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服务业经济增长的政策选择
摘要:服务业占西方国家的GDP比重高达60%至70%,而我国到2005年仅为约40%,在未来20年中,要保持经济的可持续增长,发展服务业将是我国首要的任务,而服务业发展的政策选择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服务业;经济增长;政策选择
中图分类号:F1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0544(2007)04-0168-03
2005年经济普查数据表明,我国服务业在GDP中的比重达到40%,与发达国家70%以上的比重相比还有相当大的差距,与发展中国家45%的平均值相比也有差距,而差距就是发展空间。笔者认为实现中国服务业经济持续增长可以采取多项政策,多管齐下。
一、 增加科技研发投入,推进知识创新和技术进步,不断提高全要素生产率(TFP)
新经济增长理论认为长期经济增长取决于技术进步,作者在前期研究中表明多要素生产率对中国服务业经济增长的贡献高达40%以上,但与国外发达国家60?觸80%相比还有较大差距,因此,要实现中国未来经济的可持续增长,必须要加强科技投入,特别是研究开发的投入,2003年研发经费达1520亿元,占GDP比重达1.3%,与发达国家R&D占GDP比重达2%还存在差距。在信息技术有力地推动全球服务业和国际贸易迅猛发展的今天,我们也必须依靠科技进步来发展我国的服务业。
1. 优化各级政府领导的考核指标。将生产率指标纳入各级政府领导干部的考核指标中,强化一把手抓第一生产力。长期以来,一方面,各级政府一直把产值增长(GDP增长)自觉不自觉地作为考察领导干部政绩大小的首要指标,因为这一指标看得见,摸得着,这就助长了多数领导干部追求速度的偏好,有的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另一方面,科技进步的成效周期较长,与各级领导干部的任期较短的矛盾,也使得地方政府的一把手对待科技的态度是“说起来重要,干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这一现象还比较普遍。为此,要调整各级政府领导干部的考绩指标,从过去强调产值增长和追求“翻番”转移到以生产率为主要指标的考绩指标上来,以充分体现科学的发展观。只有地方政府一把手真正重视科技,提高全民科技意识才不会成为一句空话,才能真正贯彻国家加快科技进步、大力推广应用科技成果作为提高生产率的基本国策,才能使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过渡。
2. 要加大各级“三项科技经费”的投入力度。研究结果表明,每增加一元的研发经费,则可增加30.26元的服务业产值,因此,增加研发投入是进一步提高服务业产值的重要手段之一。但在当前一些地方政府,对“三项科技经费”的投入玩数字游戏,多数地方的投入达不到国家规定的财政收入1%的要求,一些地方仅为0.1?觸0.3%,这极大地影响了当地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
3. 加大对第三产业经济学的研究。要加大对服务业科技研究的投入力度,追踪国际服务业科技发展的最新动向。由于服务业科技研究大多属软科学范畴,因此,国家及地方对此投入较少,这十分不利于服务业经济学理论的发展,笔者认为要在以下方面加强投入与研究,才能使服务业经济理论的研究满足中国服务业发展的需求。 一是要对服务业的概念、分类、范畴等进行更科学合理的界定,同时在大学教育中,要解决服务业经济学科设置严重滞后于市场需求的问题。二是要进一步加强服务业经济增长理论的研究,特别是要研究信息技术对TFP的影响,以及对服务业经济增长的研究。三是要加强服务业发展的战略研究。
4. 加快科技体制改革,调整科技投入结构。加快科技体制改革,调整科技投入结构,既为了革除科研单位内部的体制弊端,又为了给生产经营单位创造科技进步的良好环境。当前科技研究投入主要以国家投入为主,大的如国家自然基金,尽管每年增加,但人均研究经费仍然很低,只有制定鼓励民间资本投入科技研发的政策(如微软、西门子对科技的投入,每年都以亿计,国内华为集团在研发投入上也作了很好的榜样,由于他们在研发上的大投入,极大地提高了企业的生产率,从而提高了竞争力),并将国家投入作为引导资金,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才能有效地改变我国研发投入不足的问题,从而推动经济的增长。
