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变我国农业发展方式路径浅析
强国民生存之根、固国家经济之本、增国际竞争力的战略地位并未改变。农业发展方式和粮食安全客观卜成为一个关系国家乃至全球经济安全和社会稳定的全局战略问题。在极端性气候频发、粮食价格和能源价格大幅变动、金融危机波及全球等大背景下,破解土地和水资源等资源环境约束,解决农业生产成本上涨、农村劳动力转移、环境污染和生态退化等难题,决定这中国的未来,转变我国农业发展方式时不我待。
(1)-系列矛盾凸显转变我国农业发展方式的迫切性
1.农业资源环境的制约日益突出
近年来中国农业面源污染问题日益严重,耕地数量减少、有机质含量下降、地下水超采、土壤重金属超标,农膜残留增加,资源要素的弦越绷越紧,农业生态环境亮起了“红灯”。特别是温饱问题解决后,公众对生态环境和农产品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近年来中国粮食和主要农产品产量的较快增长是以农业要素投入的大量增加为代价的。资料显示,在过去的40多年中,中国化肥用量与粮棉总产量,以及化肥单位面积施用量与粮棉单产均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中国粮食增产的30%~40%来自化肥的应用。目前中国农作物亩均化肥施用量21.9公斤,是世界平均水平的2.7倍,与此同时中国农业资源、农业要素低效利用的状况近年来虽有所缓解,但并未得到根本改观,全国化肥的综合利用率仅在30%上下,与发达国家60%的水平存在较大差距。中国有机肥资源的实际利用率不足40%,长期超强度使用耕地,大量消耗水资源,超施化肥和农药导致耕地质量退化问题加重,农业发展的资源环境压力显著加大,农业对环境污染甚至局部生态破坏的影响日趋凸显,伞国耕地退化面积已超过耕地总面积的40%。全国污染的普查结果显示:COD的排放,农业占到47%;氮和磷的排放,农业占到50%以上。以要素投入为主的农业生产在中国未来已经难以为继,必须转变发展方式。
2.农业发展质量效益不高的问题日益突出
在成本“地板”和价格“天花板”的双重挤压下,农业比较效益持续下降,国内农产品价格高于国际市场的问题日趋突出。2017年我国粮食单产5464公斤/公顷,较上年下降0.08%。粮食单產提升是粮食生产力水平直接动力,大幅提高单产才能从根本上提升农户收益水平,推动粮食生产提升。问题的严重性在于,农产品国内价格高于国际价格的现象日趋普遍,在不少农产品上几近常态。近年来中国虽然不断加大农业补贴力度,但许多现行农业补贴政策属于黄箱范围,对部分农产品的支持已接近人世承诺上限,进一步加大支持面临上限约束。
3.农业结构失衡的问题日益突出
首先,农业产业结构失衡,粮经饲结构不合理,农业区域布局与资源禀赋不尽匹配,北粮南运与南水北调并存。经过多年农业结构的演变,我国农业基本形成了粮食主产区、经济作物主产区和牧区的专业化生产格局。这种区域化生产格局虽然是商品化农业发展的结果,但是弊端却越来越明显。粮食主产区较少种植经济作物和饲草料,粮农收益对国家粮食支持政策依赖越来越强,粮食作物秸秆若不能还嘲,便会成为污染物或者污染来源。经济作物主产区长期种植某种或者某类作物,如蔬菜,结果病虫害防治越来越困难,一些地方的毒韭菜、毒生姜与该地方长期单一的种植结构直接相关。一些草牧区扩大养殖规模,饲草料严重不足,在草场过度放牧,造成草场退化。我国北方水资源相对稀缺,农业生产主要使用地下水。北方主产区片面地追求农产品产量,已经导致地下水位过度下降。东北地区已经成为我国最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昔日有1米多厚的黑土地,目前只剩下40厘米左右。另外,还存在种养业结合不紧、循环不畅,生产、加工、流通、消费存在脱节,农业全产业链还未形成。
第二,农业劳动力结构性失衡,破解“谁来种地”,加快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压力加大。家庭承包经营是我国农村的基本经营制度,这符合我国国情和农业生产特点,具有广泛的适应性和旺盛的生命力,今后仍必须长期坚持并不断完善。现在看来,这一经营制度也面临“两大挑战”。一方面,随着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大规模向城镇和非农产业转移,农业兼业化、农村空心化、农民老龄化的问题日趋严重。数据显示,我国农户粮食收入仅占家庭收入的10~20%,种粮收入逐渐边缘化,后果是小规模农户已不把粮食生产作为家庭收入的主业,而是作为留守老人、妇女的家庭副业,农村地区“老龄化”、“空心化”现象较为普遍,“谁来种地”、“地怎么种”问题突出。
4.确保“舌尖上的安全”的压力加大
