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湖泊环境会计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摘 要] 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环境问题也日益突出。湖泊是我国重要的可多功能利用的地表水资源,目前,湖泊资源不断减少、生态资源不断恶化,已给我国造成巨额的经济损失。本文通过对湖泊生态环境现状等进行分析,提出了建立湖泊环境会计的必要性,同时指出在我国已存在建立湖泊环境会计的条件,即湖泊环境会计的建立是可行的。
[关键词] 湖泊;环境会计;必要性;可行性
[中图分类号]F23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194(2008)19-0013-04
一、湖泊环境会计的性质
环境会计是以有关环境法规为依据,运用会计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采用多种计量手段,确认、计量、记录环境资产和负债,以及环境污染、防治、开发、利用的成本和费用,并对企业的环境活动和与环境有关的经济活动进行反映和控制的一个会计学的分支。也就是说,环境会计主要是以环境资源为对象进行核算、报告的会计工作。环境资源虽然是整个人类的共同财产,但国家能够凭借其权利对地域进行划分,划分环境资源的所有权、使用权和控制权,这样,环境会计在核算时要划定空间范围,并仅核算本空间范围内的环境事项,从而有宏观环境会计、中观环境会计和微观环境会计之分。湖泊环境会计核算体系是从区域的角度对环境事项进行核算,应属于中观环境会计范围,其核算程序及方法和宏观环境会计相同,目的在于把湖泊环境因素引入国民经济核算体系。近年来,世界上已有20多个国家及一些重要的国际组织先后对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如何吸纳环境因素开展研究,对如何构建环境会计核算体系提出了多种理论和方法,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是直接法和间接法。直接法是指对现行国民经济核算体系(SNA)的概念及结构进行修正,直接将环境资源作为一个核算项目融汇到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中。这种方法将环境资源因素直接引入SNA核算体系内部,因此它在于全面修正传统核算体系以及引起SNA核算体系本身结构变化,不利于历史比较,使用时工作量大且“成本”较高,各国都较少采用。间接法是在维持现行国民经济核算主体账户不变的前提下,设计专门反映环境与经济之间关系的独立账户体系,并将之作为国民经济核算主体账户的“卫星”账户,间接地将环境资源因素纳入到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中。这种方法通过“卫星”账户核算环境因素,不仅能充分反映SNA核算体系的相对稳定,有利于历史比较,也便于联合国制定的新SNA核算体系在各国的实行。本文所指的湖泊环境会计构建借鉴间接法,以“主体—连接—卫星”三位一体账户体系模式构架“环境—经济”一体化核算体系的思路,主要研究“卫星”账户体系之一即湖泊资源核算体系的建立。湖泊环境会计在概念结构上具有自身一致性,同时引入了会计核算的确认、计量、记录方法,形成相对独立的核算体系。
二、建立湖泊环境会计的必要性
1. 现行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缺陷性
现行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SNA)只重视经济及其增长速度,忽视了环境资源作为投入物“源泉”及“吸纳”废弃物这两种效用,在计算国内生产总值指标(GDP)时,没有考虑对湖泊等环境资源的消耗,使得其反映的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呈现虚假繁荣。有关资料表明:我国每生产1元的国民生产总值的能耗为日本的6倍、美国的3倍、韩国的4.5倍;12种主要原材料的消耗,我国比发达国家高出5~10倍;矿山资源总回收率只有30%~50%,这些数据都没有通过现行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反映出来。环境管理的决策者从现行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中得不到有关影响环境决策的信息,导致了许多与环境有关的经济决策的偏差,从环境的角度来看,亟待调整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从传统GDP中扣除不是真实财富积累的虚假部分,核算真实科学的“绿色GDP”,使其能够体现和环境有关的信息,适应于可持续发展理论的要求。
2. 湖泊生态系统自身的重要性
