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当代青少年消费观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摘要: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化,我国人民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发生了剧烈变化。20世纪80、90年代出生的"独生子女"一代成长为消费的主力军。作为社会特殊的消费群体,他们的消费观念的塑造和培养直接影响着其世界观的形成与发展。因此,关注我国当代青年消费状况,把握其总体特征,培养青年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在当前就成为我们共同关注的课题。
关键词:我国 当代 青年 消费观
青少年消费观是指青少年从小受家庭收入水平、学校理财教育以及社会各种消费思潮影响所形成的对金钱的支配理念与习惯。当代的青少年个性鲜明,特立独行,崇尚精神上的享受,生活方式完全不同于父辈,这一代青少年经历了市场经济全球化、互联网进程的洗礼,消费观念、消费行为呈现出与其父辈迥然不同的特征,对社会消费结构的影响越来越大。所以青少年消费观正确与否也是关乎其一生顺利健康发展的关键。
一、我国当代青少年消费观存在的问题
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对外开放的条件下,在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的环境中,青少年的消费活动的独立性、自主性、差异性明显增强,受到西方消费文化的影响明显增多,部分青少年还存在一些不良的消费观。这些不良消费观表现如下:
1.猎奇与摆阔消费
青少年的消费主要经济来源于家庭,但是每一个家庭的收入与经济实力却千差万别,有的学生其家庭并不富裕甚至是拮据的,但一进入校园后受外界因素的影响会求多求新,求高档求时尚。男生要穿阿迪与耐克,女生要用名牌化妆品,要进知名美容美发店,青少年们过着自我满足的“小资”生活,而他们身后永久的经济后盾也许是父母拼命的节衣缩食与辛苦的劳作。
2.攀比与炫耀消费
步入学校大门的学子们“谁也不输给谁”、展现个性魅力的好胜心理在物质生活消费上表现出了攀比现象,即个人为了与别人比高低而不顾自我的消费实际和家庭的经济承受力所进行的消费行为。攀比消费也是当前青少年不良消费的一个重要特点。这样的消费行为并不是为了当前迫切的生活需要,而是出于不甘落人后,胜过他人的心理。这样的消费动机使得青少年们总是看到别人有的,希望自己也有,别人没有的,自己首先要有,别人档次高的,自己要比别人更高档。而攀比消费是以经济实力做后盾的,在这样的消费行为背后是不切实际的高消费,造成恶性循环。要消除这种不良的消费行为,就必须让青少年们回归现实,树立正确的竞争观念,培养良好的竞争习惯。
3.从众与盲目消费
从众,也是人们通常所说的随大流,是指在社会群体压力下,个人自觉或是不自觉的“人云亦云”或是“随波逐流”。在一定的意义上,消费过程不但是满足人的基本需要的过程,也是社会表现和社会交流的过程。“无论你是哪个社会阶层,也无论你觉得其他人的行为对你的影响有多么小,你都无法逃避消费环境的影响和作用”。进入校园后的青少年们思维敏捷,易于接受新鲜事物,因此他们的消费行为会有意无意、自觉不自觉的状态下与周围环境趋同。影视明星、体育名人、或是身边的同学在穿什么牌子的衣服,在做什么样的娱乐活动,拿什么牌子的手机、MP4,他们都会记在心中,宁肯省吃俭用也要尽量与其趋同,仿佛这样才能使自己的身价有所提高,这种消费心理使青少年们失去了个性与自我,也使青少年们在经济消费和消费支出方面出现了极端不合理现象。
4.人情与恋爱消费
中华民族素有礼仪之邦的美称,“礼尚往来”是人们联络感情、增进友谊的一种良好的方式。青少年虽非有产阶段,但在人情消费上的比重却越来越大。如今青少年之间流行“撮”这个字,青少年之间人情交往主要表现在互相请客上,逢年过节、同学生日、过圣诞节、当选学生干部等各种名义的请客吃饭,这种习惯逐渐形成了人情消费的马拉松。笔者在问卷调查中发现,81.1%的学生都请过同学吃饭,而只有18.9%的学生从不请人吃饭。
上学期间谈恋爱在现如今不仅不是什么新鲜事,而且成为青少年之间羡慕的事,在校期间没有一段刻骨铭心的爱情已成为当代青少年一件遗憾的事,这种观念上的改变也使得青少年们在爱情上的消费表现的相当大方。如今的恋爱方式不仅是在校园漫步、看着星空谈着心事,而是去高级影院看电影、量贩式歌厅唱歌、浪漫的酒吧小坐。情人节礼物已不是过去一个本、一支笔、或是一张卡片,而是999朵代表爱情的玫瑰、名牌香浓的巧克力、更有送手表、项链等高档物品作为礼物的。在笔者调查中显示在每年的情人节,青少年们消费支出在300元以上的占22.7%,在100-200元的占44.2%,而在100元以下的仅占8.4%。可见当代青少年十分注重爱情时期的浪漫过程,并不惜花费金钱来制造浪漫。青少年在爱情方面的高消费也会影响其它方面的消费。
二、确立当代青少年科学消费观的途径
1.全社会宣传科学消费观
青少年也是社会的一份子,他们的消费观念也会受到整个社会消费观念的影响,因而在全社会宣传科学的消费观对于培养青少年的科学消费观有着重要的引领作用。首先要坚持社会正确的舆论导向。舆论导向正确与否对青少年能否科学正确地判断问题有其特殊的重要作用。新闻媒体等部门应该把社会效益放在第一位,负责任地为青少年提供全面科学的信息,在正确的原则指导下优化舆论环境,使社会主义的根本精神和基本原则在舆论的作用下得到广泛的宣传,成为人们特别是当代青少年的精神动力和判断事物的科学标准,同时使不符合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思想观念和理念模式以及腐朽的生活方式受到应有的抑制和分析批判,从而为优化青少年的消费环境创造条件。
2.整顿校园周边环境
学校周边环境是青少年学习、消费的社会小环境,高校应和有关部门一起对大学校园周边环境做必要清理和整顿,坚决取缔违法经营的录像厅、歌厅、网吧,同时要合理布局必要的商业网点和娱乐场所,减少青少年不良消费场所,严格依法管理。对于路边“游击”摊贩,无健康证、无卫生许可证的坚决予以取缔,真正使大学校园周边成为幽美的学习、生活校园环境的延伸。治理好学校校园周边环境,还需与当地省市政府联合起来,进行长效治理。学校作为为社会培养人才的基地,必须要体现育人功能,要体现高校特有的人文景观,要体现其科技、知识和文化含量,因此高校周边环境应该是健康安宁场所,一个没有马路市场、没有交通堵塞和交通事故隐患、没有治安乱点、没有环境脏乱的高校,才能让人切实感到这是一个人才培养的基地。在这种和谐、优美的环境中,青少年精神文化丰富,就可以减少不良消费的机会。
3.引导家庭发挥积极作用
成长在不同的家庭环境中的青少年在消费观上也会受到家长的影响,即家庭消费具有一定的遗传性,这是由于每一个家庭都属于某一民族文化、社会阶层或宗教信仰,并受一定经济条件、职业性质及教育程度的制约,由此形成家庭自身的消费特色、消费习惯和消费观念。而这些具有家庭特色的消费习惯和观念,会在日常消费行为中传给下一代。青少年们的消费行为不可避免地带有家庭消费特征的烙印。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孩子有着敏捷的悟性和极强的模仿力,父母行为的潜移默化对孩子的影响很大。因此,家长应端正自己的消费观念,给孩子一个良好的榜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