20世纪90年代以来发生了以节地、节时、节水为目标的白色革命,技术进步已成为农业产出增加的主要因素。但同时,化肥、农药、地膜等现代要素的过度投人也带来了农业可持续发展问题。我国每年约有50万吨农膜残留在土壤中,残留率达到40%,有60%-70%的农药残留在土壤中。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者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的要求越来越高。近些年来,我国初步建立了一套与国际接轨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技术标准。但日前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基础依然比较薄弱,形形色色的农产品质量问题或事件时有发生,特别是农兽药残留超标、农业投入品的非法添加等问题还比较突出。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方面,基层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能力还比较薄弱,农产品生产标准体系还不健全。另一方面,我国农业生产经营方式还比较落后,经营规模小而分散。同时,随着居民消费结构升级,近些年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社会关注度非常高,舆论燃点低,一旦出现问题,很容易引起公众恐慌。因此,如何在人民群众要求强烈、监管基础还比较薄弱的背景下,提高农产品质量安伞水平,确保“舌尖卜的安全”面临的压力加大。
转变我国农业发展方式的路径
总体上,转变我国农业发展方式的路径是由依赖资源消耗的粗放型农业发展方式向资源节约型型、环境友好型的现代持续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具体包含五个方面的转型升级。
(1)由结构单一的农业生产方式向良性循环的现代农业生产体系转型
即由品种单一、结构失衡的传统农业生产方式向结构和区域布局优化为特征的现代农业生产体系转型。现代农业生产体系,是先进生产手段和生产技术的有机结合,重点解决农业的发展动力和生产效率问题,是现代农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显著标志。构建现代农业生产体系,就是要通过调整优化农业生产结构和区域布局,实现农业规模化、专业化生产;转变农业要素投入方式,推进农业发展从拼资源、拼消耗转到依靠科技创新和提高劳动者素质上来;推广主要农作物轮作和间作套作,提高资源利用率和土地产出率;统筹考虑种养规模和环境消纳能力,鼓励发展种养结合循环农业;创新农业生产方式,发展绿色生态节水农业,实现“一控两减三基本”;提高农业良种化、机械化、标准化、信息化、科技化水平;允许农业生产要素合理流动,深化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推进农业生产要素价格市场化。
(2)由低附加值的农业产业结构向高附加值的农业产业体系转型
即由价值链低端、市场化程度不足的传统农业产业模式向提高农产品加工转化率、产品附加值以及农业市场化程度为特征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转型。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就是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扩大适销对路的农产品生产;推动农产品加工业转型升级,促进农产品初加工、精深加工及综合利用加工协调发展,提高农产品加工转化率和经济附加值;打造农业全产业链,充分发挥一二三产业融合的乘数效应;积极开发农业多种功能,大力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加强农产品流通设施和市场建设,完善农村流通体系建设;加大消费互联网及电子商务在农村物流中的应用,打造农村新型商品流通渠道;统筹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加强农业国际合作。构建以现代持续农业为导向的农业产业体系,全方位提供技术推广、金融保险、产品加工、土地承包、质量安全、疫病防治和经济信息等服务,推进节水、节点、节肥、节地的科技产业,和绿色食品、有机食品、无公害农产品的加工与流通产业,以及社会化服务、信息咨询等为现代持续农业服务的相关产业发展。
(3)由小散乱的农业经营方式向组织化的现代经营体系转型
