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计算机学会举办“计算机专业课程改革导教班”
为推动计算机专业课程内容的改革,提高计算机专业教育的质量,中国计算机学会(CCF)于2013年8月12-22日在北京举办了“2013计算机专业课程改革导教班”。导教班开设了3门本科生课程:“计算机问题求解”、“计算机系统”和“网络、群体与市场”,分别由南京大学陈道蓄教授、复旦大学臧斌宇教授和北京大学李晓明教授执教,他们是CCF的会士(Fellow)或杰出会员,是CCF资深计算机专家。来自全国60所大专院校的70多名教学骨干参加。每门课程讲授16学时,导教班还在授课期间组织了8场研讨活动。
众所周知,计算机是一门发展很快的学科,在整个教学体系中,既有传统的核心课程(本次有2门属于这一类),也有新的技术和跨学科的应用(本次有1门属于这一类),这就给计算机教学不断带来新的挑战。业界普遍认为,现行计算机教学存在一些问题,应该加以改革。本次导教班的鲜明特色是课程改革实践,希望通过“改革先行者”的深度示范教学和研讨活动启发学员对教学改革的思考,进而积极开展相关教学实践,改善教学效果,提升教学质量。
“计算机问题求解”属于计算机专业基础课,是南京大学陈道蓄教授经过对计算机课程体系的深入思考,融合“计算概论”、“程序设计”、“离散数学”、“数据结构”和“算法设计与分析”等5门基础课程的内容,创建的1门新课。该课程的时间跨度为4个学期,在南京大学的几轮实践表明效果良好。同时,课程在教学方法上也做了大幅度改革,通过深度引导启发学生的学习,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思想。
“计算机系统”属于计算机专业课,是复旦大学臧斌宇教授借鉴国际上高水平大学计算机课程改革的经验,从2002年开始实践的1门课程。该课程从程序员的视角介绍计算机系统的基本概念。最初打通了“汇编语言”、“计算机组成与系统结构”和“操作系统”等3门课程的内容。2010年根据互联网发展的趋势,将该课程内容扩展至“网络”、“分布式系统”和“信息安全”。该课程的时间跨度为3个学期,分别在复旦大学和上海交通大学开设,受到学生普遍欢迎。
“网络、群体与市场”属于学科交叉的选修课,是北京大学李晓明教授基于同名教材(译),于2011年开发出来的1门面向计算机类专业和经济学、社会学等社会科学专业低年级本科生的课程。该课程的基本目的是训练学生用计算思维探究社会科学问题的思路与方法。自2011年秋在北京大学首度开设以来,其影响在全国高校中逐渐扩大,已有十多所大学已经开出或者已列入教学计划。
这3门课程的改革力度都很大。导教班强调这些课程的“思想引导性”,不追求各校全盘照搬,而是希望通过这种深度的教学示范,展示一种切实的可能,从而增强教师们思考与实践课程改革的信心。
尽管导教班的时间比一般的教学研讨活动长很多,而且每门课都有作业要求,但是参加导教班的学员普遍表示很值得,很有收获。
基于上述积极的反响,中国计算机学会决定将这种导教班办成系列活动,每年一次。除了这3门课外,还将努力发现其他具有改革精神且经过实践效果良好的计算机课程,动员相关教师参与导教活动。
为鼓励各种类型的大学都能安排教师参加导教班的学习,本导教班对学员免收学费,所需经费由CCF另行筹措解决。CCF是全国一级科技社团,是中国科协指定的改革试点学会,经过九年改革探索,它已成为一个具有自主、开放、民主、为专业人士服务的具有学会完全特征的民间社团,被民政部授予“全国先进社会组织”称号,和ACM及IEEE CS等著名国际学术组织建立了战略合作伙伴关系。CCF的宗旨之一是承担社会责任,教育是其一向关注的问题,并有若干面向教育的项目和奖项,在国家工程教育认证体系建设与试点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责任编辑:余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