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BL教学模式在《国际财务管理学》教学中的运用探究
摘要:《国际财务管理学》由于其自身的课程特点和其他客观原因,在传统教学模式下并未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本文就PBL教学模式在该课程中的运用进行了分析和探究,以期对提高学生的知识整合能力、更加有效地实现教学目标有所帮助。
关键词:PBL教学模式国际财务管理
《国际财务管理学》作为财务管理专业的核心课程,主要探求国际企业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大背景下如何进行筹资、投资、收益分配等理财活动,尤其关注跨国企业如何实现在全球范围内的资源优化配置。该课程立足于培养了解国际财务理论前沿、具有国际视野和扎实理论功底的理财专业人士,是一门系统性和理论性较强的课程。教学实践中,该课程的开行应建立在《会计学》、《财务管理学》、《国际金融》、《国际贸易》等课程的基础之上,要求学生有较高的知识整合能力。从目前来看,该课程的教学效果并不十分理想,虽然近几年来不少教师在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上进行了一些创新性的尝试,但仍旧改变不了学生在学习过程被动消极的地位,没能充分调动其在学习中的主动性与参与性,难以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一、 PBL教学模式概述
1969年美国神经病学教授Barrows在加拿大麦克马斯特大学创立了PBL 教学模式。PBL(Problem-Based Learning)的含义是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它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在教师启发指导下,以自我指导学习和小组讨论为重要形式的崭新课程模式。它把学生置于混乱、结构不良的情境中,并让学生成为该情景的主人,让学生自己去分析问题、学习解决该问题所需的知识,一步一步的解决问题。老师把实际生活问题作为教学材料,采用提问的方式,不断地激发学生去思考、探索,最终解决问题。
PBL教学模式建立在信息加工心理学和认知心理学的理论基础之上,属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范畴,是建构主义教学改革设想当中“一条被广泛采用的核心思路”。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中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的帮助,如人与人之间的协作交流,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的建构方式而获得。 “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中的4 大要素。PBL教学模式的最显著特点体现在其教学理念上。在传统教学模式的理念下,知识被视为是不可更改的定论,教学过程是一个从外到内的输入过程,学生始终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而PBL的教学理念认为“问题是学习的起点,也是选择知识的依据”,因此教学过程中应“先问题,后内容”。整个学习过程中学生是主体,教师则在绝大多数情况下退居幕后。基于理念的引导,PBL教学模式与传统教学模式相比在多方面存在差异:
(一)教学目标:在传统教学法下,学科之间的界限过于分明,教学内容重复和交叉的情况比较严重,学科划分越来越细,越来越多,但课程却有限。PBL教学模式应打破学科界限,围绕问题编制综合课程;以教师为引导,学生为中心;以获得基本知识,培养有效运用已有的知识,去理解获取新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能力。其宗旨是为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能力。
(二)教学程序:传统教学法下的教学过程往往是“先内容,后问题”,该模式的基本教学程序是“复习旧课—激发学习动机—讲授新课—巩固练习—检查评价—间隔性复习”,学生的学习是被动的过程;PBL教学法是“先问题,后内容”的教学过程,教师可遵循“提出问题—假设—推理—验证—总结归纳与提高”的顺序组织教学。
(三)教学评价的对象:传统教学模式常常过度追求学习的结果,而PBL教学模式则注重学习的过程,注重学生的前认知,注重体验式教学,培养学生的探究和思维能力。
(四)教学空间:在PBL教学模式下,教学的思维空间已从教师的自我思维转向了学生的群体思维,其教学形式空间也应从以往的教师的“一言堂”拓展至学生的“群论台”。
二、PBL教学模式在《国际财务管理学》课程中的应用背景
(一)传统教学模式下《国际财务管理学》课程的教学现状
1.课程内容纵横交错,知识点较多。《国际财务管理学》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其内容框架由涉及国际财务管理本质要素的外汇风险管理、国际结算、国际企业转移定价、税收管理、财务模式、绩效评价等横向内容与涉及国际财务活动的筹资管理、投资管理、营运资金管理、企业跨国并购等纵向内容构成,纵横交错间还时时穿插着汇率、利率与税率三大变量,知识点涵盖国际贸易、国际金融、财务管理、国际会计、税收等多学科范畴。学生对各学科知识点的学习广度和深度参差不齐,对众多知识点的整合能力远远不能满足国际财务管理课程的高效学习,这不仅对教师的讲解深度和详略程度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而且教师若对知识点的取舍把握不当很容易造成学生重复学习或摄入新知识点过多学生接受出现障碍的情况。