即由一家一户小规模经营、流通渠道小散乱为特征的传统农业经营方式向农业经营组织化、服务规模化为特征的现代农业经营体系转型。现代农业经营体系,是现代农业经营主体、组织方式、服务模式的有机组合,重点是解决“谁来种地”和经营效益问题,是现代农业组织化程度的显著标志。构建现代农业经营体系,就是要通过发展多种形式的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培育壮大家庭农场、专业大户、农民合作社、农业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实现家庭经营、集体经营、合作经营、企业经营共同发展;鼓励多种类型的新型农业服务主体开展产前、产中、产后一条龙式服务;支持供销合作社开展以土地托管服务为主的农业社会化服务,提升为农服务能力;完善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市场建设,引导农户承包土地经营权、林权等各类农村产权有序流转。
(4)由低水平、低素质的科技队伍向高水平、高素质的科技创新体系转型
即由依靠物质要素投入的传统农业发展方式向依靠科技创新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科技创新体系转型。农业的可持续发展需要现代科学技术提供支撑。现代农业科技创新体系是突破农业现代化短板的内生驱动力,丰要通过改变生产要素机理,优化农业资源配置,提高现代农业竞争力和变革农业产业结构体现出来。构建现代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就是要通过深化农业科技创新体制改革,建立新型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充分地发挥科技创新在现代农业发展中的核心作用;统筹协调各类农业科技资源,建设现代农业产业科技创新中心,重点突破生物育种、农机装备、智能农业、生态环保等领域关键技术;建立农业协同创新战略联盟,加强产学研与农科教有机结合;实施“藏粮于技”战略,建立农业科技创新动力机制,推进农业技术转移与成果转化;强化农业科技推广服务,构建“三位一体”的农业推广服务体系;加快农业科技创新人才建设和激励机制建设,充分发挥“人才强农”的作用。
(5)由非标化、无追溯的保障方式向标准化、可追溯的安全保障体系转型
即由以犧牲环境及大量资源投入、缺失食品质量安全保障体系的农业发展方式向以兼顾农业资源承载性、环境可持续、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为特征的农业安全保障体系转型。构建安全保障体系,就是要推行农业标准化生产,对农产品质量实行从田地到餐桌的伞程监管,构建生产有标准、产品有标志、质量有检测、认证有程序、市场有监管的农业标准化生产体系,是可持续现代农业生产体系的标尺,是发展现代持续农业的突破口。要通过建立推进农业标准化示范区、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建设,实现生态环境保护和源头治理;加快健全从农田到餐桌的农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监管体系,建立全程可追溯、互联共享的信息平台,加强标准体系建设,健全风险监测评估和检验检测体系,确保食品安全;强化食品安全责任制,把保障农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作为衡量党政领导班子政绩的重要考核指标。
[1]曾福生,匡远配.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农业经济发展方式转变[J].科技与经济,2010(4).
[2]王雅鹏,吕明,范俊楠等:《我国现代农业科技床戏体系构建:特征、现实困境与优化路径》,《农业现代化研究》,2015年.
[3]蒋高明:悬崖边缘的生态和食品安全,载《社会科学报》,2011 (2).
[4]陈文胜,论大国农业转型,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年12月.
[5]杨俐苹等.土壤养分综合评价法和平衡施肥技术及其产业化.磷肥与复肥[J],2001(4).
[6]曾希柏,李菊梅.中国不同地区化肥施用及其对粮食生产的影响.中国农业科学,2004(3).
[7]何传启.中国现代化报告2012-农业现代化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
[8]高福生,农业“转方式”要做好“低碳”文章[N].中国特产报,2010-05-12.
上一篇:农民变股东“三变”改革让生态增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