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对青少年心理效益的综述
中图分类号:G804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14)06-000-01
摘 要 体育是青少年成长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本文通过文献综述的方法,对近年来有关体育对青少年心理效益的相关研究进行总结概括,整合出研究的侧重点以及不足之处,并对此方面的研究提出建议,以期进一步完善体育对青少年心理效益的研究。
关键词 体育 青少年 心理效益
心理效益是指人们在从事某项事情时所获得的有利于心理健康发展的内在体验。体育锻炼产生的心理效益早已成为国内外运动心理学专家研究的重点之一。本文以体育、青少年、心理效益为关键词,对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进行检索,通过对这些文章的梳理,以期了解和归纳这一时期关于体育对青少年心理效益研究的重点和纰漏之处,为进一步提高有关体育对青少年心理效益的研究以及分析该研究的发展趋势提供理论基础。
一、近期体育对青少年心理研究的侧重点
在这10年里,涌现出一大批高水平的研究成果,具体反映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不同体育锻炼项目、强度、时间对心理健康效益的研究
体育锻炼对心理健康的作用因锻炼的类型、强度、频率与持续时间等的不同而有区别。早期,有关锻炼类型对心理健康的影响研究大多集中在有氧活动与无氧锻炼的心理效益的比较上,而这两种锻炼类型操作起来很难控制,因而,指导实践的范围有限。近年来,有更多的研究强调了运动强度与锻炼类型相结合以达到体育锻炼的最大心理效益。
(二)体育锻炼对青少年心理适应性方面的研究
适应性是指个体在社会化过程中,改变自身或环境,使自身与环境协调的能力。它是认知因素和个性因素在个体“适应—发展—创造”行为中的综合反映,是个体生存和发展中必要的心理因素之一。众多研究表明,体育运动对提高儿童社会适应行为具有较好的效应。
(三)体育锻炼对情绪效益的研究
身体锻炼情绪效益历来是锻炼心理学研究的热点问题,具体反映在以下几个方面。
1.身体锻炼降低焦虑研究。每个人都有不同焦虑水平,这是人体一个重要的生理特征。近10年来,我国多数学者研究发现,身体锻炼能降低参与者的焦虑水平,并发现中等强度的有氧运动是最佳的锻炼形式。
2.身体锻炼降低抑郁效果的研究。我国学者研究发现,有计划、有目的的身体锻炼能使参与者的抑郁水平降低,不同锻炼项目和锻炼量与抗抑郁有关。
3.身体锻炼与改善消极心境的研究。心境是指具有感染力的微弱而较持久的情绪状态,保持良好的主导心境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指标之一。我国学者研究发现,经常参与身体锻炼有助于改善心境状态;不同项目、不同强度的身体锻炼具有不同的心境效益。
4.身体锻炼减轻应激反应的研究。从心理学角度来说,应激是指个体在出乎意料的紧张或危险情景下所产生的情绪状态。身体锻炼具有减轻应激反应,降低紧张情绪的作用。我国学者研究发现,适当的身体锻炼能减缓心理压力,降低心理应激反应,健美操锻炼效益更为明显。
(四)体育锻炼对自我概念影响的研究
许多研究表明,体育锻炼与自我概念显著相关。不同锻炼项目、不同锻炼时间、每周锻炼次数等是制约身体锻炼自我观念效益的重要因素。随着锻炼的时间延长,锻炼量的加大,身体锻炼对自我概念影响效果越明显。
(五)体育锻炼对培养青少年心理品质的研究
参加体育运动不仅能强身健体,而且可以培养青少年坚强的意志品质和竞争意识。
(六)体育锻炼对培养青少年认知功能的研究
近年来,我国学者研究发现:中等强度的身体锻炼可以促进青少年反应时、注意分配、注意广度、手臂稳定性等认知指标的发展。
(七)体育对青少年的负向心理效益
研究表明,只有根据自己身体、心理等方面的具体情况参加适宜的体育锻炼才能促进心理健康,相反,如果所采用的锻炼方法和手段不科学,不仅会损害身体健康,而且还会给心理健康带来负面的影响,其主要表现为心理耗竭和锻炼依赖性。
二、总结
通过对以上研究成果的分析,可以归纳出以下特点:(一)从研究内容上,对青少年体育锻炼的心理效益研究主要集中在降低应激反应,减少焦虑,缓解抑郁,改善情绪,提高自我概念、自尊和认知、生活满意感等。(二)从研究方法上看,问卷调查、心理量表测量、实验研究等数量化方法的运用能力有所提升;具有前瞻性和导向性的综述有所增加。(三)从研究对象上看,在校大学生是研究对象的主体,这不仅反映了大学生群体的心理健康问题倍受关注,也从某种程度上反映了我国锻炼心理学研究者的主力军是高校教师。
三、建议
综合近期研究的重点和不足为了不落后于时代的发展,需要在该领域中对下列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一)扩展研究对象范围。(二)加强跨学科知识的运用。(三)加强从生理指标和心理指标相结合的研究。(四)加强体育对青少年长期情绪效应的研究。(五)加强体育对青少年心理效益运动处方的研究。(六)在体育对青少年心理效益的研究中,加强对“体育”本身的理解。
参考文献:
[1] 林修全,黄子杰.体育锻炼与心理效益的相关性研究[J].中国校医.2009(10).
[2] 何颖,季浏.不同的体育锻炼类型对大学生抑郁水平的影响及其心理中介变量(Body-esteem)的研究[J].2004.24(5).
[3] 苏坚贞,季浏,徐波,毛坚刚.身体锻炼影响中学生自尊的路径分析[J].2005(2).
[4] 王次农,邱达明.体育锻炼对青少年心理适应性和生活满意感的影响[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2).
[5] 潘春燕.体育对儿童社会适应能力发展影响的研究[J].浙江体育科学.2008(1).
[6] 胡望洋,赵军,谢卫忠,路开来.体育锻炼对大学生焦虑的影响[J].体育科学.2004.24(2).
上一篇:刍议如何激发中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下一篇:杨涛:创意产业的互联网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