2.教学形式单一枯燥。目前《国际财务管理学》课程主要仍以教师讲授为主,案例教学为辅,学生主动参与的意识较弱,盲目崇拜老师和书本,仍是被动接受学习内容,学生的互动性和体验性较差,缺乏学习的思想性和创造性,无法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3.教师缺乏国际财务管理方面的实践经验与积累。教学实践中,很多教师一方面并不具备国际企业资本运作的实践经验,另一方面也缺乏国际财务管理学术理论的交流平台。
4.学时设置少,实用性较差,学生重视不够。目前《国际财务管理学》一般都在第七学期开设,学时数远低于《财务管理学》等核心课程;加之各种社会考试和研究生考试中基本不涉及国际财务管理方面的知识,所以学生对该门课程并不重视,投入的精力不足。
基于上述问题,传统的教学模式难以保证《国际财务管理学》课程的良好教学效果。PBL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模式,首先在国外医学院校得到了普遍运用,而后由于其显著的优点逐步在其他学科领域得以推广。近几年,我国的部分院校对该种教学模式进行了尝试,取得了一些预期效果,但总体上仍处于实验性探索阶段,需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和发展。
(二)PBL教学模式的应用条件
作为PBL教学模式的应用条件,是指能使该模式发挥效力的各种因素,如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环境、教学时间等等。
1.对教师的要求
在PBL教学模式下,虽然学生已成为了学习的主导者,但这并不意味着可以忽视教师的作用。相反,作为指导者的教师,其能力和素质直接影响PBL教学效果。教师应该既是学科专家,又是指导专家。具体要求表现为:
教师角色的转换:进行PBL教学,教师首先要对自己在教学中角色的转变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要对PBL的教育理念进行深刻认识和领会。与传统教学模式相比,PBL教学模式下,教师已从以往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教学活动的提问者、引导者、组织者、激励者和促进者等多重角色,引导学生运用正确的学习方法自主学习,并根据《国际财务管理学》的学科特点、学习目标和学习者特征,为学生创造恰当而良好的问题情境,创造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质疑精神和创新精神,激发学生的研究热情。同时,教师还应不失时机地扮演参与者,时常参与到学生的讨论中去,把握学生讨论学习的方向、广度和深度,教师也可从中得到启示,提高自身的理论水平。教师角色的成功转换, 离不开对PBL的培训,教师通过对PBL教学模式的相关理论知识和指导技巧的学习,可有效提高教师的导学能力,确保PBL教学活动的有序开展。
教师知识结构的完善: PBL 教学法对教师的专业素质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作为教授《国际财务管理学》课程的教师,应具备跨学科的知识体系,不仅对本学科体系的相关知识要有扎实的理论功底,还应适当掌握国际金融、国际贸易以及国际税收等学科的知识,对本学科的发展动态要做全面而深入的了解,创造对国际企业资本运作学术理论的交流机会,并将专业理论知识与具体企业相结合,置于当前国内和国际形势的大背景下,引导学生思考。教师应在平时的教学和生活中注重各方面知识的积累,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以充分实现PBL的教学效果。
2.对学生的要求
学习的主动性和独立性:在PBL教学中,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应根据学习目标主动分析自己的学习需求,并围绕需求收集各方面的学习资料,设定学习内容,控制学习进度,选择恰当的学习方法,完成从被动的学习者到问题的解决者和知识的建构者角色的转换。整个过程要求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具备独立自主的精神,通过对自身知识体系的建构,寻求解决问题的最佳答案。
团队的协作精神。PBL教学中,为提高学习效率,可采用小组讨论的学习形式。小组成员各自承担一部分学习任务,完成对不同知识的认知。知识间的相互关联把小组成员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组内成员之间的相互包容与合作至关重要,必须依靠彼此的协作才能完成整个学习任务。采用该种学习形式可使学习气氛更加轻松,小组成员还可在讨论中取长补短,不同观点的碰撞还有可能产生创新性思维,彰显集体智慧的力量。
3.其它要求
开展PBL教学,要有与之配套的教学资源作保障。如学校应提供学生查阅相关资料的图书馆、网站等硬件设施;以讲座、选修课或公选课等形式开设与《国际财务管理》课程相关的其他课程;教师应采用更加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以活跃课堂气氛,增强学习的趣味性和学生的学习热情等等。
三、PBL 教学模式运用于《国际财务管理学》课程的探究
(一) 编写教学大纲。应用PBL教学模式进行教学的成败关键是要尊重客观规律,制定适合于学生的PBL教学的教学大纲。《国际财务管理学》PBL教学大纲的编写应从学生学习的实际需求出发,相应减少大篇幅的理论阐述,突出体现课程的实用性与可操作性。
(二) 整理案例材料。为了使PBL教学达到预期的效果,教研室的有关教师应进行多次研讨,制定PBL教学的具体方案,专门收集和整理(或编写)《国际财务管理学》课程内容案例,每个案例都应体现不同的知识侧重点,并涵盖相应的课程内容。在每个案例的后面可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提出若干相应的引导性问题,以引导学生进行课外的自我学习、资料查阅和准备讨论提纲。
