灰飞虱抗药性现状及其综合治理策略
摘要:灰飞虱作为水稻上的重要害虫,通过直接刺吸和传播病毒两种方式对水稻的生产造成危害。其具体表现为:(1)以成虫和若虫群集于稻株下部刺吸汁液。(2)在有毒源作物情况下,通过传播病毒引起水稻条纹叶枯病和小麦丛矮病等病毒病,给农业生产造成了较大的损失。本文主要从灰飞虱抗药性的现状,抗药性的形成机制以及抗药性的综合治理策略3个方面进行了简述。
关键词:灰飞虱;抗药性现状;形成机制;综合治理策略
中图分类号:S481.4 文献标识码:A
1 灰飞虱的抗药性现状21世纪初以来,由于传毒介体灰飞虱在江苏、上海、安徽、浙江等地发生数量大、带毒率高,水稻条纹叶枯病流行威胁大,生产上“治虫控病”仍是防治水稻条纹叶枯病最为重要的手段,而灰飞虱的防治主要以化学农药为主,从小麦到水稻,防治次数多,农药使用单一,加大了农药的选择压力,进而导致了灰飞虱抗药性的产生。林友伟等(2005)开展了一系列药剂的抗药性监测表明,灰飞虱已对部分有机氯、有机磷以及氨基甲酸酯类杀虫剂产生了不同程度的抗药性[2]。高保利等(2008)对我国部分地区的灰飞虱种群进行了抗药性监测,结果显示,北京和云南昆明灰飞虱种群对乙酞甲胺磷等有机磷类农药处于敏感阶段。江苏地区的灰飞虱对各类杀虫剂达到高抗水平。广州与福州地区种群处于中等水平抗性,山东泰安地区种群处于敏感性下降阶段[3]。 另外,有关科研、教学单位开展了大量的灰飞虱抗药性监测工作,进一步明确了灰飞虱对常用药剂的抗性现状,为指导正确用药、治理抗药性提供了有力的依据 。一系列资料表明,灰飞虱已经对大多数农药产生了一定程度地抗药性,从而使化学防治这种单一的防治措施面临严峻的挑战。众所周知,研究抗药性的形成机理是治理抗药性的基础,因此,了解灰飞虱的抗药性现状和抗药性产生机制对于进一步提出防治灰飞虱的综合治理策略显得非常重要。
2 灰飞虱抗药性形成机制的研究进展灰飞虱抗药性的形成机制目前主要有两个:(1)解毒代谢能力的增强,灰飞虱对有机磷的抗性与酯酶(羧酸酯酶)有关[4]。Sakata等通过酯酶的活力测定和等电聚焦电泳分析得出,羧酸酯酶活力的上升引起了灰飞虱对马拉硫磷的抗性[2]标敏感性下降。对于灰飞虱,靶标不敏感也是灰飞虱抗药性的重要生化机理,目前科研人员对乙酰胆碱酯酶研究较多。作用于乙酰胆碱酯酶的杀虫剂主要有有机磷杀虫剂和氨基甲酸酯类杀虫剂。这两类农药能引起AChE磷酰化或者氨基甲酰化,从而导致AChE被抑制,ACh在突触处大量积累而长期刺激受体,从而阻断去极化,最终导致昆虫死亡。另外,还有很多的因素影响了灰飞虱的抗性,所以其抗性机制就显得较复杂。但相信,随着生物技术的快速发展,其抗性机制会得到进一步地完善。
上一篇:锐胜处理姜种效果试验初报
下一篇:苹果套袋应掌握的关键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