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值视域下中国哲学的当代诠释
内容提要 价值问题在中国哲学中居于何种地位,是一个关乎中国哲学未来发展的论题。生长于不同时代的儒家学者唐君毅、李景林先生在构建各自思想体系时,归本儒家,着眼中西,以一种宏大、深刻的比较哲学视野,高扬了价值优先于存在和知识的思想立场,彰显了价值研究对于诠释中国哲学精义、重构其未来理论形态的重要意义,并为当前的价值观研究及实践提供了理论参照。
关键词 价值 哲学 唐君毅 李景林
〔中图分类号〕B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47-662X(2016)01-0012-08
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大陆马哲学界出现了一股价值观研究的热潮,取得了丰硕成果。中国哲学界亦适时加入了对价值观的讨论,著名哲学史家张岱年先生被公认为传统价值观研究的开创者。事实上,海外新儒家在苦心孤诣诠释传统哲学特质,弘扬中华文化主体意识之时,就非常注重从价值观的角度论述中国哲学。唐君毅先生尤为突出,他在其体大思精、自成一家之言的《哲学概论》中,尤为突出了儒家的价值论。晚于其约半世纪的大陆学者李景林先生,在以“教化哲学”为核心揭橥中国哲学特质之际,亦极力阐明了中国哲学归本于价值论的特色。唐、李二先生身处不同时代、不同地域,各自提出了富有创见的理论系统,并皆注重从价值论视域挖掘中国哲学特质,体现出当代儒家学者研究中国哲学的特色和成就。深入探讨他们的中国哲学价值观思想,对于正确认识中国哲学的特质,把握中国哲学研究的未来走向,促进价值观研究和落实,开展中西哲学对话,皆有其理论和实践意义。
一、“重价值过于存在”的一家之言
唐先生的《哲学概论》(出版于1959年)可谓当代哲学史上不大受人重视的一部“奇书”。①先生有见于已出版的各种哲学概论类书籍皆具有不提中国哲学的共同缺陷,故写作该书,以为中国读者学习哲学的教材,然该书并非一般的哲学概论之作,实为成一家之言之作,它在综合英、美、德等国哲学概论写法优点的基础上,融合贯通,创造出一种新的体裁,目的是在证实中国哲学传统精义的同时,成就一家独创之说。“期在大之,可证成中国哲学传统中之若干要义,小之则成一家之言。”②该书以价值论的阐述为中心,在中西印哲学的比较中凸显出中国哲学的价值特色。
1.哲学视野下的“价值”观。唐先生是哲学家,始终立足于哲学的识度来定位价值。在他看来,哲学虽很难有明确定义,然传统儒学知行兼贯之学最中肯綮,它包含了西方重视哲学与科学、宗教、历史、文学、艺术等关系的思想内涵,兼顾了知行、语言与超语言、存在与超存在界,涵摄、融化了西方对哲学概念的一偏之见,体现出包容博大气象。它将行直接视为哲学应有之义,突出了哲学应重视实践、实修、成己成人的价值立场。唐先生认为,哲学本质上是一种实现价值的存在之学。他说:“哲学是一种以对于知识界与存在界之思维,以成就人在存在界中之行为,而使人成为一通贯其知与行的存在之学。”②④⑤唐君毅:《哲学概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第12、155、159、430页。
唐先生据此来判定哲学的真正价值。全书第一部“哲学总论”之第11章“哲学之价值”详尽论述了此点。他提出学哲学者具有“理由化”现实生活的弊病,病根来自“哲学”的本性——追求知识、存在与价值的贯通。人在追求这种贯通的过程中,有两种表现方式:一是理想现实化,“以吾人所真肯定为有价值之理想……以观现实之存在之事物……而提升超化原来之现实存在,以成为更合理想之现实存在。”这一路径逆而难。二是现实理想化。“不求实现吾人原所肯定为有价值之理想,而以哲学惟当就已成之现实存在,而贯通关联的加以了解之为事。……说明此现实存在者,亦原为有价值合理想者,而加以理由化为事。”此道顺而易。唐先生认为,第二种是学哲学的病根所在,为了使哲学活动真正具有价值,必须在讲究哲学方法的同时,兼重哲学修为,以变化气质,此则完全归本于儒家哲学之工夫论。实现此工夫的根本在于培育超越流俗、摆脱当下、目穷三际的精神,“吾人有拔乎流俗之精神,两眼不只看现实存在,而能尚友古人。瞻望来者,则吾人可转移:吾人之将现实存在,加以理由化之意识倾向。”②
2.价值重于存在的价值优先立场。《哲学概论》分哲学总论、知识论、形而上学、价值论四部。唐先生指出,尽管就分量而言,价值论所占最轻,然就精神而论,价值论最重。“故本书之精神,实重价值过于存在,重存在过于知识。……而价值论之思想,则中国书籍所夙富。即愚平昔所作,亦以关于此一方面者为多。”唐君毅:《哲学概论·自序》,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第3页。形上学所论,主旨在于论述价值对于整个宇宙的意义;知识论所论,则在于知识是否具有真理的价值,如何来判定其价值。讨论人生为主的价值论比讨论形上世界的存在论更重要,为全书精神寄托所在,中国哲学最为擅长价值论,拥有最丰富的价值资源。
以分量最多的知识论为例,唐先生认为,知识论是“讨论知识之所以为知识之一种哲学”,其中心问题是为说明“何为知识?”④知识的概念有广义、狭义之分,当今流行的乃是“指一种纯理智的关于事理名物之分辨之知”,相当于西方的knowledge, 而就中国哲学来看,广义的知识应包括知识与情感、意志、识度、行为的关联,它涉及人的实践行为,最终要“转识以成智”,化见闻所知为德性之知。知识价值问题的产生在于知识本身的功用和对现实人生的作用。可从内外、正负两个角度看待知识的价值问题:“一是就知识之内部,看各种真知识之正价值。及与真知识相杂而又相违之种种认知状态中之负价值。二是从知识之外部,看知识对整个人生文化之正价值及负价值。”⑤他特别提出,即便是表现负价值的认知心态,亦可转化为正价值,仍有其作为过渡、工具的积极意义所在。就知识外部来看,知识具有实用、审美、道德、宗教价值,通过将它们对象化之后,亦有其负面价值,如能将之内在化,则其负面价值可被超越,此皆有赖于人在求知历程中的努力。
3.比较视域下的中国哲学价值。该书无论讨论何问题,皆从中、西、印比较的视野入手,体现出鲜明的比较哲学性质。这种比较采取或明或暗的方式,无处不在,无不贯之,实为全书“精神命脉所在”。唐先生言,“本书论哲学之意义、内容、方法……知识论、价值论问题,重各不同方式之答案之比较。……凡此等等比较异同之处,虽未尝列为机械之条目,实为本书之精神命脉所在,而异于一般之哲学概论者。亦可名之为比较哲学导论。”③④唐君毅:《哲学概论·自序》,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第5、5、3页。此比较具有两大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