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变股东“三变”改革让生态增值
主任张吉萍问:“这么大面积的猕猴桃园区如何防治病虫害?发生自然灾害导致大幅减产甚至绝收怎么办?”张小元回答:“你看每棵猕猴桃旁边都有白色杆子,借助物联网,技术员通过手机APP实时监控猕猴桃长势,公司在每个工区配备三四名技术员全程指导病虫害防治;针对可能发生的自然灾害,我们与气象部门有联动机制,及时预防,此外还有农业保险,全面保障入股农户不受损失。”
“没花山”变成了梅花山
在钟山区大河镇有个大河堡·凉都花海景区(六盘水夏季平均气温19度,被中国气象学会命名为“中国凉都”),这是一个由荒漠石旮旯变身为生态旅游度假区的“转型”。这里原来遍布采挖煤矿形成的矿坑,从2015年开始由贵州国梦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从无到有”打造成农旅一体化休闲景点,四季花海可圈可点,春有郁金香、夏有香水百合、秋有大丽花、冬有紫罗兰,都是精品花卉。这个景区还是针对贫困户的培训基地和就业基地,周边贫困人口可在这里接受花卉种植、安保、旅游接待等技能培训,然后在景区就业。园区以股权为纽带,建立“公司+村集体+贫困户”利益联结机制,由村集体和公司合建景区停车场,各占股50%,每年可为村集体创收50万元。目前,已有周边2100户村民入股花卉苗圃和旅游相关产业,带动贫困户227户,717人实现人均每年增收2085元。
从大河堡景区出来,大巴车走在盘山路上,钟山区“三变”改革服务中心主任魏薇指着远处湖边一幢幢颇具欧陆风情的尖顶建筑说:“这个湖叫摩俄湖,传说一百多年前,瑞士一个传教士在这里与摩俄公主相恋。现在我们在这建起了有异域风情的民宿,也是景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梅花山景区也是“無中生有”的经典之作。10月31日下午,调研学习小组来到梅花山。当地工作人员介绍梅花山项目有3个特点:①“荒山”变“景区”,梅花山景区以梅花为题、以路为枝、以山体为花瓣,栽种2万余株梅花及其他观赏植物,“无中生有”打造成一束“梅花枝”形主题公园,把曾经石漠化严重的荒山变成了主题鲜明的特色景区,当地居民说,从“没花山”变成了“梅花山”;②“冷资源”变“热经济”,这里依托高海拔的气候优势,开发以滑雪、滑草、滑翔、登山等为代表的高山户外运动项目,辅以亚洲最长山地索道,建成西南最大的滑雪场,将雪上运动、山地运动与民俗体验、餐饮、观光等融为一体;③“深山穷山”变“金山银山”,结合美丽乡村建设,建设彝家乐园、回民风情园,该项目按照“三变+景区景点+扶贫”模式,引导和发动当地村集体和贫困户75户312人参与经营建设,把打造景区景点的过程变成群众增收脱贫的过程,项目运营后,基本解决景区周边就业问题,并辐射带动钟山辖区、水城县及毕节市威宁县等地群众共同发展,实现生态、经济、社会、旅游“四个”价值的最大化。
企业家大胆创新 市领导鼎力支持
六盘水在发展生态建设和精准脱贫方面取得如此成绩,得益于“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的“三变”改革。那么,“三变”改革又是怎么来的?
