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农药企业的发展现状及应对措施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也是农药生产大国。全国现有2000多家农药生产企业,生产约250种农药原药。目前,农药原药生产能力已达80万吨,居世界第二位,仅次于美国。在产量逐步增大的同时,市场供大于求的格局日趋明显,农药行业间的竞争更加激烈。如今又面临加入WTO后全球有机农业的发展,中国的农药企业已到了在夹缝中生存的地步。如何提高自己的竞争力,从而在未来市场中占有一席之地,成为我国每个农药企业必须思考的问题。
农药企业目前的现状
寻求对策,首先必须了解我国农药企业的现状,以便对症下药:
1、企业数量众多,缺乏规模经济。农药企业规模化、大型化是世界潮流,中国的农药企业现状却是数量多、规模小、低水平重复建设现象非常严重。我国农药厂家仅正式注册就有近2000多家,加上一些没有注册的非法小厂,总数竟高达7000家以上。这些农药企业大多品种老化,产业结构不合理,以高毒为主,面临被淘汰危险,靠复配制剂生存;工艺技术落后,产品质量差,人员素质低;企业小而分散,重复建设严重,2000吨年原药生产厂家不足200家,产量达到1万吨以上的4家;年销售额在100万元以上的只有330家,年销售额超过5亿元的不足20家。据((AGROW》提供的数据,先正达2001年的销售额为53.85亿美元,安万特为38.42亿美元,孟山都为37.55亿美元,巴斯夫31.05亿美元,道农业科学26.12亿美元,拜耳24.18亿美元,杜邦19.17亿美元。而中国2001年农药企业的销售额为260.4亿元,仅相当于一个中型跨国公司的年度销售额,与国外跨国公司相比,国产农药无论是企业规模还是市场份额,都差距悬殊。
2、农药产品品种老化,而且以高毒为主。在我国农药行业中,高效、超高效和安全的品种只占农药总数的15%,若按产量计算所占比例更低。当前我国杀虫剂的产量占70%,其中有机磷农药又占杀虫剂产量的70%,有机磷类农药中,少数几个高毒产品又占70%。6个年产万吨的农药品种如甲胺磷等,有5个是有机磷类,其中高毒品种占4个。仅以甲胺磷为例,1997、1998、1999年的产量占杀虫剂的比例分别为18%、17.6%、17%,这说明我国农药企业中高毒品种占主导位置的格局并未得到根本改变,而且剧毒品种克百威、涕百威等已被联合国列为重审对象,但在我国仍有相当大的市场。
3、技术落后,研发投入严重不足。据统计,现在研发一个新农药平均需耗资1.25亿美元,历时8-9年甚至更长时间才能进入市场成熟期,发达国家每年用于农药的研究费用约40多亿美元,农药大公司每年用于农药研究投入约占全年农药销售额的10—15%,1998年拜耳公司投入2.86亿美元,占农药销售额的12.6%,而我国还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基础建设还需要投入大量资金,国家在研究开发方面的投资额还较少。到目前为止,我国除少数几种农药之外,绝大多数农药都是仿制的。改革开放后,我国建立了南北两个新农药研究开发中心,许多农药研究单位也积极投入了新农药的创制研究工作,然而50年过去了,进展很小,总体上仍处于跟踪或仿制阶段。这一方面与研究开发投入的费用有关系,另一方面也与科研创新的激励机制有关。况且我国农药企业大多规模小,市场竞争又很激烈,企业生存尚存在困难,大多根本谈不上投资科研项目。沙隆达集团公司每年研发投入也不过几百万,这其中还包括技术改造费用。钱江生化公司非常重视技术开发,科技投入相对多一些,但其比例也仅为销售收入的3%左右,况且该公司的销售量不能与国外大公司相提并论。
提高农药企业市场竞争力的对策
1、进行企业整合,把企业做大做强。我国现有2000多家农药企业,根据我国农药工业“控制总量,调整结构”的“十五”发展规划,“十五”期间农药生产能力将调整为40万吨—60万吨,产量40—45万吨,农药企业减少到500家,其中重点农药企业30—50个。这意味着在未来几年里,我国现有的农药企业中的70%要被淘汰,这既是我国加入WTO后的形势所逼,也是适应我国农药工业发展的现状的需要。既然这样,我国的农药中小企业就应该抓紧时间,争取在这几年里用超常规的思路和手段迅速壮大自己,使自己的企业达到规定的标准,从而免除被淘汰的危险。现在中小农药企业避免灭顶之灾的唯一办法就是进行整合,做大做强。如沙隆达集团公司的迅速发展之路对于中小农药企业进行重组、结构调整不无启迪。它由1992年前的“湖北省沙市农药厂”发展成为今天拥有总资产20个亿、农药年产量3万吨的大型农药化工集团。