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振宁和李政道教授获诺贝尔奖提名情况探微
摘要:中国留美理论物理学家杨振宁和李政道博士因首先提出宇称不守恒定律而荣膺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根据诺奖官网截至1966年现有的诺物奖提名数据库检索发现,杨李是历史上已知的唯一一次“未获诺奖提名”便荣膺诺奖者。笔者试图对这种极为特殊的现象成因进行探讨,在推测的基础上综合分析得出了合理结论:诺奖提名情况保密50年的规定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杨李在诺奖提名数据库中的信息缺失是因为当事人仍健在或出于某些个人原因而引起的,他俩并非真正是“未获诺奖提名”而荣膺诺奖者。在对吴健雄女士未能与杨李共享诺物奖的原因予以探究的同时,还简明扼要地介绍了中国人早期自然科学博士学位获得者以及详细阐述了科学大师杨振宁教授三大科学成就与诺贝尔奖和菲尔兹奖的关联关系。
关键词:诺贝尔奖(诺奖);诺贝尔物理学奖(诺物奖,PH);诺贝尔化学奖(诺化奖,CH);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诺医奖,PM);诺贝尔(自然)科学奖;诺贝尔奖提名(诺奖提名);物理学奖诺贝尔委员会(物诺委);杨振宁;李政道;吴健雄;弱相互作用;宇称不守恒定律;杨—米尔斯规范场理论(YMT);杨—巴克斯特方程(YBE);菲尔兹奖;超弦理论
4 中国人早期自然科学博士学位获得者撷英(续)
中国学者在国际刊物上最早发表的物理学论文是1881年晚清科学家徐寿(字生元,号雪村,1818—1884,中国近代化学的启蒙者)在英国著名《自然》杂志发表的短文《中国的声学》。[1~2]1874年江南制造局翻译馆翻译出版了英国物理学家丁铎尔(John Tyndall,FRS,1820—1893)的名著《声学》(Sound:A Course of Eight Lectures,1867),由英国传教士傅兰雅(John Fryer,1839—1928)和中国学者徐建寅(字仲虎,号别寅,1845—1901,徐寿次子)合译。徐寿以他自己的研究和实验,对书中的律管管口校正问题提出质疑,为此致信丁铎尔探讨,其同事傅兰雅将此信译成英文后寄给《自然》周刊和丁铎尔本人。丁铎尔对此问题并未作答,《自然》杂志编辑部将此信轉交给声学家斯通(W. H. Stone)审阅同意后刊出。
中国学者在国际刊物上最早正式发表的现代数学论文是电气工程师(物理学家、机电和电机专家)和数学家王季同先生(又名季锴,字孟晋,号筱徐,Ki–Tung Wang,1875—1948,1933年从中央研究院退休后转向佛学研究并皈依佛教)于1911年在《爱尔兰皇家科学院会刊》上发表的《四元函数的微分法》[3~4],赵承嘏化学方面的硕士论文亦于1911年在英国伦敦发表。1843年爱尔兰物理学家、天文学家和数学家哈密尔顿(Sir William Rowan Hamilton,PRIA,FRSE,1805—1865)首先提出四元数(quaternion)的概念,1845年英国数学家凯莱(Arthur Cayley,FRS,1821—1895)独创八元数(octonion),它是四元数的一种非结合律推广,可应用于区组设计研究,组合数学家陆家羲(1987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得主)在区组设计研究方面的成就斐然。[5~7]
中国本土科学家首次在国际顶级期刊发表学术论文是1913年伍连德博士发表于《柳叶刀》杂志上的《关于蒙古旱獭与鼠疫关系的调查》。[8~9]1926年日内瓦国际联盟卫生组织(今世界卫生组织WHO的前身)出版伍连德的学术专著《肺鼠疫论述》(A Treatise on Pneumonic Plague),全面系统地阐述和创立了肺鼠疫学说,该书被誉为“鼠疫防治理论的里程碑”,它是中国本土科学家撰写并出版的首部国际性学术专著。黑死病(Black Death,实为流行性淋巴腺鼠疫)常作为鼠疫的别称,它曾是人类历史上最为严重的瘟疫之一。
苏州莫釐王氏(东山王氏)家族是一个声名显赫的科技世家和名门望族[10],藏书家王颂蔚[原名叔炳,字芾卿、黻卿,号蒿隐,1848—1895,1880年进士,与叶昌炽、袁宝璜合称苏州三才子,明代文渊阁大学士(相当于宰相)王鏊(1450—1524,1475年乙未科探花)第十三世孙,清代状元(1712年)王世琛(1680—1729)则是王鏊的第八世孙]和王谢长达(字铭才,1848—1934,振华女子两等小学堂创始人,中国妇女解放运动先驱)夫妇共育5男6女:长子王季烈(物理学翻译家、曲学家,字晋余,号君九、螾庐,1873—1952,1904年进士)、次子王季同、三子王季鋆(早殇)、四子王季点(1879—1966,1906年工科举人)、幼子王季绪(1881—1952);长女早殇(不参与排行),长女王季昭(生于1876年)、次女王季茝、三女王季玉[Chinyok Wang,1885—1967,1917年以《沿盐叉溪的植被恢复和植物演替》(Revegetation and plant succession along Salt Fork Creek)获伊利诺伊大学植物学MA,编号:17W3]、四女王季山(1887—1949)、幼女王季常(1890—1974)。