在陆地表面有一些周边高、中间低,能够蓄积相当水量的天然洼地,称为湖泊。地球上湖泊总面积约270万平方千米,占全球大陆面积的1.8%左右。人类文明与水资源有密切关系,湖泊生态系统不仅维持相关自然资源的产能,更能长期为人类提供用水、灌溉、防洪、发电、交通、观光游憩等服务。地球表面90%的液体淡水来自湖泊和水库,世界上有10亿人依靠其附近的湖泊饮水、打鱼、灌溉、运输或开发旅游业。同时,湖泊本身对全球环境变化敏感,在人与自然这一复杂的巨大系统中,湖泊是地球表层系统各圈层相互作用的联结点,是陆地水圈的重要组成部分,与生物圈、大气圈、岩石圈等关系密切,具有调节区域气候、调蓄水量、净化水体、美化环境、记录区域环境变化、维持区域生态系统平衡和繁衍生物多样性的多种功能,在各类生态系统中,其服务价值居于首位。我国属于一个多湖泊国家,湖泊总面积约9万平方千米,其中淡水湖泊面积为3.6万平方千米,全国1平方千米以上的湖泊面积达
80 645平方千米,几乎与浙江省的面积相近。湖泊是我国重要的国土资源,在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具有调节河川径流、发展灌溉、提供工业和饮用的水源、繁衍水生生物、沟通航运、改善区域生态环境以及开发矿产等多种功能。
3. 湖泊环境现状提出的要求
近几十年来,全球气候变暖和人类活动的加剧造成湖泊面积缩小、可利用水量减少。2005年,联合国针对全球湖泊加速消亡问题发出过警告,卫星图像显示,与数十年前相比,目前一些湖泊和河流的长度与宽度发生了巨大变化:乍得湖面积缩小近90%,而非洲最大的淡水湖维多利亚湖水位比20世纪90年代初降低了1米;过去20年间,尼日尔损失了近80%的淡水湿地。我国湖泊情况也不容乐观,据统计表明,全国大于10平方千米的天然湖泊已从《中国湖泊志》统计的656个减少到目前的581个,总面积从85 256.94平方千米缩小到目前的68 671.58平方千米,如历史上著名的罗布泊面积最大时达5 200平方千米,而1972年的卫星图像反映罗布泊已完全干涸,成为广袤的干盐滩,寸草不生。另外,由于湖区工业发展和城镇人口数量增加,大量耗氧物质、营养物质和有毒物质排入湖泊,使现有湖泊水体富营养化,污染加剧,水生生物量降低,湖泊生态环境日趋恶化,灾害频发,导致经济损失剧增。统计显示,自2005年底松花江污染事件以来,我国共发生140多起水污染事故,平均两三天便发生一起。2007年夏太湖、巢湖、滇池相继暴发蓝藻危机。为了治理滇池污染,已投入来自中央、地方政府的款项和世界银行的贷款近48亿元,虽然缓解了滇池生态环境的恶化,但滇池水质并未根本好转,滇池仍是国内污染最严重的湖泊之一;从1991年起,国家便启动第一期太湖治理工程,投资逾百亿,进入21世纪,监测结果却表明,太湖水质恶化程度并没有得到遏制,2007年5月的太湖蓝藻提前暴发,水危机给城区100多万居民的生活带来了影响,同时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在目前所进行的西部大开发活动中,保护西部环境已成为首要的问题。在西部干旱地区,水资源量是有限的,发源于山区的河流被人类截流灌溉农田、发展工业和提供城市与农村生活用水,排入下游湖泊的水量逐渐变少,结果使地下水位下降、绿洲消亡、土地沙化、沙尘暴肆虐。迄今为止,湖泊已经成为区域自然环境变化和人与自然相互作用最为敏感、影响最为深刻、治理难度最大的地理单元。在这种情况下,湖泊环境管理就显得非常必要。而湖泊环境管理的产生和发展都要求会计为其提供必要的信息,通过会计所提供的信息,可以了解到湖泊环境状况,并对其作出正确的评价,作为环境管理决策的依据。
4. 环境会计核算体系完善的要求
徐泓(1998)在《环境会计理论与实务的研究》一书中把环境会计分成宏观环境会计、中观环境会计和微观环境会计,指出中观环境会计是从区域的角度对本区域能够用货币表现的环境事项进行核算,提供有利于区域环境管理的会计信息。目前,我国学术界有关环境会计的研究大多集中于微观环境会计,即从企业的角度来研究会计问题,考虑的是企业的行为对环境的影响,甚至有的学者认为环境会计就是企业会计的一个分支。在我国,自然资源的所有权属于国家,作为宏观调控者的国家应该履行环境管理的责任,必然要从整体角度把握自然资源的消耗与存量价值,以及环境损失和为保护环境资源所发生的支出,制定环境资源保护政策和法规,制定资源消耗补偿的措施和策略。这些行为仅以微观环境会计为依据是无法实施的,必须要以宏观环境会计提供的信息为依据。中观环境会计是对宏观环境会计主体的一个细化,把一个国家细化为某个区域,比如说仅针对某一区域的湖泊或森林进行研究,二者只是在核算范围上不同,在核算程序、方法上没有本质的不同。中观环境会计是从全社会的角度和可持续发展的高度,对某区域自然资源总量的平衡核算,它应属于社会会计的一个分支。中观环境会计的实施更有利于监督某项具体环境资源的使用和补偿,保持环境资产的拥有量,还可以为宏观环境会计的核算提供资料,而且有利于从某个角度(比如湖泊环境)进行国际比较,实现全球的可持续发展。
三、建立湖泊环境会计的可行性
1. 制度与法律的保障
