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会计教材内容基于工作过程的重组研究
摘 要:基础会计是一门实践性和理论性都很强的课程。传统基础会计教材的内容,依旧按照会计理论的内在逻辑顺序编排,导致会计理论与工作实践出现脱节,不利于学生掌握会计真实工作岗位技能。对该课程教材内容重组,主要包括基于行动导向的内容重组与方法重组两方面,以期切实提高职业院校基础会计教学效果。
关键词:基础会计 教材内容 行动导向 过程重组 方法重组
如何将枯燥的会计理论知识与会计实践操作技能有机结合,让学生既能理解会计专业理论又能具备扎实的会计工作基础技能,这一直是职业教育会计专业教师关注的问题。教材是重要的课程资源,目前不少基础会计教材依照会计理论的内在逻辑进行建构编排,主要讲解会计及会计核算的基础知识,包括会计确认、计量、记录、报告的基本原理与方法。
一、职业院校基础会计教材的基本情况
1.学科体系教材占主流
纵观现行职业教育院校所使用的基础会计教材,基本都是将教学内容依照学科体系编排。基本上是用章节结构形式阐述“总论→会计要素→科目与账户→复式记账法→会计凭证→会计账簿→财务报告→账务处理程序→会计工作组织”,将会计理论知识通过“知识模块”进行阐述分析。教师讲得头头是道,学生各个模块也能基本弄明白,但各个模块的知识点却难以紧密地通过技能再现而得以掌握。“纸上谈兵”是最明显的弊端。
2.理论内容与技能实践分配不合理
目前职业院校都在极力加强实践技能教学改革,但基础会计教材的主要内容和结构如果没有深度改革,仍将难以较好地开展实践技能性教学。学生在总论、会计要素、账户、复式记账法等前期理论部分已经被消磨掉不少学习兴趣,进入填制凭证、登记账簿等实践技能教学时,往往难以坚持足够的学习兴趣。客观评论:过多的理论阐述与铺垫,严重占用了技能实践的实训时间。
二、基于工作过程重组基础会计教材
1.工作过程指导下教材编写的形式与原则
重组教材内容,应注意避免枯燥乏味的理论陈述,以生动、活泼、通俗易懂的语言讲述贴近工作与生活的实际案例。由南开大学出版社发行、贺珊娜与王萍担任主编的《基础会计》一书,向我们展示了一个可供参考的样板——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从认识并填制原始凭证开始,逐步引领学生填制凭证、登记账簿、财产清查、对账、错账更正、结账、编制会计报告,最后以2个综合模拟实训予以巩固提炼。
这种以“会计工作流程技能培养”为主线的教材内容,按照“大项目、小任务;理论讲解、技能训练”的形式,充分考虑了学习主体的专业能力现状,将会计技能按照工作流程实施渐入式培养,以专业理论“能用→够用→好用→可拓展→能掌握”为编写原则,较好解决了学生“学什么→做什么”的“理论联系实践”问题。
2.教材内容重组
基于工作工作过程,教材内容重组可划分为五大项目和两个综合实训项目,每个项目又细分为若干个任务,从而接会计工作任务贯穿起来。项目一:原始凭证的填制和审核;项目二:记账凭证的填制与审核;项目三:账簿的设置、登记、错账更正、对账与结账;项目四:财产物资的清查;项目五:会计报表的编制;项目六:会计基本工作综合实训。在教材内容的编排上,将会计枯燥的专业理论融汇在工作任务当中,使得抽象的理论内容得以在技能实训过程中得到体现,看不见的理论最终以实体材料展现,学生通过完成工作任务而理解了专业理论、掌握了会计技能。
传统教材在内容组织方面基本呈现这样的编排:第一章,总论;第二章,会计要素与会计等式;第三章,会计核算基础;第四章,账户与复式记账;第五章,企业主要经济业务核算;第六章,会计凭证……可以发现,这种编排已经将所谓的会计涵义、学科框架、会计目标、会计特点、会计前提、会计原则、会计要素、会计等式等“一股脑”集中讲授给学生,课堂上和教材中“充斥”大量的会计学专业名词,这种看似“专业的理论”通过晦涩难懂的名词往往过多地消耗学生的学习时间与精力,却没能从一大堆的理论当中使用、掌握扎实的业务技能。