5. 加快科技市场的培育。科技市场在促进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增强科研单位自我发展能力、推动企业产品结构调整、促进智力和人才的合理流动和使用等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特别是第三产业的许多行业均属于科技市场的范围,如科技中介、人才中介等。
6. 加强第三产业的统计工作。加强第三产业统计及信息交流工作,搞准第三产业统计数据,为研究制定第三产业发展规划与政策及国家宏观调控工作提供客观的依据。 第三产业具有服务内容复杂、涉及面广、服务单位规模小、数量多且新兴服务项目不断涌现等诸多特点,这些特点决定了第三产业统计的难度大于其他产业统计。就我国情况而言,由于统计条件相对较差,可供投入的人力、财力有限,技术准备也不足,使得我国第三产业统计显得格外薄弱,增加值漏统和统计不全现象非常普遍。对此需引起足够的重视。
二、 不断扩大资本积累,优化融资机制
在经济增长中,要素投入中的资本投入,无论在制造业还是在服务业都是十分重要的。
1. 投资主体多元化。长期以来,我国服务业投资基本上是以国家投资为主,目前服务业固定资产投资中,国有经济投资仍占60%左右。服务业44个大行业中,除餐饮、房地产、旅馆、租赁、娱乐业5个行业外,其他39个行业国有投资都占到50%以上,其中20多个行业高达90%以上。发展服务业不可能主要依靠国家投入,要调动民间资本进入,因此,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都要适当安排一定数量的投资,作为加快发展服务业引导资金,主要用国家鼓励的服务业建设项目的贴息贷款或补助,以更多地吸引银行信贷资金和社会投入。要鼓励符合条件的服务业企业进入资本市场融资,通过股票上市、企业债券、产业投资基金、项目融资、股权置换等方式筹措资金。研究结果表明,外资利用与服务业产值存在很强的正相关性,即利用外资总额每增加1元,服务业产值就增加44.91元。因此,在发展服务业投资多元化战略中,外资利用是不可忽视的力量,而且由于国外服务业较为发达,在外资引入的同时,更关键的是引入了服务业经营的理念,这将有助于TFP的提高。另一方面,在继续增加第三产业投入的同时,要注意保持第三产业投资比重。在前面已提到,2002年我国第三产业固定资产投资比重已达54.36%,远远高于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33.6%),即投资与产出增长比例不一致,这一问题要引起政府高度重视。
2. 要加强对中西部的投入。中国内地3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的经济发展被分为东、中、西三个部,其服务业发展水平参差不齐,呈现一种非均衡的发展态势,如表1 所示。
表1: 1992~2002年东、中、西部服务业发展水平比较
注:该表数据来自。[1]
从表中可以看出,东部与中部在技术进步及技术效率方面差距并不大,从业人员也差不多,但其第三产业产值及人均GDP差距较大,这主要是固定资产投资所造成,即东部在固定资产投资上是中部的两倍多。
3. 通过投资来优化服务业内部结构。从基建与更新改造投资比例分析,服务业内部投资的主要比重在传统的行业,约占总投资的50%,而金融、房地产业所占比重不到3%,因此,要努力调整服务业内部投资结构比重,增加投资比例的行业主要有:一是发展对国民经济具有全局性、先导性影响的基础产业,主要是物流业和信息服务业。二是加快发展有利于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行业,主要是教育产业。三是大力发展投资少、见效快、就业容量大、与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关系密切的行业,如社区服务、物业管理、房地产、饮食服务业及旅游业等。四是尽快发展与知识经济和科技进步相关的新兴产业,如咨询等中介服务业、文化产业、金融保险业等。
4. 进一步扩大城乡居民的消费。进入21世纪,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持续提高,将为服务业发展提供有力的需求支撑。目前我国人民的生活水平已总体上进入小康,并提出在2020年实现全面小康,居民对吃、穿等的需求相对减少,对教育、文化、旅游、医疗保健、社区服务以及改善居住、出行条件的需求相对增加。研究结果表明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每增加1元,则使服务业产出增加近5元。显然,政府应该出台改善服务业消费环境,完善消费的政策,营造有利于扩大服务消费的社会氛围。把加快发展服务业与实施城镇化战略结合起来,扩大城市服务消费群体。
