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我国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发展历程与研究现状
中图分类号:G812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13)01-000-02
摘 要 我国体育传统项目学校为我国的体育事业做出了突出的贡献,本文分析了关于其成功的发展历程和目前的研究现状,并就其发展给出了一些结论和建议。
关键词 体育传统项目学校 发展历程 研究现状
一、前言
根据国家体育总局、教育部2000年下发的《体育传统项目学校管理办法的通知》,体育传统项目学校是指:开展学生体育活动形成传统,并在一至两个体育运动项目技能上具有特色的中小学。是在开展课余体育训练活动中,体育项目形成传统,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运动技术水平相对较高,不断培养出体育后备人才的中小学。当时创建体育传统项目学校的目的在于提高学生课余体育训练水平,吸引更多的青少年学生参加体育活动,提高学生健康水平,并从中选拔优秀的体育后备人才。
二、我国传统体育项目学校发展进程
建国以来,在全国上下推行计划经济体制的大环境下,我国的体育体制实行的是典型的政府管理体制。因此,我国的体育竞技后备人才的培养也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由国家开办,而且由政府承担起全部义务。建国后,对外为了扩大国际影响,提升国际地位,使中国的竞技水平迅速提升,与体育强国抗衡:对内,为了全面改善人民的体质状况,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中央提出了“普及与提高相结合”的发展方针,把发展竞技体育作为跻身体育强国的第一要务。在这一背景下,如何筹建青少年业余体育训练机构已被上级部门提上了议事日程。
我国体育传统项目学校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当时重要集中在上海、北京、江苏、广东等地。这些地区的一些学校根据本校的办学特点和物质条件,以一到两个体育项目为重点训练项日,逐步形成传统,有计划、有目的地在课余时间组织系统的运动训练。
1978年当时的国家体委和教育部在体育传统项目学校的建设上采取的政策是“齐抓共管”。在当年的全国体工会上国家体委和教育部要求全国中小学“根据自己的特点,抓好重点项目,并使之形成本校传统特色”。同年,国家体委在烟台召开会议,提出“学校抓一、二个项目作为重点,逐步形成传统,并实行中小学对口挂钩,使学生能够连续多年地进行系统训练,这也是业余训练的一种重要形式,应大力提倡”。1979年5月,教育部、国家体委共同下发的《学校体育工作暂时规定》(试行草案)中,具体规定“在普及体育运动的基础上,学校建立以传统项目为主的运动队”。
1983年出台的《体育传统项目学校试行办法》由当时的国家体委、教育部正式颁布。有了这项条例作为依据,体育传统项目学校的队伍也随之在全国各地迅速发展壮大起来。当时,全国已有26000多所体育传统校,经常参加训练的学生运动员就达二百多万,为我国各级优秀运动队和体育院校储备和输送了大批竞技体育后备人才。但随着我国一些优势项目屡屡在国际重大比赛中的失利,广大学者和专家纷纷呼吁“后备力量严重匮乏”。体育项目传统学校作为我国竞技体育体制初级训练形式,受到国家体育总局、教育部的高度重视,专家学者们对此经过重新反思、总结和审视。通过深入调研发现,我国的体育传统校的发展过快、过猛,与我国当时的经济发展水平相矛盾,尤其是在其训练质量和管理体制等诸多方面都存在很多缺陷。基于此,当时的国家以为和教育部依据《体育传统项目学校评估办法》,对各省市的体育传统项日学校进行了实地的检查、全面的评估。最终,整顿、取消了一批不符合条件的体育传统项目学校。
随着我国199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正式公布实施,国家体委制定了《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和《奥运争光计划》。与此同时,国家体委强调:“要想普及、实施两个计划,最为基础的环节就在学校”。因此,在新的历史时期,我国的体育传统项目学校的发展也被赋予了新的涵义。即一方面要为我国竞技体育培养人才,另一方面义要为群众体育培养技术骨干。基于此,国家体育总局2000年7月又出台了新的体育传统学校管理办法和与之相配套的体育传统学校的评估指标,希望传统校在新世纪为我国体育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从2003年开始,经国家体育总局、教育部批准,出台了《国家级体育传统项目学校评定办法、标准及评分》。上级部门要求各地相关部门根据本办法和标准并结合实际,组织研制各个地区体育传统校的评分细则。国家体育总局、教育部每隔四年将对体育传统项目学校进行重新评选和命名,看起究竟是否符合“一次国家级体育传统项目学校”的标准,并依据实际情况给予相应的惩罚与奖励。
三、目前我国体育传统项目学校研究现状
体育传统项目学校是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主要输送渠道之一,同时也对本校的体育发展起着积极的主导作用,因此,自它创建以来一直受到各方面的关注和重视,国家体育行政和国家教育部门相继出台了很多政策条例促其发展。很多专家和学者也对体育传统项目学校这一领域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且指出体育传统校发展的非常好,但同时也存在很多不容忽视的问题。
笔者通过查阅1990年至2011年之间有关体育传统学校的研究, 发现有关研究主要集中在训练情况、管理体制、竞赛制度、后备人才、人才输送等方面。其中比较典型的研究有以下一些:
(一)运动队建设与训练情况