例如,传统教材往往将“会计账户”的讲解,置于“复式记账法”当中讲解账户结构和“T”形账,然后经过漫长的“企业主要经济业务核算”以及“会计凭证”两大版块内容,才进入“会计账簿”章节。这是很典型的理论与实践脱节表现——“账户的使用”是以各种会计账簿为载体的,只有在会计账簿这个实体平台上,才能清晰地体现它的借贷方增减变动以及最终的变动结果。
因此,对教材内容基于工作过程重组,通过任务驱动,完成会计工作任务,才能让学生更容易理解生涩的专业理论,明白抽象的会计理论,进而掌握各项会计专业技能、具备工作岗位业务能力。
3.教学方法重组
教材内容以“会计工作过程”编排,教学组织则可以按照“填制和审核会计凭证→设置并登记账簿→编制会计报告”的大方向进行。
(1)遵照工作过程开展教学
教材内容应该模拟企业在一定期间的完整业务,逐步引导学生在完成任务当中先了解专业理论,接着运用理论,然后输出技能成果,最后理解并掌握会计技能。学习内容前后响应,前后技能运用能够无缝衔接。这样更有利于学生将前后技能及时查漏补缺、更正错误,不断巩固。
(2)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方法重组
传统教材的教学模式,往往是“理论讲解→例题学习”,教学效果不理想。重组教学方法,可以综合运用“做中学,学中做”的学习模式。
以前述“会计账户”的教学为例,教学方向重组可以分三步走。(1)直观认识:任务一,教材提供账簿期初资料和账页模板,学生在教师引导下模仿填写,观察并发现其规律,从而对账簿(账户)形成初始形象。(2)再次了解:任务二,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学习不同类别的账户在登记增减变动时记录到对应的借贷方向当中,观察不同类别的特征,形成六大类别的账户使用规律。(3)完成掌握:任务三,学生将账簿资料通过“T”形账展示,正确区别期初余额、增减变动、期末余额的金额与方向,准确理解“T”形账的会计账户借贷方增减变动规律。相对传统的教学方法,这种重组之后的教学方法,将枯燥乏味的会计理论紧密地通过工作过程得以诠释,抽象难懂的专业知识通过工作任务得以掌握。
(3)多种教学方法的重组及运用
基于工作过程组织教学内容,教师可以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胡格教学模式”当中的“站位法”,可以运用在“财务会计报告分析”环节当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专业基础知识;“张贴法”可以在多个知识点教学当中广泛运用;“精读法”可以运用会计考证经典例题分析当中;“实物展示法”可以经常使用,通过直观的凭证装订本、常用的几本账簿,让学习与实践更加生动形象;“翻转课堂”可以布置学生先收集各类原始凭证,了解其功能,分析其作用并尝试填写。
重组基础会计教材的内容,还需充分考虑到中职、高职学生的个体特点。文化基础薄弱,理解能力较弱,对企业经营及会计工作缺乏了解,而基础会计作为会计专业的基础与核心教材,内容却是多而杂,系统性、理论性都很强。在教材重组当中,要注意相关文字描述尽可能浅显易懂、直接明了、图文并茂,尽量避免照搬、照抄相关理论条款。 教材内容要采用多种形式,增加学生动手操作环节,设计多种小栏目、小模块,让学生动起来。
参考文献:
[1]李占军.高职高专《基础会计》教材体系建设研究新论[J].财会通讯,2012
[2]解丽娟.基于行动导向的基础会计教材内容重构[J].商业经济,2015
[3]刘晓.工作过程法下中职基础会计教材编写探讨[J].现代经济信息,2016
[4]沈玲. 基于工作过程的高职课程建设研究[J].湖南师范大学,2012
作者简介:招戈(1976.11- ),男,广州市轻工技师学院,会计专业,講师,研究方向:会计理论、教学实践、会计电算化应用.
上一篇:在医古文教学中提高医学生道德修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