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等数学与初等数学的衔接问题
摘 要 高中数学课程改革作为新世纪课程改革的重中之重,给广大高中数学教师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同时也给高等教育中的高等数学教学带来了较大的冲击和影响。本文首先分析了高等数学与初等数学衔接中出现的问题,其次提出了做好高等数学与初等数学衔接应采取的措施。
关键词 课程改革 高等数学 衔接
中图分类号:O1-4 文献标识码:A
自 2003 年 4 月《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正式颁布以来,高中数学课程改革作为新世纪课程改革的重中之重,不仅给高中数学教师带来了严峻的考验,同时也给大学教学中的高等数学教学带来了较大的冲击和影响,作为新课程改革后教育的学子这一主体,他们的任务更重,同时另一主体教师的作用更加凸显。随着高中教育课程改革的逐渐深入,使得以前在高等数学课程里的部分内容修改到了高中数学里,而以高中数学为基础的高等数学在教材内容编排上一直没有太大的变化,没有及时跟上高中数学课程的改革,这给大学数学一系列课程的教学和学习带来了一定的困难,特别是大一新生必修的高等数学基础课。他们大都感到高等数学学习起来比较困难,甚至有的学生连期末考试都无法及格,对于顺利通过高考考上大学的学子来说,无疑是一个沉重的打击。当然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没有做好高等数学和初等数学的衔接。针对这一情况,本文将就此谈一下个人的看法。
1高等数学与初等数学衔接中出现的问题
1.1教材编写相关标准的不统一
高中的数学教材在新课标实施之后有很多版本,湖南版、湖北版、苏教版、北师大版、人教 B 版、人教 A 版等,教材的版本和种类也有很多种。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人教版高中数学教材。而高等数学教材的种类更是多的数不胜数。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同济版的《高等数学》和高教版的《经济数学-微积分》。改革后的高中数学课程执行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最新的国家标准,但目前的大学高等数学教材有些仍然执行着旧标准。由于执行标准的不同,导致在符号的使用上和概念的理解上都产生了混乱,这种混乱给高等数学课程的学习和教学都带来了很多困难。例如自然数的概念:新国家标准中,自然数集用符号N={0,1,2,3,…}来表示,故自然数集即为非负整数集,用N表示,而排除0的自然数集即正整数集应上标星号或下标+号,即N+或N*,然而在高等数学教材中仍会出现Z+与N等同的记号,学生认为N比Z+多一个元素0,这两个集合完全不可能相等!另外,高等数学教材中集合的补集常记为A以及排列运算符号P,但是学生不认识它们,原因是中学教材中只有C€%R(A)(这里€%R为全集)和形式A。因此,在高等数学教材的编写过程中,应重视相关标准发生的变化,使高等数学和初等数学在相关标准上进行规范和统一。
1.2相关内容的重复和脱节
虽然有些高等数学教材在高中新课标实施以后也做了细微的改动,在一些符号的使用上与高中数学统一起来了,同时为了适应高等数学课程教学时数减少的情况,对一些内容作了适当的精简和合并,例如精简了基本初等函数的基础内容,但是在内容编排上基本没变,导致有些内容重复学习,还有些内容高中数学和高等数学均没有提及。以下是高中数学和高等数学重复学习的内容:
(1)平面向量(12 学时):向量;向量的加减法;实数与向量的积;向量的坐标表示;线段的定比分点;向量的数量积。
(2)逻辑(约 4 学时):命题;逻辑联结词。
在高中理科限定选修课中增加了如下内容:
(3)极限(增加部分,约 4 学时):两个重要极限;函数的连续性。
(4)导数与微分(20 学时):导数的概念、几何意义;两函数的和、差、积、商的导数;复合函数的导数;基本初等函数的导数公式;利用导数研究函数的单调性;可导函数的极值;函数的最值。
(5)积分(14 学时):定积分的概念;定积分的线性性质和对区间的可加性;微积分基本公式;原函数与不定积分的概念;不定积分的线性性质、基本积分公式;第一类变量代换法;平面图形的面积;路程问题.变力作功。
(6)空间向量与立体几何(约 12 课时):空间向量及其运算;空间向量的基本定理;空间向量的线性运算及其坐标表示;空间向量的数量积及其坐标表示。
在高中文科限定选修课中增加了如下内容:
(7)导数(约 16 学时):导数的概念;有理整函数的导数;导数的应用:切线的斜率、瞬时速度;利用导数研究函数的单调性和极值;函数的最值。
对于选修理科的高中学生来说,总共学习了约38 学时的微积分,而对于选修文科的学生来说,总共学习了约16学时的微积分,此外都学习了约12 学时的平面向量,这部分原来也是安排在大学高等数学的课程中。大致估算一下,高中数学新课程的微积分部分将覆盖了高等数学课程20%以上的教学内容。
1.3脱节的内容
在高中阶段讲授的初等数学中虽然有一些与大学数学重复的内容,但也有一些在高等数学中要用到的内容在高中阶段没有涉及。
(1)反三角函数的内容。反三角函数作为一种基本初等函数,理应是初等数学的内容,但是课程改革之后这部分内容被大量删减,二高等数学课程中对于反三角函数的相关内容也只是简单提及,导致大部分学生完全不理解这部分内容,对反三角函数的定义及特点不清楚,这对高等数学的教学造成了很大的困难。凡是涉及到反三角函数的知识点,学生掌握起来都相对比较困难,也影响到了教学进度和安排。
(2)极坐标的内容。改革以前,极坐标在高中数学教材中是非常重要的内容,课程改革之后,这部分内容出现在了拓展系列课程中,并非必修内容。通过对学生的调查了解之后发现,在受到高考“指挥棒”的影响下,很少有高中学校详细讲授过极坐标这部分内容。然而,在高等数学二重积分这部分教学内容中,利用极坐标系计算二重积分是非常重要的内容,也是一种十分重要的方法。而绝大多数学生连极坐标如何表示都不甚清楚,因此给高等数学教学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本来简单的内容成为了一个极大的难点。
