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对数学创造能力的影响研究
摘 要:中华民族拥有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在漫漫历史长河中,留下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中华历史上的数学大家数不胜数,从刘徽的《九章算术注》到李冶的《测圆海镜》,再到祖冲之的《日高圖注》,都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数学创造能力。但是,就目前社会现状而言,我国青少年数学创造能力普遍低于西方国家青少年的数学创造能力,因此,对此问题的研究和解决迫在眉睫。文化是一切的根源,通过对传统文化的研究,找出中华传统文化中对青少年数学创造能力的影响因素,基于此提出在初中课堂教学中相应的改进措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数学创造能力。
关键词:传统文化;初中数学;创造能力
中华文化传承了几千年,在数千年的传承过程中,我们逐渐形成了爱国团结、勤奋睿智、和平友善、积极进取的民族精神。这些精神成为古往今来无数中国人百折不挠、奋发向上的精神支
柱。随着时代的进步,中华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也在不断丰富,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对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传统文化中,有一些不适合现在社会发展的糟粕,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摒弃它们,让学生接受优秀中华文化的传承。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将传统文化有效和课堂教学结合在一起,就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数学创造能力。
一、当前数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推理和论证的缺失
在我国古代读书人为了读书,要“头悬梁,锥刺股”。而读书的目的是通过科举考试,博取功名,光宗耀祖。在中华传统文化中,儒家文化对中华文化的影响深远。儒家文化提倡读书人“习得文武艺,报与帝王家”,读书的目标很明确,甚至所有人的目标都是一致的,无论有没有兴趣学习,都要去学习。这种文化传统,至今对数学教育有着重要的影响。在传统文化中,数学仅仅是为天文历法服务,少了“推理、证明”。在这种传统教育思维的影响下,学生无法对数学学习产生学习兴趣,从而缺少了数学创造能力。
2.创造因子的缺失
数学是人们生活、生产劳动和学习必不可少的工具,数学能够帮助人们处理数据、进行计算、推理和证明。在中华传统教育中,对数学教育的不重视,让数学在中华历史上得不到发展。在家庭教育中,父母对子女寄予厚望,希望子女严格遵从老师的教导,遵守纪律,刻苦学习。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刻板地要求学生进行大量的数学练习,以期通过“题海战术”来通过考试。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缺少学习热情和学习动力,重复的数学练习让数学这个本来应该充满探究性的学科变得枯燥无味。学生对数学学科产生不了兴趣,导致数学的创造能力得不到提升。
二、结合传统文化发展学生数学创造能力的方法
1.图文结合,激发学生兴趣
我国传统图案种类繁多,内容丰富,有一些图案既能代表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也是社会发展进步的写照。中华民族的传统图案变幻无穷,丰富多彩。从这些图案中,我们可以看到各个时代的工艺水平和与我们一脉相承的文化传统。例如,在北师大版数学教材九年级上册第一章《特殊的平行四边形》中,这一章主要讲的是菱形、矩形和正方形。在课程开始的时候,教师可以通过课件图片展示战国时期的铜镜、唐三彩上的花纹图案、传统手工艺剪纸图案等,来引导学生学习,让学生发现传统文化中也有许多数学知识在里边。最后,通过教师的讲解,让学生更加深刻认识到几何的魅力,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2.以历史名人故事,传承数学传统
在我国的历史上,许许多多的数学家对数学研究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结合历史名人故事,使学生了解我国不仅仅有古老璀璨的文明,我国的人民也是充满智慧的。让学生以前人为榜样,树立起为国家富强、为民族振兴而发愤图强读书的观念。例如,在北师大版数学教材九年级下册第三章《圆》中,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以向学生介绍我国南北朝著名的数学家祖冲之,他在刘徽开创的探索圆周率的精确方法的基础
上,首次将圆周率精算到小数点第七位,让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详实了解我国的历史名人,培养民族自豪感。
3.结合传统精神,发展数学创造能力
在数学发展过程中,很多数学研究有我国古代数学家的突出贡献。通过对习题的引申、联想、对比,可以让学生感受数学的独特魅力。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传统问题,鼓励学生积极去探究问题。比如,利用著名的“鸡兔同笼”问题,通过对问题的探索,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从而提升数学的创造能力。例如,在课本北师大数学教材九年级下册第一章《直角三角形的边角关系》中,著名的“勾股定理”就是我国古代人民智慧的结晶。教师通过课堂教学结合传统精神,可以有效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在课堂教学中利用传统文化中的精髓,培养学生的数学创造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初中教师在教学中面临的重要课题。学生数学创造能力的培养不仅仅是文化的传承,更是社会的需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实践传统文化,让学生与传统文化产生共鸣,为今后自身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李业.中华传统文化对数学教育的影响研究[J].中小学教学参考,2015.
[2]武辰阳.漫谈初中学生的数学创造能力培养[J].现代教育科学,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