一所学校运动水平的高低是由其平时日常训练所决定的,因此如何提高平时训练的质量就显得尤为重要。而训练情况的好坏又受很多因素影响,这其中包括:训练场地、训练器材、训练导思想、训练大纲(计划)和训练人数,教练员和运动员等。方吉泉在“安徽省体育传统项目学校现状的调查与研究”中谈到传统校运动队组建数量较少,平均每校1.2支。学校运动队平均每周训练3次,14.2%的学校能坚持全年训练,由于传统项目学校竟赛机制不健全,比赛任务少,主管领导价值取向差异等多种主客观原因,85%的学校只有在比赛任务时进行阶段性的训练,0.8%的学校几乎不组织训练。
(二)场地设施情况
体育场地是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发展的基础,对于体育传统项目学校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更是培养竟技体育后备人才重要的物质基础。调查表明,我国体育场馆条件逐步得到改善,如很多学校都已具备塑胶田径场,室内篮球场馆等,但是同时也存在着城乡发展不平衡,体育场地被侵占等一系列问题。张国强在“山西省体育传统项目学校现状的调研”中得出:学校所拥有的体育场地、设施基本上能满足学校的教学、课外体育活动和训练的需求,且近几年发展势头良好,田径场、篮球场、足球场的拥有量较好。通过实地考察得知,高质量的训练房、风雨噪场太少,这些不利条件也将越来越制约体育传统项目学校的发展。
(三)人才输送情况
长期以来,各体育传统项目学校积极发挥资源优势,加强训练水平,优化学生综合素质,提高青少年运动技术水平,为国家培养输送了一大批优秀的体育后备人才。但是,目前传统项目学校人才输送这一工作还存在许多问题和困难,表现在:学校体育总体上比较薄弱,课外体育活动和课余训练的普及与提高都不够;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数量有萎缩的趋势,培养质量和文化素质需要进一步提高等等。侯令忠在“陕西省体育传统项目学校现状调查与初步研究”中指出,陕西省体育传统项目学校为陕西培养出不同层次的运动员,为体育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西安作为陕西省省会城市,输出体育人才最多,其他城市相对较少,输出人才大部分面向市级体校、体育院系,然而向省级以上高水平运动队输出数量较少。因此,培养体育后备人才的网络体系和体制机制需要理顺,教育、体育优质资源整合利用还有待完善。
(四)管理体制
体育管理体制是体育管理的机构设置、权限划分、运行机制等方面的体系和制度的总称,是实现体育总目标的组织保证。为了确保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健康有序的发展,国家、省市体育局出台了很多规章制度,这在很大程度上为其发展提供了法律保障,然而在实施过程中还存在着很多问题。
李金龙(2005)等在其《山西省体育传统项目学校现状与发展对策》的研究中指出:体委与教委的管理与配合严重失调,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对省级体育传统项目学校的检查通知体育局一家独办,以其它行政部门缺乏沟通;二是相关《管理办法》的落实缺乏权威机构的保障;三是教委制定的有关体育文件也缺乏与体育相关部门的支持。
李相如在其《中国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发展现状与管理机制研究》的研究中对中国体育传统项目学校的规模、分布、师资等方面和管理机制现状进行了调查研究,指出:项目类型不均衡,田径、足球、篮球等项目比重过高,而奥运会优势项目如体操、游泳、羽毛球、射击、举重等项目所占比重较小。整体看,我国体育传统校开展的运动项目的配置,自由发展成分较多,整体布局的要素较为单薄,缺乏创新性。
四、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我国体育传统项目学校自1983年创办至今,在管理、训练、提高、普及与培养与输送等方面都有了明显的改善和提高,为丰富我国青少年体育活动、培养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开展课余体育训练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对于传统校的研究以省市为范围,显现很强的地域由于各省市诸多因素的差异,很难以一概全,了解全国传统校的整体发展概况,而且绝大部分文献只把传统校的现状做出了描述性的研究。对传统校群体活动的开展,能否吸引大多数学生积极参与的研究较欠缺,过多注重了后备人才建设的问题。对传统校训练经费匮乏的问题,仍停留在两委拔款、学校重视加大投入的基础上,而如何根据各校项目特点实现自我造血的方面研究欠缺。对传统校各个项目如何指导系统训练,制定适合各项目年龄阶段的训练大纲的研究,改革适合各年龄阶段的竞赛项目、内容,适合新时期的竞赛方法的研究探讨不足。
(二)建议
运动竞赛具有运动训练和学校体育工作的重要导向作用。所以,构建我国体育传统校的运动竞赛体系,扩大校际和省级交流,为传统校多出人才、出高水平的人才是我国体育传统校发展的现实要求和重要措施。现实发展要求构建全国体育传统校运动会、省(自治区、直辖市)级传统校运动会、地市级传统校运动会、区域协作运动会和传统校运动会的整体竞赛体系。传统校运动会或赛事不应要求大而全,以多开展或举办专项体育赛事为主。健全体育传统校管理机制,充分发挥“体教结合”的优势,建立新型的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体系。
参考文献:
[1] 徐本力,等.对我国现行传统项目学校的训练体制现状的调查的研究[J].安徽体育科技.1990(1):1-20
[2] 方吉泉.我国体育传统项目学校近十五年的发展研究[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5.31(4):112-114.
[3] 许闽峰.我国体育传统项目学校的由来和发展[J].中国学校体育.1996(1):61-63.
[4] 李金龙,等.山西省体育传统项目学校现状与发展对策研究[J].中国体育科技.2005(1):135-137.
上一篇:论高校转型期的价值取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