10月30日晚,在生态农业环保科技精准扶贫项目转化培训班上,六盘水市市委副秘书长、市扶贫局局长蒋泽选在报告中介绍,2012年,煤老板陶正学在其家乡六盘水市盘县(现为盘州市)普古乡舍烹村,成立了银湖农民种植养殖合作社,大胆探索以土地和资金入股经营的模式,率先开启“三变”改革,首批发展了465户村民筹集2000万元资金入股合作社,让农民变成股东。当时每股20万元,农户自己筹集10万元,陶正学垫资10万元。在土地入股、合作入股、资金整合等合力之下,舍烹村由昔日穷山村变为现代化的农业生态示范园,每亩耕地产值从过去种玉米的几百元跃升为数万元。2013年,陶正学又创办了“贵州娘娘山高原湿地生态农业旅游开发公司”,经营娘娘山产业园,周边8个村964户2864个农民成为股东,990位农民进入园区变成产业工人。舍烹村村民人均年纯收入从2012年的不到4000元,跃升到2017年的14600元;其他村的村民人均收入也从3000元提高到12000元。娘娘山产业园每年接待游客超过60万人次,旅游收入突破7000万元。
除娘娘山产业园外,六盘水市还在水城县米箩镇、钟山区大河镇、六枝特区郎岱镇等地分别开展土地入股、农民资金入股、集体资源入股、财政扶贫资金量化入股等改革试点。在此基础上,六盘水市市委、市政府于2014年9月提出“土地转股权、资金转股权、农民转股民”的“三转”改革,2015年3月修改完善为“资源变股权,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的“三变”改革。
六盘水市人民政府副市长王成刚在10月30日晚的讲话中提到,发端于六盘水的“三变”改革得到党中央、国务院的认可和支持,习近平总书记曾批示推进农村“三变”改革,时任副总理汪洋也多次批示六盘水“三变”改革经验在全国范围内推广。他说:“去年9月,我市被列为全国农村改革试验区,‘三变’改革连续两年写入中央一号文件,目前我市还有20万贫困人口,大多分布在深山区、石山区和少数民族聚居区,今后在‘三变’改革中要狠抓责任落实、政策落实和工作落实,全力推进大扶贫战略,打赢精准脱贫的攻坚战。”
好项目还需科技创新发力
10月30日下午,调研学习小组来到三线文化创意小镇。这个小镇沿六盘水市中心的水城河分布,总长10公里,现已完成项目一期约1公里。工作人员介绍,这条河几年前就是“黑臭水体”,沿河居民夏天不敢开窗,不仅味道刺鼻,还滋生蚊虫。这几年结合河道治理、雨污分流等工程,在沿河开展该项目建设,为本地文化旅游、特色产品、创新创意产业提供展示平台。《环境与生活》记者注意到这个项目区里的科技创新,比如当走到垃圾箱前,箱盖会自动打开。工作人员说:“这个垃圾箱箱顶使用太阳能电路板,箱盖有智能感应,当人走近时会自动打开,方便游客投放垃圾,还与环卫人员的手机APP联结,便于及时清空垃圾。”
当前无论是污染防治还是精准脱贫,都离不开好的项目,离不开科技创新。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部副主任王国清在此次培训班的报告中提到,他去日本时发现当地宾馆浴室的镜子不会有雾气,而平常我们洗完澡后整个浴室里都雾气腾腾,想照镜子要拿抹布擦,经了解得知这是日本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鼓励大众科技创新的成果之一。他说,目前我国在高校、科研院所的科技创新成果,几乎相当于美欧日韩的总和,但实际转化应用率仅为10%,而美欧日发达国家科技成果转化率超过40%,“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将充分发挥个人会员70000人,团体会员1700家的自身优势,通过多种方式加速生态环境领域的科技成果转化,助力打赢污染防治和精准脱贫两大攻坚战。”
当前,六盘水市和围场县以及全国许多地方都在通过发展生态农业来实现精准脱贫,而生态农业与原来单纯追求产量的规模农业是很不同的。中科院动物所北方大动物基地主任张吉萍在培训班上的报告中提出,“现代化生态农业应该借助科技手段实现闭环循环,不再依赖于化学工业,农夫要当土壤的保健医生,用微生物的方法使土壤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对农作物秸秆和畜禽粪便也使用微生物处理,再回馈到农业生态循环中。”农业农村部农业生态与资源保护总站生态农业处研究员石祖梁,也在培训班上介绍了英美等国发展生态农业的成功案例。
培训班结束时,围场县6个村的驻村干部纷纷表示,此次培训受益匪浅,回去后要落实到当地的扶贫项目中,带领村民奔小康。八顷村工作组第一书记郭安志还即兴赋诗:“中国凉都美名传,脱贫攻坚走在前。三变改革闯新路,三线精神是关键。全国战略一盘棋,黔南塞北一线牵。干部群众同发力,生态文明谱新篇。”
下一篇:转变我国农业发展方式路径浅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