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10年我国青少年体育消费市场的文献综述研究
总结研究结果,希望为我国青少年体育消费方面的继续研究和企业战略制定提供借鉴。
一、概念界定
(一)青少年各年龄层划分
按照刘志强学者(2008)的研究,青少年的年龄段可划分为13 -17 岁的未成年青少年和18 -25 岁的青少年。
(二)体育消费
关于体育消费的概念定义,学者们尚未达成共识。不论学者从何视角出发,体育消费应包括消费主体、实现形式和目的性三个方面,是指人们通过参加体育活动或观赏体育竞赛,来满足自身强身健体、愉悦身心等需要的过程[1]。就体育消费的类型而言,国内外学者的看法也不统一,从消费的功能出发,可将体育消费分为参与型与观赏型体育消费;从消费的物质属性出发,可将体育消费划分为物质性消费和非物质性消费。其主流分类基本上按消费形式分为实物型体育消费、观赏型体育消费和参与型体育消费。
二、青少年体育消费领域的研究现状
研究主题上,后奥运时期我国针对青少年体育消费的研究有了明显增长,研究方向集中于青少年体育消费的类型划分、消费需求和消费行为方面,融合社会学、心理学的视角研究具体消费现象(表1)。随着研究深入,更多学者将视角放在青少年体育消费领域的具体行为;张永韬(2013)对体育供给市场中体育培训市场的发展进行了研究;胡全柱(2014)从“国家-市场-社会”的视角分析青少年体育明星崇拜这一行为现象;刘映海(2016)分析研究了家庭理财教育程度对青少年体育消费决策的影响;周结友(2018)等人对青少年体育公共服務进行了研究。
研究方法上,刘志强(2008)等人将研究对象划分为13-17岁和18-25岁两个调研群体,对具体调研数据进行梳理统计分析;杨杰(2008)等人编制《青少年体育消费心理预期结构问卷》进行数据调研;郭聪聪(2008)等人按照性别和不同年龄段对各自体育消费需求类型进行数理统计研究;王宏江(2016)探讨都市青少年体育消费行为及影响因素间内在规律时,对分层随机抽样得到的数据采用最大方差法进行因子旋转后分析各个因子贡献程度,并建立回归模型判断分析各个因子的影响力;刘映海(2016)验证并运用了《青少年体育消费决策方式量表》,设立二阶2因素模型探索了体育消费决策的结构和类型。
三、青少年体育消费研究内容
(一)不同年龄、性别青少年体育消费需求的研究
郭聪聪(2008)等人将体育消费者需求划分为现实、潜在、超前和随机的四类,指出我国城市的青少年依然注重体育消费品的经济性、耐用性和实用性;13-17岁的青少年会追求名牌、重视新鲜,展示个性的潜在需要比18-25岁的青少年更强[2]。
刘志强(2008)等人认为我国城市青少年以实物性消费和劳务性消费为主,但也有一些博弈性消费,18-25岁青少年劳务性消费,如赛事门票、体育培训消费方面高于13-17岁城市青少年,二者在实物性、博弈性消费无显著性差异[3]。
(二)青少年体育消费心理的研究
赵江鸿等人认为体育消费心理预期是消费者在实施体育消费行为决策前根据已掌握的与自身消费行为有关的经济形势和经济变量,对未来的体育消费行为进行判断、预测或估计的心理活动[4]。
杨杰(2008)等人确立了预测经历、信息来源与渠道、信息量、预测依据、价格知觉水平是青少年体育消费心理预期结构的五个因子构成,并且预测经历对消费行为的预测程度最高,价格知觉水平不能预测体育消费行为[5]。
(三)青少年体育消费行为与影响因素的研究
袁炜煜(2009)指出河北省体育消费结构单一,制约青少年体育消费增长的因素有经济因素、社会观念、体育社会化[6];王宏江(2016)从消费行为学、消费心理学角度出发,建立多个回归模型分析得出影响青少年体育消费行为的关键因素由大到小依次是经济压力、健康行为、价值感知、学校规定、健身条件及课业压力[7]。
胡全柱(2014)等认为青少年体育明星崇拜是一种由国家、市场和社会共同建构的社会事实,青少年体育明星崇拜日益明显的情况下,从政府、市场和社会的角度提出管理措施和体育产业改革的意见[8]。
刘映海(2016)认为体育消费决策可分为品牌冲动型、消费实惠型、决策紊乱型,其中品牌冲动型占大比重,家庭理财教育方式以溺爱放纵和顾虑牢骚两种为主,在引导和培养青少年合理消费观念时不仅要提高教育质量还要避免不良教育方式[9]
(四)青少年体育产品供给的研究
张永韬(2013)通过分析研究四川省青少年体育俱乐部联合会在管理模式、人员师资结构、资金来源、财政状况、场所设施、选择培训项目的依据、对俱乐部创建目标认知等方面,指出非营利体育组织对体育培训市场的影响体现在:确立体育培训对象有终身进行体育锻炼的思想观念、不断更新体育培训市场的运动项目、有效地增加体育人口、促使体育培训消费多元化等[10]。周结友(2018)等人对我国青少年体育公共服务调研指出,学校体育场地开放程度差异大,社会举办青少年运动技能培训机构积极,认为全民健身计划以青少年为重点人群,但重点仍不突出,存在场地设施等方面问题[11]。
四、结语
青少年体育消费作为体育产业的重要一个部分,其发展需要更多的关注,将研究运用到实践中,正确的引导青少年健康、合理性的消费将带来重大意义。目前针对青少年体育消费的研究并没有很多,以消费者行为和需求分析为主,可以继续到细分领域进行探索,结合多领域学科知识,设立更科学的实验方法进行实证研究。同时需要对青少年体育消费的相关研究进行科学化、系统化的界定,以便于后续研究更有针对性,并有助于政府、商家和企业做合理决策。
参考文献:
[1]栾开封.加深认识体育消费[J].体育文史,2000,2:13-16.
[2]郭聪聪.我国城市青少年体育消费需要类型的比较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8,31(4):448-455.
[3]刘志强.我国不同年龄段城市青少年体育消费结构比较研究[J].西安體育学院学,2008,25(1):20-24.
[4]赵江宏,刘志强.现阶段影响我国城市青少年体育消费心理预期的因素分析[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10,27(1):26-30.
[5]杨杰,张萍.青少年体育消费心理预期行为研究[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8,35(8):17-19.
[6]袁炜煜,廖本露.影响河北省青少年体育消费因素分析[J].中国商贸,2009,21:223-224.
[7]王宏江.都市青少年体育消费行为影响因素实证研究[J].中国体育科技,2016,52(2):49-54.
[8]胡全柱,乔超.青少年体育明显崇拜的社会学分析——基于“国家-市场-社会”理论视角[J].体育与科学,2014,35(4):64-100.
[9]刘映海.青少年体育消费决策方式的结构、类型及其与家庭理财教育的关系[J].体育与科学,2016,37(3):105-113.
[10]张永韬.非营利体育组织对体育培训市场的影响研究——以四川省青少年体育俱乐部联合会为例[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2013,35(4):136-140.
[11]周结友,裴立新.青少年体育公共服务现状、问题与建议——来自6省(区、市)评估调研的分析与思考[J].体育科学,2018,38(8):38-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