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夏州国槐主要病虫害发生现状、原因及防治对策
引言
根据临夏州国槐主要病虫害发生现状和特点,在全面分析发生原因的基础上,提出了具体的防治对策和建议。
国槐(Sophora japonica L)属蝶形花科(Papilionaceae)槐属(Sophora)落叶乔木,是临夏州园林和城镇绿化美化的骨干树种,也是重要的公路绿化树种。近年来,随着临夏州国槐栽植面积的不断扩大,国槐病虫害种类不断增多,危害程度日益加剧,治理问题日渐突出,对全州园林、城镇和通道绿化成果构成严重威胁。为此,笔者于2010-2014年结合“国槐主要病虫害发生规律与防治技术试验示范”课题研究,采用线路调查和标准地调查方法,对临夏州国槐病虫害的发生、防治进行了调查研究,分析了临夏州国槐病虫害的发原因,提出了防治对策及建议,以期为国槐病虫害的综合防治提供参考。
1 国槐主要病虫害发生现状
经调查,临夏州危害国槐的病害3种,害虫33种(其中鳞翅目害虫4种,鞘翅目害虫8种,半翅目害虫12种,同翅目8种;直翅目害虫1种),其他有害生物有蜱螨目害虫1种,兔形目1种。危害严重的病害有国槐烂皮病,发病率达20~60%,病情指数30~50,发病严重时树冠大部分枝条干枯,树冠回缩,甚至整株枯死。危害严重的害虫有:槐豆木虱、斑膜合垫盲蝽、槐蚜、槐花球蚧、桑白盾蚧等,其中槐豆木虱、斑膜合墊盲蝽、槐蚜危害嫩梢、叶片,危害率在65%以上,国槐被害后引起早期落叶,枝梢干枯,排泄蜜露,诱发煤污病。槐花球蚧、桑白盾蚧危害枝干,危害率在45%以上,受害后常常造成细枝枯死,树势削弱,影响树木茁壮成长,有碍市容观瞻。
2 国槐主要病虫害发生原因
2.1 气候变化无常,生境恶劣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连续多年出现的暖冬现象,也为一些国槐主要病虫害提供了越冬、滋生和蔓延的适宜环境,使发生期提前,危害期延长,发生范围扩大,危害程度加重。
2.2 防治措施单一,综合防治观念薄弱
“预防为主,科学防控,依法监管,强化责任” 是林业有害生物防治的防治方针[2],但是在生产实践中把化学防治当作唯一的防治办法,忽略综合治理措施,尤其是生物防治和其他无公害防治技术,造成生态环境严重污染,致使大量天敌被杀死,害虫产生抗药性,发生种类逐渐增多,防治成本不断增加。
2.2 病虫测报和科技普及工作滞后
随着临夏州国槐栽植面积的不断增加,国槐有害生物和种群结构也随之发生改变,病虫害防治技术和测报技术也需不断更新、完善和提高。国槐病虫害监测技术落后,致使测报工作不及时、不到位、不全面。防治技术的普及滞后于生产需求,防治中难以做到对症下药,适时用药和科学防治。
2.3 天敌种群数量低,难以控制害虫数量上升
经调查,国槐害虫天敌26种,其中鞘翅目10种,膜翅目6种,半翅目3种,双翅目2种,蛛形目1种,革翅目1种,脉翅目3种,由于气候、滥用杀虫剂等原因, 天敌种群降低,不足以控制槐豆木虱、斑膜合垫盲蝽等优势种群数量的上升,从而间接促进了国槐病虫害的发生蔓延。
3 防治对策
3.1 加强营林措施,抵御病虫侵染
在行道树设计上,改变国槐树种单一栽植模式,采用多树种合理配置,把害虫防治措施贯穿于整个营林过程中栽植时应选择土壤和肥水条件好的立地环境;栽后加强栽培管理,增大树盘面积,改善根际土壤的通气、透水状况,为国槐生长发育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
3.2 推广先进技术,提高防治水平
坚持生物防治、物理防治和生态防治相结合,注重保护和异色瓢虫、迭球螋、中华草蛉等天敌昆虫的自然调控能力,把化学农药使用量压到最低限度,制定以营林措施为基础,病虫害防控为关键的国槐主要病虫害综合防治标准,确保防治效果。
3.3 加强宣传培训,营造防治氛围
采取多种宣传方式,加大宣传力度,结合防治行道树主要病虫害工作,邀请电视台采访报道防治工作,报道国槐主要病虫害的发生危害现状及搞好防治的重要性,从而进一步推进国槐病虫害防治技术的普及推广。
3.4 加强监测预报,提高防治成效
切实加强国槐主要病虫害的监测力度,对主要病虫害开展监测和中、短期预报。特别注意槐豆木虱、斑膜合垫盲蝽、桑白盾蚧等发生发展动态,及时发出预警,积极开展防治,提高防治成效。
4 讨论
临夏州国槐病虫害防治工作应贯穿到育苗、行道树栽植到抚育、更新等各个苗木管护环节,为林木生长创造良好的环境,提高林分的自然抵抗能力,因地制宜地运用多种防控措施,对保护城镇和通道绿化成果,加快城镇园林绿化建设步伐,提高城镇园林绿化水平,促进森林资源持续稳定增长和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推动社会经济全面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作者单位: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森林病虫害防治检疫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