三、 提高教育水平,重视人力资本积累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中国要在未来20年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实现从人口大国迈向人力资源强国。我国人口质量较低的实际情况,必须通过提高教育水平,来提升人力资源的积累,从而为服务业的发展提供高素质的人力资源。基于数量和质量的考虑,笔者建议通过以下途径来实现中国从人口大国转变为人力资源强国。
1. 提升农村人口人力资本,转移农村人口,在人力资源上再造一个中国。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的过程,同时也是大幅度提升农村人口人力资本的过程。目前农村人口人力资本存量与城镇存在巨大的差距,2000年,每10万人口中各种受教育程度的人口数量,大学程度人口数量,城镇是农村的18倍,高中程度人口数量,城镇是农村的4倍,初中程度人口数量,城乡之间差距不大,只有小学程度人口数量,农村大于城镇。由此可以看出,城镇人力资本积累目前基本上处于中等和高等教育阶段,而农村人力资本积累尚处于普及初等教育阶段。如果到2020年,近3亿农村人口转移到城镇并达到城镇人口的同等受教育水平和实现就业的话,这将使中国有效利用的人力资源的数量增长一倍。也就是说,有效开发农村人力资源,使之转移到城镇并实现就业,就等于在人力资源上再造一个中国。
2. 实行九年义务教育全免制度。温家宝总理在多个场合提到要努力实现财政性教育经费达到国内生产总值的4%,实行九年义务教育全免费制度,解决“义务教育不义务”的问题,福泽后代,利国利民。只有先行启动农村九年义务教育全免制度,才能为农村人口转移到城镇奠定基础。
3. 加快办学形式多样化的探索。积极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依法鼓励民办教育的健康发展,运用多种形式,调动和释放各种社会和民间资源,盘活现有国有资源,是深化办学体制、鼓励机制创新的迫切需要。在保证国家主权安全和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前提下,要以积极的态度逐步放开中内教育市场,进行中外合作办学试点,畅通社会资金进入教育领域的渠道,允许和鼓励运用市场竞争机制和私人资本注入等多种形式举办各类教育,并依法予以规范。可以考虑新加坡的“自主学校”模式、美国的“特许学校”模式以及英国的“选退学校”模式。
4. 建立和完善以能力为本的就业培训制度。21世纪人类将进入知识经济社会,知识要素、能力要素对提高生产率具有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因此要加大力度解决人力资源开发与就业的突出问题。一是对城镇中不能升学的初、高中毕业生,以及农村中未能继续升学并准备从事非农产业工作或进城务工的初、高中毕业生,普通建立和实行劳动预备制度,与农村转移人口教育培训相衔接,在就业前必须接受1-3年的高中阶段的高中文化程度与职业培训教育。二是要在当地政府的组织领导下,充分利用现有教育资源,针对下岗失业人员大力进行转岗、再就业和创业培训。在教学管理上,实施学分制和弹性学制,实行全日制学习与部分时间制学习并举,以部分时间制和业余学习为主。三是在积极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的同时,在接收农村转移人口较多的城镇,设立专门面向农村转移进城人员的、灵活多样的、具有较强针对性的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和实用性的教育培训项目(包括中等、高等职业教育与技能培训),为农村转移进城人员(主要是初中和高中阶段)提供学习和培训机会,有效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就业能力、工作转移能力和创业能力,为他们在城镇的生存和发展创造条件,使农村转移进城的初中文化程度以上人员拥有与城镇人口相对平等的发展机会和受教育水平。四是当前,劳动者和专业人员的知识、技术和技能更新速度越来越快,对于教育培训的依赖程度越来越强,其素质的提高已成为经济增长的内在动力之一。五是加强岗位职业培训,全面推进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建立服务业资格标准体系,有序扩大实施范围和领域。
