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网络成瘾的成因探析
摘要:文章针对当今小学生中普遍存在的“网瘾”问题的成因进行了分析,为我们在治疗“网瘾”,对学生进行有效管理方面提供了大量第一手资料。
关键词:小学生;“网瘾”; 成因探析
中图分类号:G62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2)01-0051-02
当代中小学生网络成瘾问题之所以成为社会性问题,除了网络自身的局限与中小学生成长的曲折外,中小学生成长发展的客观环境失衡,是很多中小学生陷入网络不能自拔的重要原因。日益激烈的社会竞争,让中小学生承受了过多的压力。当长辈的教诲与现实社会相冲突时,他们就会因为得不到成人社会的承认而转向自主性更强的网络世界。再加上现在的中小学生多为独生子女,不可避免地会面临人际交往方面的难题,现实社会中小人际关系的不理想会让他们很容易迷恋于“虚拟的生活”。可以说,我国中小学生网络成瘾现象的根本是现实生活矛盾的替代与折射。
造成中小学生网络成瘾的成因是多方面的,但就教育失误而言,就包括家庭、学校、社会等因素。
1.家庭教育方式的不当
据有关统计数据表明:家庭教育方式的不当是中小学生网络成瘾的重要原因之一。主要表现在:
1.1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是孩子做人的榜样,一些父母长期打牌赌博,使子女上网聊天或打游戏寻找刺激。
1.2 一些父母教育方式简单、粗暴,只关心子女学习成绩,对子女生活中的不良行为引导、教育较少,一旦知道子女上网等不良行为,又采用简单粗暴的打骂形式,造成子女逆反心理加重,变本加厉地上网。
1.3 还有一些父母感情不和或离异,无力也不愿过多关心和教育子女,使子女得不到关怀、理解、赏识,而导致上网。
1.4 有的父母对子女要求过高,在子女基础很差的情况下,盲目送入更高阶段学习,导致子女学习更加困难,为逃避现实而上网。
1.5 许多父母由于工作过于忙碌,对于子女关心过少,不知道子女内心世界的需要与情感,造成子女内心空虚、寂寞、无聊。
1.6 许多农村子女,由于父母双方外出打工,把子女教育交给年迈的爷爷、婆婆、外公、外婆,这种隔代教育使子女上网寻找亲情、友情甚至爱情。
同时调查也表明,兴趣爱好广泛、业余生活充实的孩子几乎没有迷恋网络的,人际关系好,在现实生活中善于表现自己并被重视的孩子,上网成瘾的也极少。
2.应试教育的消极影响
应试教育使本应是快乐有趣的求知过程,却变成了中小学生不堪回首的噩梦。在这种情况下,互联网的出现仿佛给中小学生沉闷的天地吹来了一缕“春风”,上网成了他们逃避现实、释放压力的最佳方式,中小学生如潮水般地涌向网吧也就不难理解了。表现在:
2.1 部分学校过分注重学生的学习成绩,无休止地上课、补课,作业太多,考试太难,缺少文体活动,使许多学生对学习失去了兴趣,这些学生一旦接触网络游戏和网络聊天,就非常容易上瘾,尤其在过关游戏中,每过一关都能体验到一种成就感。
2.2 学校教师教学任务繁重,又是大班制,老师没有太多的时间来详细了解每个学生的情况,更无法对学生的前期心理问题进行即时的心理辅导,在学生的心理问题严重后才辅导,常常事倍功半,没有起到预防的目的。
2.3 教师对学生上网成瘾了解后,又缺乏心理辅导知识和经验,显得很无奈,于是给予上网学生关心更少,使他们更加有被遗忘的感觉,上网越来越频繁,网瘾也越来越大。
2.4 学校应该引导中学生健康安全上网,对网络成瘾的学生教育“宜疏不宜堵”,不能全面否定上网或规定严禁上网。
2.5 有的教师对网络知之甚少,强行制止学生上网,更容易激起孩子的逆反心理。特别是个别教师对学习差和调皮的学生有偏见,助长这些孩子脱离正常的生活环境而沉溺于网络。
3.社会文化的消极影响
社会文化特别是网络文化的消极影响是中小学生网络成瘾的又一大原因。新华社题为《畸形网络产业 暴富一代人 害了一代人》的文章指出,近年来,我国以网吧和网络游戏为代表的“网络产业”规模及产值以几何级数增长,但同时缺乏保证行业社会责任的机制,导致衍生出了诸多社会难以承受的“副产品”:遍及全国成千上万的网瘾青少年和引诱青少年上瘾为目的的畸形网络产业。让无数的孩子染上了难以治愈的“网瘾”,而且在价值观和生活方式上直接、间接地危害了一代人。表现在:
3.1 大量低级的文化产品,严重毒害学生的思想,吸引中小学生上网。
3.2 网络语言盛行校园内外,青少年互相邀约上网聊天、打游戏成为一种时尚,带动更多的人上网。
3.3 学校周围到处都有网吧,不断诱惑学生上网,个别网吧老板甚至刻意吸引学生上网。
3.4 有的网吧无视有关部门规定,禁止未成年人上网的标致形同虚设,中小学生通宵上网现象也屡见不鲜。
4.中小学生价值观选择与发展的冲突
中小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还没完全形成,处在激烈的冲突与碰撞中。当代中小学生道德发展的社会背景特征是观念多元、利益多样、生活个性、结群多向。正是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网络在中小学生价值观、道德的选择与发展问题上作用越来越突出。网络的丰富性使得中小学生可以了解到各种价值体系,在迷茫与困惑中加以鉴别与选择。可以说,网络已成为一部分中小学生现实生活的替代,成为中小学生自我与外部世界的重要纽带。表现在:
4.1 中小学生处于生理和心理迅速成长的时期,思维容易出现片面性,认知能力有限,一旦上网,很容易难以自拔,形成“网瘾”。
4.2 中小学生对自我和社会评价理想化,普遍有一种英雄情结。“追星”、崇拜偶像便是这种心理的表现,虚拟的网络游戏能满足学生扮演英雄的心理。
4.3 中小学生缺乏学习动机,学习兴趣不大,学业不佳,意志又薄弱。
4.4 中小学生感觉自己非常寂寞,没有朋友交流,父母工作又很忙碌,心中苦闷无法排解而进入网吧。
网络成瘾和吸毒、赌博一样,是一种精神依赖病症,一旦陷入,很难自拔,只有及早现,及早引导,才能防患于未来。针对这些原因,要让中小学生真正从根源上戒除网瘾,不能仅仅进行教育和心理疏导,也不能完全依赖医疗机构的努力,更不能靠单纯治理网吧,必须通过全社会的综合治理,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上一篇:灰尘引发的电脑启动启黑屏故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