(三) 实施教学过程。由传统教学模式转变为PBL教学模式应该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教师应对新的教学模式加以引导哈启发,以使学生能尽快适应教学模式的转变。基于《国际财务管理学》的课程特点和PBL教学模式的本质特征,该课程的教学过程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
1.引入知识点的回忆:此阶段教师应是知识点的引导者和启发者,仍处于教学的主导地位,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对相关国际财务管理的知识进行概述,如国际财务管理环境、国际企业的经营目标和所面临的经营风险、汇率的制定机制、外汇市场的交易类型等等,其主要任务是指导学生明确学习任务,并利用已有的知识对学习任务的要求进行分析和解释,进一步制定具体的学习方案,同时结合大量的阅读材料,为学生创设出真实感较强的国际企业经营环境,使学生尽快融入学习情境中去。进行按照所学知识要求学生回忆外汇风险管理的各种保值措施,回忆可利用哪些外汇交易防范外汇风险。
2.情境引入,建立假设:此阶段由学生充当教学的主体,其主要任务是在上一阶段知识回顾与积累的基础上,结合学习目标和个人需求主动投入到学习过程中去,对所学知识进行理解和质疑,发挥自身的主动性与创造性,而不是被动接受。为了让学生对教学案例情况有充分的了解,教师可提前将有关案例的教学资料上传至网络平台,让学生有充裕的时间熟悉案例的具体内容,并精心设计有针对性的问题,自主设定可能出现的未知结果,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例如在“外汇风险防范”的教学中,教师完成了对外汇风险类型、防范策略等基础知识的讲解后给出案例,让学生站在某国际企业财务经理的角度上,对此案例中所涉及到的一笔需在两个月后支付的日元项目进行分析,针对该国际企业既希望在日元贬值时能够受益,又希望在日元升值时得到保护,但同时又不希望利用远期外汇合约锁定汇率的外汇风险防范愿景,应为该国际企业设计一套怎样的套期保值方案?并预测每套套期保值方案会对该国际企业的业绩产生怎样的影响?为此,可从远期合约法、外汇期权交易、货币市场借贷法等几个方面提出假设。
3.收集资料并论证假设:要求学生围绕案例情况收集和分析各方面资料,包括国际企业在某阶段的财务状况、此阶段汇率的变动趋势等,并利用这些资料论证上一步骤所提出的主要假设。此阶段经过学生的小组合作式学习,使学生可暂时脱离教师的控制,使其学习的自主性和互动性得以提高,并形成小组的问题解决方案,由学生小组组长作中心发言,然后由其他同学进行补充或修正。而后,由教师提出新的问题,让作中心发言的学生解答,或由他人回答。若问题比较难,学生解决不了,教师可做适当启发和引导,如果仍不能解决,则由教师解答。此阶段可促使学生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具体的企业中去,培养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并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使知识点得以整合并最终内化为自身的能力。
4.归纳总结:PBL教学课结束前几分钟内,教师做总结归纳,并强调重点和难点。教师应从理论的角度对学生所做的假设论证进行逐项分析,对学生的分析视角和分析深度做出点评。
(四)教学效果的评价与反馈
为公正客观和实事求是地评价PBL教学效果,我们对PBL教学效果实施评估时应实行定性和定量评估相结合、过程评估与终结评估相结合、个人评估与小组评估相结合、自我评估与他人评估相结合的原则。评价内容应包括课题的选择、小组成员的学习表现、学生对知识和技能的掌握程度以及各种原始数据的记录表、调查表等。在PBL教学过程中和结束后,征求学生对PBL这种新的教学模式的反馈意见,并以书面形式提交给教研室。
综上所述,结合《国际财务管理学》课程特点及目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PBL教学模式与传统教学模式相比所具有的优势主要体现在开放性、探究性、全员性、交互性、系统性以及有助于学生的个性形成与发展等方面。它突破了传统教学的时间和空间,每个学生都可通过小组合作的学习形式各抒己见,将科学研究的思维方式运用于课程领域,在教学过程中,不仅强调教师与学生的互动,而且也强调学生相互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不仅如此,该模式还克服了《国际财务管理学》课程在传统教学模式下知识体系支离破碎的弊端,在问题解决中,学生通过对国际财务管理各部分知识的综合与分析,充分发挥学习的主体作用,形成自己的解决方案,并建构起与此相适应的知识经验,有助于提升学生关于国际企业资本运作相关知识的整合能力。在此基础上,通过教师的进一步提炼和概括,形成明确系统的国际财务管理的知识体系。
参考文献:
[1]黄东明,聂振雯.基于PBL双环互动教学模式的研究.宁波大学学报.2010,1
[2]杨行翀.《国际财务管理学》课程教学改革探索——对探究式教学方式和合作教学方式的尝试.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11,3
[3]蒋小康.《国际财务管理》教学问题探讨.集体经济.2009,12
[4]李 强.PBL教学法在《财务管理》教学中的应用探讨.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2,7
[5]吕 沙.《国际财务管理》双语教学中自主学习教学模式的应用.财会月刊.2010,7
[6]谢志华.《国际财务管理》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8年第一版
上一篇:浅谈数学史在中学数学教学中的作用
下一篇:论辨体式源流考辨及正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