王季同先生共育5子3女,他教子有方,满门才俊:①长女王淑贞(1899—1991):妇产科医学家,上海妇产科医院创始人,1925年获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医学院MD,与北京协和医学院妇产科医学家林巧稚(1901—1983,终身未婚,1929年获北京协和医学院MD,1955年首届中科院学部委员/院士中唯一的女性)并称为“南王北林”。②长子王守竞(1904—1984):其次子王义翘(Daniel I–Chyau Wang,1936—,1963年获宾夕法尼亚大学化学工程PhD)是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1985年)、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1986年)和台北中央研究院院士(1992年)。③次女王明贞(Ming–Chen Wang,1906—2010,亦被誉为“中国居里夫人”):统计(理论)物理学家,1942年以《玻耳兹曼方程不同解法的研究》(Study of different solutions of Boltzmann equation)获密歇根大学物理学PhD,该文首次独立地从福克—普朗克方程(Fokker–Planck equation)和克拉摩斯方程(Kramers equation)中推导出自由粒子和简单谐振子的布朗运动,其博导是乌伦贝克教授(1925年与古兹密特教授共同发现电子自旋),与博导联名基于博士论文的《关于布朗运动的理论II》(因文献[11]在先而得名“II”)[12]一文至今仍在被学者们所引用,该文被视为是“20世纪上半叶物理学方面最有影响的论文之一”。1940年代中期在MIT辐射实验室参与雷达关键技术研发的3位中国科学家“噪声女杰”王明贞、“微波先驱”孟昭英(电子学家和物理学家,1906—1995,1936年获CIT物理学PhD,1955年当选为中科院院士)和“双奖华人”葛庭燧合称“中国三杰”。王明贞于1955年起任清华大学物理系教授,系清华大学建校以来首位女教授。④幼女王守瓈(生于1912年):清华大学本科毕业,曾留学英国,与晶体物理学家陆学善(1905—1981,1936年获曼彻斯特大学物理学PhD,1955年当选为中科院院士)结婚后主要从事物理文献的翻译工作。⑤二子王守融(1917—1966):精密机械仪器学家和仪器仪表工程教育家,中国仪器仪表工程教育和计量测试技术的开拓者。1937年获清华大学机械工程系BSc,历任南开大学和天津大学教授。⑥三子王守武(1919—2014):半导体器件物理学家和微电子学家,与弟弟守觉同为中国半导体器件和微电子技术的开拓者与奠基人。1949年获美国普渡大学(Purdue University)工程力学PhD,1980年与王守觉同时当选为中科院院士(著名的兄弟院士)。⑦四子王守元(原名守觉,生于1922年):上海震旦大学毕业。因原名被弟弟守平在报考同济大学时冒用而只好改用现名,其他生平事迹不详。⑧五子王守觉(原名守平,1925—2016):1949年获同济大学电机系弱电专业BSc,半导体器件物理学家、微电子学家和人工神经网络计算机专家,中国半导体集成电路奠基人,多维空间仿生信息学学科创建者,1980年当选为中科院院士。王季山之女何怡贞、何泽慧和何泽瑛(植物学家,生于1923年)是中国科学界著名的“何氏三姐妹”(何氏三花)。光谱学家和固体/金属物理学家何怡贞(Ho I–Djen,1910—2008,1937年获密歇根大学物理学PhD)于1941年与金属物理学家葛庭燧(1913—2000,1944年获UCB物理学PhD,1947年发明测量金属内耗的装置——低频扭摆,即葛氏扭摆,利用该装置发现了金属晶粒间界内耗峰——葛氏峰,1955年当选为中科院院士)在上海结婚,她是继顾静徽(又作静薇,Zing–Whai Ku,1900—1983,1931年获密歇根大学物理学PhD,编号:31K6。1933—1937年兼任中央研究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员时曾于1935—1936年指导过吴健雄进行1年的光谱学研究)和冯丽荣(Lai–Wing Fung,生于1900年,1932年获密歇根大学物理学PhD,嫁给李姓丈夫)之后的中国第三位物理学女博士。[13]核物理学家何泽慧(1914—2011,1940年获柏林高等工业大学技术物理系工程学PhD,1980年当选为中科院院士)于1946年与核物理学家钱三强(1913—1992,1940年获法国国家科学博士学位,1955年当选为中科院院士,中国原子能科学之父,两弹一星功勋)在巴黎结婚,钱三强夫妇是铀核(属重原子核)三分裂和四分裂现象的发现者,中科院院内最为著名的“夫妻院士”,被誉为“中国的居里夫妇”。
上一篇:为数学而生的大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