌的防反流的功能已丧失,药物治疗很难“断根”,则应作手术治疗。此外,炎症食管的黏膜发生质的改变,疑及癌肿者,也应作手术治疗,其手术目的是防止反流、解除狭窄或切除食管的可疑病灶。手术也可在腹腔镜下进行,创伤较小。对食管狭窄者也可在内镜下作扩张术,解除狭窄。
合理饮食 预防为主
在反流性食管炎中,饮食习惯起到很重要的作用,如进油腻脂肪食物,胃排空就慢,容易导致食物反流;夜间进餐过多,睡觉时胃内贮留食物也很容易进入食管。我们中华民族有一个良好的饮食习惯,即“早晨吃得好,中午吃得饱,晚上吃得少”,这是非常符合饮食卫生原理的。有些食物如巧克力、咖啡、洋葱等,可影响下食管括约肌功能,应尽量少吃或不吃。尽可能戒烟、禁酒。由于治疗哮喘的茶碱类药物,能使下食管括约肌舒张,因此哮喘病人应改用无此副作用的其他药品。在反流性食管炎频繁发作期间,睡眠时抬高床头15°20°,对减少夜间反流非常有益。此外,我们根据京沪两地调查发现,反流性食管炎与劳累、精神紧张、排便困难等有关,因而劳逸结合、保持身心健康,可减少本病发生。
总之,如能采取上述措施,改变生活方式,配合药物治疗,则反流性食管炎可望迅速得到控制。
上一篇:食管癌术后,4种观念需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