那么它是怎样实现其快速扩张的呢?1995年,沙隆达人抢占时机,从省政府争取到国有资产经营权和国有资产投资主体资格,使公司获得资本营运的“金钥匙”,同时,公司严格防止“盲目贪大,不求效益”的倾向,坚持“同行业兼并面向全国,跨行业兼并立足本省”的方针,做到了资产重组理性化,制定了“突出主业、突出主体、突出重点”的投资策略。几年来,公司先后采取股权换资产、国有股配股、兼并、划拨等方式,联合省内一批农药企业,对吸收进来的企业,实施债务、资产、人员的三个剥离和资本、债务、结构的三个重组。1998年又成功跨省兼并了郑州农药厂,为实现规模经济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中小农药企业只有做大做强,才能实现规模经济,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效益,进而才有资金投资于新产品的研发。但是在整合过程中,要注意多元化战略中的相关多元化和非相关多元化的问题。多元化战略是当今企业快速发展的基本战略,它能实现企业的快速扩张,它分为相关多元化和非相关多元化。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西方出现过多元化热潮,研究发现,成功者推行的基本是相关多元化,而失败者基本都是非相关多元化。在世界100强中,仅仅只有一家成功地实现了非相关多元化,其它不是彻底失败,就是步履维艰。非相关多元化既是一条企业快速成长之路,也是一条充满危险之路。我国中小农药企业在整合过程中,应该与沙隆达集团公司一样,走相关多元化道路,突出农药这一主业,其它产品基本都为主业服务,否则即使企业做大了也强不了。
2、农药生产由化学农药逐步向生物农药转型。近年在迅速兴起的植物工程的冲击下,农药工业必须探索适应形势发展的措施,其中纳入现代生物技术、由化学农药逐步向生物农药转型是确保农药企业生存发展的捷径之一。大量资料和数据表明,21世纪是“生物合成农药时期”和“环境相容自然和和谐农药时期”。
关于生物农药的解释有很多,美国环境保护部门将生物农药定义为:不是通过固有毒性作用机理而发挥作用的药剂,如微生物剂和生物化学剂等。生物农药正在引起越来越多的人的关注和兴趣,开发那些与环境相容性好、安全,与作物综合管理与害虫管理策略和方法一致的生物农药更引人注目。随着人们对有机食品的钟爱以及广谱、高效、低毒生物农药的产业化,越来越多的农民愿意使用生物农药。人们还逐渐认识到生物农药与化学农药交替使用,可以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量,并且可预防或减少延缓侵害物对化学农药和生物农药产生抗性。目前约有100种生物农药被美国环保局注册。
中国的生物农药的研究起始于50年代初,至今已有50多年历史。据不完全统计,1990年中国从事生物技术研究机构约274家,生物技术企业仅有36家,1998年从事生物技术研究机构315家,生物技术公司超过261家,增加了7倍多。至2000年底,中国正式生产的生物农药品种有50多种,生产企业200多家,制剂10万吨。但是这200多家生物农药生产企业中,绝大部分生物农药企业为小型企业,其中乡镇企业占很大部分。中国生物农药正面临跨越发展的重大发展机遇,农药上市公司应该利用自己的设备、技术和人力优势,加强联合,刻意创新,逐步实现传统化学农药向生物农药的转型,进入生物农药世界强国的行列。
3、加大科研投资力度,走户学研一体化道路。我国目前的农药企业还不可能把很多的专家全部聚集旗下,进行农药新产品开发。但是仅仅依靠各个农药企业自己的科研队伍和设备难以开发出新产品,如果与专门从事农药开发的科研机构或大学农药方面的研究所联合起来,一方出资,一方进行科研开发,既能节省人力、物力和投资,又能把科研成果尽快转化为生产力,这是目前适合我国国情的一条农药新产品开发道路。
目前我国几家大农药上市公司走的正是这条道路。沙隆达与清华大学、武汉大学等多家大专院校、科研院建立了合作关系,走产学结合、产研挂钩、科工贸一体化之路,公司科技水平不断提高。钱江生化公司是我国最大的生物农药企业,同时也是我国21世纪重点开发研究的生物工程,在公司中试研究所里,所有设备都是国际一流。1998年,公司投资1000万元,与浙江大学求是生化技术开发公司建立了生物工程、制药、化工等3个中试基地,使产业资本与知识资本实现了融合,加快了公司新产品开发的步伐。武汉科诺生物农药有限公司作为农药行业的后起之秀,在技术创新方面,通过高位嫁接,与华中师范大学、华中农业大学、中科院武汉病毒所等单位的战略式技术合作,设立了博士后流动站、农药与分子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科诺植物农药研究所,创造了令人瞩目的“科诺速度”,在行业内引起较大反响,被誉为“科诺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