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传统文化如何融入小学品德教育
摘 要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各种信息的来源渠道不断增多,随之而来的不良信息正悄然影响着中小学生,由此造成的不良后果已初见端倪。青少年思想道德素质,是一项关系到国家前途和民族命运的大事,中小学如何利用丰富的地域文化资源,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是一项刻不容缓的任务。
关键词 小学;品德教育;优秀;传统文化
中图分类号:G62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編号:1002-7661(2019)29-0034-02
德育是小学教育工作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对于学生的成长以及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当前在德育工作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提升他们的文明修养以及思想道德。所以,小学德育要植根于优秀传统文化,从中汲取智慧以及营养,对学生的道德素养进行有效的培养,唤起小学生的民族文化自觉,进而滋养品德情操,促进小学生的发展。
一、传统文化教育的作用
通过传统文化教育使学生明白做人的基本道理,所谓的基本的道理就是我们千百年留下来的仁义礼智信,我们希望孩子有仁爱之心,有正义之感,我们也希望孩子诚信爱人。通过学习帮助儿童了解传统文化的经典,接触文化精神的熏陶。我们也希望通过这样的文化教育,激发儿童的学习兴趣,让孩子在读经典书的过程中能够出口成章,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进而提高他的文化涵养、文化素养,成为一个儒雅之人。怎么开展传统文化教育,内容的选择是关键。小学阶段的学习应当从儒家开始。在小学的过程中间,应学点礼教的东西,我们知道克己复礼为仁,儒家温良恭俭让的谦谦君子之风都是在礼教中必须让孩子学会的。
二、小学德育中优秀传统文化的渗透
(一)新教育理念,加大传统文化教育宣传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到来,外来文化正与我们的传统文化抢夺阵地,许多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正在消失。例如,七夕节斗不过情人节,春节斗不过圣诞节……因此,小学教育工作者要更新教育理念,加大传统文化教育宣传力度,利用课堂主阵地,旗帜鲜明地宣传优秀传统文化;要利用班会、队会等主题教育活动,加强对优秀传统文化思想价值、传统节日文化等资源的宣传,运用板报、黑板报、广播宣传开展传统文化教育的意义和作用,维护民族文化特色,保护中国文明成果。
(二)在有关课程体系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在小学阶段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就需要注重给学生传授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并且和德育进行有效的融合,我国的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已经深深的植根在中华民族的思想意识中。要提升小学德育教学的有效性,充分发挥出其作用,促进学生的发展,就需要教师对德育教学内容进行补充和丰富,在《传统文化融入学校教育教学的策略研究》课题研究过程中,学校将经典诵读引入语文课题,通过每课一诵、每周一讲,使学生受到经典国学教育;将扇面、图章等传统文化元素设计融入美术课程,让学生受到传统文化熏陶;突出民乐、戏曲等传统文化元素于音乐课程之中,让学生在音乐中传承中华文化基因;体育课程的武术操、地方武术“香店拳”教授等等,根据学科特点,创新教学方式,结合传统文化内容,做到了学科的有机整合让学生能够进一步的认识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
(三)制订合理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计划
德育需要从小抓起,小学阶段的德育工作尤其重要,会对学生的成长产生深远的影响,但是德育工作并不是短期就能够完成的,而是一项长期的工作,需要循序渐进的开展。小学生的年龄比较小,这就使得他们的心智成熟度、认知水平等方面都较为有限,教师在传承传统文化时不能一股脑的都灌输给学生,而是需要分时分段的进行。如中华传统文化表彰的八种品德,即孝、悌、忠、信、义、廉、耻。这“八德”是宋代对中华道德的新建构,是对中华道德的新发展,它一直影响至今。受中华传统八德的启蒙,在进行本次省级课题实施研究时学校就以《弟子规》《三字经》等国学经典为引导,结合当代社会现状,提炼出学校教育新八德:立志、孝亲、尊师、友学、仁爱、诚信、守法、谨行。学校每学年按年级评出八德之星,但每个年级的争星目标是有所不同的,培育目标从关注“我”到关注“你”,从关心“我们”到关心“他们”循序渐进要求。因此德育教育和优秀传统文化进行有效的融合,就需要制定科学的传统文化教育计划,按照计划逐渐实现德育目标,让学生能够身心健康的成长,感受到成长的快乐,在这个过程中也可以让学生进一步了解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让学生能够深入的领略到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无穷魅力。
(四)创设情境,丰富生活经验,让学生充分感受传统节庆
中华传统文化的内容中传统节庆是小学生最直观感知中华传统文化内涵的形式之一,学校要抓住节气契机通过多样化的活动,创设多样化的情境,丰富和提升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有过节的仪式感,从中渗透节庆习俗背后蕴含的文化内涵。学校要针对地域、时空,适时开展“我们的节日”系列活动。如元宵节是中国汉族及一部分少数民族的重要传统节日,2018年元宵节恰逢学生在学期间,学校开展了“八小娃儿闹元宵”活动,学生扎花灯、挂灯谜,让校园里充满节气的氛围,节日当天全体学生一起赏花灯、猜灯谜共同感受传统节气的内涵。再如具有福州地域特色的“有福之粥,幸福之城”拗九节,学生动手熬八宝粥,到社区慰问老人,感受我们中华敬老孝亲的品德。还有清明、端午节、中秋节等等会根据节庆的习俗布置校园氛围,并组织学生动手做“清明粿”、包粽子、做月饼等,通过创设情境、实践活动极大地激发了全体学生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兴趣,同时充分感受到过传统节日是有趣的,是有意义的。
(五)充分发挥课堂的教育作用
课堂教学是学生获取知识的最重要方式,也是教师弘扬传统文化、开展道德教育的有效方式。教师自身要进一步提高对人文教育重要性的认识,自觉将优秀传统文化作为德育的重要载体,利用好课本素材,挖掘、讲解蕴含其中的人文精神,陶冶学生道德情操。教师要善于对古诗文内容进行处理,通过图画、故事、动画等表现形式,直观、通俗易懂地呈现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果。
(六)固教化之本,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融入校园文化创建
每年9月学校结合新学年开学、新生开笔礼、庆祝教师节、“公民道德日”和迎接国庆等活动,以爱国主义教育为核心,以中华传统美德教育为重点,集中开展寻访优秀文化、主题演讲、知识竞赛、歌咏比赛、开学第一课等活动,积极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并不定期组织爱国主义为主题的全区中小学中华经典诗文诵读大赛、“感知文化、爱我福建”优秀征文比赛、中小学生规范汉字书写比赛等活动。同时,积极推进“美丽校园”创建,凝练特色,全员参与,让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成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元素。学校积极开展以校园诗画为特色的“礼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系列活动等。学校还通过设立学生“书画社”“棋社”“诗社”等学生社团,培养青少年学生主动参与、主动实践、主动探索、主动创造的精神,使社团成为弘扬传统文化的沃土。
三、结语
总之,博大精深的优秀传统文化蕴藏着极具特色的思想道德资源,要积极将其融入到少年儿童的德育培养中,帮助学生在传统文化的学习中提高文化自信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观念,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基金项目:本文系福建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FJJKXB18--477)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傳统文化教育融入品德与社会课的思考与实践——以人教版“引人入胜的京剧”一课为例[J].樊雪红.中国德育.2018(11).
下一篇:强化品德教育,提升初中生核心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