5. 要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的服务业产业,解决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我国有十三亿人口,又是农业大国,城乡就业都面临很大压力,2004年全国下岗失业人员还有900万人的存量,国有企业改革步伐将进一步加快,城镇新增劳动力规模不减,其中高校毕业生比今年还将增加68万人,大量农村富余劳动力还要向城镇转移,就业再就业形势依然严峻,压力依然很大。因此,必须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的产业,特别是劳动密集型的服务业,这是今后解决就业的主渠道,也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大战略问题。
四、 加强制度创新,转换体制模式
加快第三产业行业管理体制改革,消除产业发展的体制性障碍。国际比较来看,我国第三产业发展还存在一是起点低,二是发展相对较慢的特点。以1980年作为对比起点,当时与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相近的几个国家如印度尼西亚、菲律宾、斯里兰卡、罗马尼亚、乌克兰等国的第三产业的平均比重为34.6%,我国为21.4%,低于前者13.2个百分点。此后近20年的发展中,这些相近发展水平国家第三产业比重平均提高了13.6个百分点,达48.2%,而我国第三产业比重仅提高了11.5个百分点,慢2.1个百分点。造成我国第三产业比重低的因素很多,但一个主要的原因是我国特殊的管理体制引起的。笔者认为在制度创新方面要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1. 加快服务业市场化进程,要加快垄断体制的改革,必须尽快放宽银行、保险、电信、民航、铁路、教育卫生、新闻出版、广播电视等行业的市场准入限制,鼓励民营企业在更广泛的领域参与服务业的发展。同时要改革市场准入的行政审批制度,大幅减少行政性审批。要逐步建立健全市场决定服务业价格的机制。目前多数服务产品的价格还是由政府制定和管理,市场决定价格的机制在服务领域尚未完全建立。市场取向的改革,将为服务业注入强大动力。
2. 加快企业改革与重组,促进服务业快速健康发展。要在国有企业中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对国有经济比重较高的行业,如公用事业、旅游、文化、电信、金融、保险等行业,要逐步放宽对非国有经济的准入限制和扩大对外开放。要促进服务业的集团化、网络化、品牌化经营,通过兼并、联合、上市、重组等方式,形成一批拥有著名品牌、多元投资主体的大型服务业企业。要采取更加灵活的方式,加快服务业中小企业的改革。
3. 加快实施城镇化战略,不断提高城市化率,为服务业经济发展奠定稳定而坚实的基础。笔者研究结果表明,城市化率与服务业经济总量存在高度正相关,城市化率每提高1个百分点,就可以使服务业产值比重增加约0.5个百分点。因此,建议一是要实施城镇化战略,采取一些鼓励中小城市扩容的政策措施,这将为服务业提供更大的发展空间;二是要尽快放松并最终取消对农村人口城市化的政策限制,浙江省一些城市已取消农村人口的限制;三是进一步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及城市功能,比如可考虑在新安排的财政公共投资中将一定的份额投入到大中城市的基础设施结构中。
总之,服务业增长已成为一国经济的新增长点,尤其是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更具有追赶优势,为确保未来中国二十年的经济可持续增长,中国服务业的政策保障是必不可少的。
参考文献:
[1]徐宏毅.服务业生产率与服务业经济增长研究[D].博士论文,2004,中国优秀博硕士论文全文数据库.
[2]John Y. Measuring productivity for service firms: It’s tricky,but it can be done. Business Forum, Spring91,16(2):11~13.
[3]徐宏毅,赵迎红.制度创新与服务业经济增长[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科版),2004,(4).
[4]国家统计局.第三产业发展的现状与机遇[EB/OC].中国统计信息网.
[5]黄少军.服务业与经济增长[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
[6]科斯.企业、市场与法律[M].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
责任编辑 仝瑞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