我国的环境保护事业从1972年派代表团参加斯德哥尔摩联合国人类环境大会开始,经过30多年的发展,已制定和实施了一系列关于防治环境污染、保护自然资源的法律法规,在环境保护中确立了“预防为主,防治结合”、“谁开发,谁养护,谁污染,谁治理”和“强化环境管理”3大政策。湖泊环境会计能为湖泊环境管理提供信息,达到预防为主的目的,反之,这些政策的出台也给湖泊环境会计核算体系的实施奠定了政策基础。我国政府在《环境与发展十大对策》中指出:“各级政府应当更好地运用经济手段来达到保护环境的目的”。正确地运用经济手段保护水资源也需要湖泊环境会计作依据,这些对策为湖泊环境会计核算体系的建立提供了保障。《水法》(1988)规定:“对城市中直接从地下取水的单位,征收水资源费;其他直接从地下或江河、湖泊取水的,可以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决定征收水资源费”。但目前所收取的费用远远低于自然资源本身的价值,往往无法通过市场供求反映出其稀缺性,使得许多自然资源利用效率低下,浪费严重,这种情况也需要湖泊环境会计提供相应水资源的价值,从而促进了湖泊环境会计的产生。
2. 政府宏观政策对环保的重视
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提出要建立节约型社会,使自然资源能够持久利用,这就要求社会和企业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时必须要付出代价和成本。构建和谐社会的提出也要求自然资源在各地区和部门行业之间能够得到合理利用和配置,自然环境在各区域之间得到不断恢复和妥善保护。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胡锦涛总书记提出将“建设生态文明”作为中国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之一,把环境保护摆在重要的战略位置。强调要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和消费模式。循环经济形成较大规模,可再生能源比重显著上升。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被牢固树立。这些宏观政策都为环境会计的实施起到了保障作用,为环境会计理论的研究营造了积极的氛围。
3. 环境会计核算的现实条件
湖泊环境会计体系的建立目前已具备了一些基本条件。首先,环境会计是现代会计的一个分支,可以运用会计学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比如说复式记账、货币计量等。近几年我国进行了一系列会计准则改革,制定了生物资产与环保有关的会计准则,并逐渐加入到会计准则国际化行列,这些理论与环境条件为环境会计的建立提供了可能性。其次,现代环境学为环境核算提供了理论基础。将会计核算体系纳入环境活动需要了解与环境活动相关的内容,比如环境的基本要素、环境污染和环境保护的方式与途径等,这些内容都属于环境学的研究范围。再次,环境经济学使环境会计学研究更加灵活。环境经济学中的边际价值理论和大循环成本理论是环境会计核算的两个基本立足点。最后,其他条件也日趋成熟,如技术上的关键问题,即解决非市场价值的环境资源计量问题,国际上已发表了许多相关的研究成果和数学模型。国内近年来对这方面的研究也非常重视,关于水资源的计量研究已取得一定的成果,使得与湖泊有关的环境事项的“货币计量”成为可能。
总之,湖泊环境会计核算的建立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其内容应属于中观环境会计层次,其会计主体应为某区域的湖泊管理局,在湖泊管理局设置环境会计科,专门核算所辖范围的湖泊环境会计业务。通过湖泊环境会计所提供的信息,帮助环境管理者了解湖泊资源的存量和流量,了解湖泊资源所能够产生的效益以及已实现的效益的能力,了解湖泊投资总额以及与投资产生效益之间的关系,了解湖泊费用总额及其具体用途。通过对以上信息的了解,某区域的湖泊管理局可以及时掌握所辖湖泊的实际情况,加强对所辖湖泊的管理,避免意外事件发生,把不必要的经济损失降低到最少。同时,帮助湖泊所有者——国家了解湖泊资源的分布情况和湖泊资源产权变动情况,满足环境资源所有者配置资源的需要,使我国湖泊资源最终实现可持续发展。
主要参考文献
[1] 徐泓. 环境会计理论与实务的研究[M].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
[2] 李世杰. 中国湖泊的变迁[J]. 森林与人类,2007(7):12-25.
[3] 张英. 构建我国环境会计体系的研究[D]. 哈尔滨:东北林业大学,2005.
[4] 吴嵘. 环境会计理论体系构架及其应用研究[D]. 重庆:重庆大学,2006.
[5] 许家林. 资源会计的基础初探[J]. 山东矿业学院学报,1994(4):10.
上一篇:会计诚信建设之我见
下一篇:会计诚信与会计诚信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