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现代主义视域下的生活政治探析
【摘脠】本文分析了现代性带来的政治变化,介绍了吉登斯提出的生活政治的诉求和愿景,探讨了生活政治与中国梦的关系。指出吉登斯立足于现代社会发展所面临的严重问题,从后现代主义的视域出发,提出了从解放政治向生活政治转变的构想。他描绘了一个内涵丰富的生活政治愿景,这与实现“中国梦”的路径相契合,为我国现代政府的改革与重构提供了参考。
【关键词】后现代主义;生活政治;政府改革
一、现代性带来的政治变化
我们目前生活的世界,是一个现代性与后现代性交织的世界。伴随着全球化与知识经济这两场广泛而深刻的革命,我们不仅收获了经济领域的极大发展,与此同时,政治与社会制度也迎来了反思与改良的契机。工业繁荣与城市建设促进了国家及其行政力量的发展,“民族—国家体系”在世界范围内普遍确立,多元政治与公民权也日渐羽翼丰满。现代性为政治气候的变化亮起了信号灯。
后现代主义试图用“破坏”的方式来瓦解社会对“正统政治”的卑躬屈膝,力图突破已趋陈旧的左右划分以及有着鲜明对立性的政治斗争,并对未来社会的理想模型进行重新设计。对立的政治派系针对相反主张和政策的斗争的确很少涉及公民生活的真实领域,左右之争对于普通公民来说也确实是枯燥无味的,但是将传统碎片化并不能把政治从正统的桎梏中解脱出来。吉登斯指出,“破坏”的目的是为了“建设”,只有回归自然与生活,积极负责地直面和解决现实问题,更加关注能动性政治,以“第三条道路”为路径,才是与建设性后现代主义的要义相契合的。
二、生活政治的诉求
生活政治是吉登斯试图用来超越和替代解放政治的方案,它将许多无法放置于解放政治框架之中的问题提上了日程,是理想政府的映射。它试图回答在传统衰落之后应当怎样生活,如何应对生态、就业、教育、医疗等问题,以及重建社会团结的路径。在所有的这些问题中,没有一个明确的左或右的问题,而是涉及到全人类利益的问题。
生活政治是认同政治,阶层政治的消失与阶级的模糊使得人类开始关注个体和集体水平上的自我实现,因而对个体认同的探索在现代社会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生活政治是选择政治,它倡导在追求平等的基础上促进社会的多样性,社会成员有权在全面考虑财富积累与生活质量的关系后进行选择,而这种生活决定塑造了他们本身;生活政治以“第三条道路”为实现途径,左与右的博弈已不能回应当今社会的主要问题,现代性要求我们必须超越“政府就是问题”和“政府就是答案”,对政府进行重构。
三、生活政治的愿景
生活政治认为,促进一个国家发展的最佳方式,是积极建设公民社会,发展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在与人类利益关系最密切的领域进行社会投资,并营造良好的企业环境。具体来说,生活政治的愿景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对话民主制
对话民主制即“协商式民主”,是一种以投票为中心向以对话为中心的思维变迁。在全球化和社会反思的浪潮中,对话民主制在自由民主政体范围内鼓励民主国家进一步推进民主化进程。对话民主制的道路是双向的——向上的民主化不应停留在区域层次上,应当具有全球性的眼光;而向下的民主化应以更新公民社会为己任。如今,跨国机构、非政府组织、甚至一些不是任何政府的组成部分开始参与到实质上的治理活动当中,从地方政治到世界政治都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政府的任务是对它们提出的问题作出回应、与它们进行协商和谈判、以及向它们学习。
2、后匮乏型经济
后匮乏型经济是指由富裕而产生的问题不能通过更加富裕来解决的经济。吉登斯认为,马克思所设想的物质极大富裕的共产主义是难以实现的,因为地球资源是有限的,人类经济迟早会达到发展的极限,资源稀缺和经济匮乏不可避免。后匮乏型经济与其说是一种经济模式,不如说是一种思维方式,且它是与现代化社会相契合的。现代化产生的问题无法通过更加现代化来解决,必须通过社会群体之间的对话来进行资源的再分配。也就是说,后匮乏型经济为生活政治更好地发挥作用提供了空间。
3、生态主义
生态主义之所以被放置在如此核心的地位,是因为它是生活政治斗争的重大问题。绿色哲学并不属于明确的左翼或者右派,而是当我们面对科技进步连同经济发展时不可回避的道德问题。人类与自然的关系发生了变迁,被管理的自然实质上是我们特定的社会背景和生活方式,因而我们必须更好地管理自己的行动环境。生态政治既是一种损失政治,也是一种恢复政治。正如吉登斯所言,我们应该努力克服生态危机,使生活重新道德化。生活政治情境下的生态现代化需要政府、工商企业、温和派环境保护主义者以及科学家们建立合作关系,调整对自然的态度,改善与自然的关系。
4、自我认同
自我认同即“个体依据其经历所理解到的反思性的自我”,这是建立在对现代性理解的基础之上的,因为认识自我与了解现代社会的特征具有内在一致性。个体存在于社会之中,尤其在工业化与资本主义所架构起来的现代社会,人们的认知活动有着深刻的时代烙印。吉登斯强调自我认同是生活政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并致力于探索在解放政治与生活政治的联结中实现自我认同的模式。生活政治侧重于生活方式,关心的不仅是一种个人自由,更是一种个人责任。自我反思与自我重建有利于我们更加积极地去经营我们的社会,拓展生活政治的功用。
四、生活政治与中国梦
生活政治的总目标,是帮助公民在现代化的浪潮中找到自己的方向,转变生活方式,以及改善人与自然的关系。生活政治的愿景立足现实,涵盖了政府、市场、生态与社会关系等诸多领域,为未来社会的发展路径提供了新思路。
近来,“中国梦”作为国富民强美好愿望的代名词被反复提及。“中国梦”应当是中国人的梦,也就是从公民层面来说,要让中国人民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让我们的孩子们成长得更好、生活得更好。“中国梦”象征着繁荣、进步和机会均等,这一目标显然与生活政治的诉求是相契合的。我国处于社会转型之中,要实现“中国梦”,存在着许多亟待解决的障碍。当实现“中国梦”成为当代中国最大的政治之时,吉登斯在建设性后现代视域下所提出的生活政治,无论是在宏观架构还是具体政策层面上的思考,都对我们具有参考和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英)安东尼吉登斯.现代性的后果[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0.
[2](英)安东尼吉登斯.第三条道路—社会民主主义的道路[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3](英)安东尼吉登斯.超越左与右—激进政治的未来[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
[4](美)格里芬.超越解构:建设性后现代哲学的奠基者[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2.
[5]郎友兴.安东尼吉登斯:第三条道路[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