(3)三角函数中的和差化积、积化和差、某些三角恒等式及万能公式等。这些公式在高中数学学习中都不作为重点要求,但是在高等数学求极限和不定积分时经常要用到这些公式。如果不熟悉这些公式,导致学生在求解相应题目时出现困难,给高等数学教学带来麻烦。
2做好高等数学与初等数学衔接应采取的措施
2.1做好高等数学和初等数学教学内容上的衔接
全日制《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中提出:“高中数学课程要为我国公民适应现代化生活和未来发展提供更高水平的数学基础,使他们获得更高水平的数学素养,为学生进入高一级学校提供必要的数学准备,同时把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作为数学教育的基本目标之一。”所以高中阶段的教学要注意“启后”。在进行大学数学教学时一定要考虑中学数学教材的因素,较好地把握教学的深度和广度。对于明显重复的部分,可进行适当的删减,或改由学生自学掌握,而对于需要加深、扩展的内容,尤其是需要用高等数学知识的、中学解决不了的问题,应加以强调和重视.对于某些高中未教但却是高等数学基础的内容,或者涉及的角度和侧重点不同,应及时补充以免形成空白造成脱节。而大学阶段高等数学教学要注意“承前”,要在保证高等数学科学性的前提下,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启发学生用严谨科学的态度,用高等数学的理论、观点、方法去分析与初等数学相关的课题,使学生意识到中学数学教材中一些不能讲解“深刻”的内容,可以通过高等数学给予相应的解释,使初等数学有些问题能得到应有高度来认识,要有意识解决高观点指导中学数学教学问题,要尽量从教材内部找到高等数学与初等教学的一致性、和谐性。
2.2做好高等数学和初等数学数学思想和方法的衔接
高中数学虽然广泛渗透着近代的数学思想,但相对于高等数学而言,其广度不够宽、深度也较浅。高中数学虽然也重视理论上推导和抽象思维,但其概念的内涵揭示得不够,符号使用的也不多,数学语言的运用也没达到应有的高度,与初等数学相比,高等数学的理论性更强,内容更抽象,加之大量新的抽象的数学符号的出现,使学生在短期内很难适应。中学数学思想和方法主要体现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指数学的具体解题方法和解题模式,如代数的加减消元法、代入消元法、判别式法、放缩法、错位相消法、数学归纳法等,几何中的平移、旋转、对称、相似、辅助线及辅助面的作法、图形及几何体的割补方法等;第二层次指适用面很广的一些通法,如配方法、换元法、待定系数法、分离系数法、消元法、数形结合、一般化、特殊化、参数法、反证法、比较与分类、分析与综合、归纳与演绎、类比与联想、抽象与概括等;第三层次指数学观念,即人们对数学的基本看法和概括认识,如推理意识、整体意识、抽象意识、化归意识等。在高等数学教育活动中,上述数学思想和方法将得到进一步强化,高等数学各学科中都渗透着三个层次的思想和方法,在各层次的数学教学活动中都应该重视这些思想和方法的训练,除上述所举的思想和方法外,高等数学各学科中也渗透着许多新的思想和方法,如高等数学中的极限法、微分法等等,初等数学和高等数学教学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注重知识形成过程的教学,形成和发展学生的数学思想和方法,会用数学思想和方法来解决间题。
高等数学教学既要重视理论知识,又要重视数学的应用.在教学内容中要有反映现实生活的实际材料,要有充足的应用技能技巧的内容。要广泛介绍模型化、数值化、迭代、逼近等现代数学常用的方法,要将大量生动的与高等数学相关的应用实例介绍给学生,要通过选择应用题材让学生了解数学与现实世界的联系。要有让学生搜集信息、建立数据、分析加工处理信息,建立数学模型,并解释和应用的训练,学生通过练习、实验,培养学生数学意识的有效手段,是改变学生数学应用薄弱的一个有效过程,也是加强高等数学与初等数学的联系,用高等数学理论指导初等高等数学与初等数学结合的一种有效方法。加强数学的应用教学,可促使学生掌握扎实的数学知识与数学技能,可以增强学生的数学素养,具有数学地观察世界、处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总之,高等数学的改革应随初等数学教学改革而行,在进行大学高等数学教学的改革时,必须遵循“课程论”、“教学论”的教育原则和教学规律,优化教学内容、拓宽学生知识面,注重整体性素质教育的原则,实事求是地改革大学数学课程的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式和研究问题的方法及创新精神,使他们成为 21 世纪社会和教育发展需要的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全国高等学校教学研究中心编.工科数学系列课程教学改革研究报告[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12).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4).
[3] 李保臻.高等数学与初等数学关系之探讨——中学数学教师继续教育课程建设的关键[J].数学教学研究,2005(12).
[4] 季素月,袁洲.高中与大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比较研究[J].数学教育学报,2005(14).
[5] 张惠兰,童丽珍.大学数学教学与中学数学教学衔接问题研究[J].荆州师范学院学报,2001(24).
[6] 张晓东,等.浅谈高等数学与中学数学教学的衔接[J].河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2(15).
上一篇:求解车辆路径问题的离散蝙蝠算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