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学校自主管理 促进师生幸福成长
杨玉良:中学高级教师,曾在兰州三中、兰州五十一中任教,现任兰州五十一中副校长。曾获兰州市青年教学能手称号,全省数学新课程探究示范课竞赛一等奖、兰州市第八届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课例比赛一等奖;在《甘肃教育》《教育革新》《兰州教育》等期刊发表多篇论文,主持、参与多项市级重点课题研究,并获鉴定通过;2009年7月被聘为甘肃省数学教学研究会第六届理事会理事,2010年11月被聘为甘肃省初中数学课堂竞赛活动评委等。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对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出了明确要求,先后出台了一系列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和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政策文件,尤其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更是我们做好学校师生德育工作的思想武器和行动指南。育人为本,德育为先,聚焦立德树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改革创新,不断提高工作水平,是新时代新思想引领下开创新局面新征程的重要任务。作为学校德育工作的主管领导,首先要想清楚“干什么”和“怎么干”的问题。
一、促进师生幸福成长:学校工作的新要求
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聚焦教师队伍建设重点热点难点问题,突出师德师风建设。之前教育部研究制定的《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明确了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细化了学校德育工作的实施途径和要求,明确要求高中学段“增强公民意识、社会责任感和民主法治观念”,培养学生具备自主、自立、自强的态度和能力。如何将教师师德师风建设与学生道德教育统筹兼顾,笔者所在学校以深化自主管理为抓手,结合学校实际构建学校师生品德教育管理工作格局,旨在促进全体师生幸福成长。
二、选择学校自主管理:学校育人工作的新途径
“制度与道德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每一种制度都有一种道德价值观在起作用,每一种制度都有自己的德行。”制度的背后是价值观,要培养有道德的人,学校制定运行的管理制度首先要以人为本,体现教育性和引导性。在学校的学习生活中,师生时刻处在制度与管理中,管理制度教育性的发挥取决于学校管理者是否积极推进制度创新,治理创新。
1. 政策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二十八条从九个方面赋予了学校按照章程自主管理等九项权利,表明了学校自主权利得到重视与认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提出:“适应中国国情和时代要求,建立依法办学、自主管理、民主监督、社会参与的现代学校制度,构建政府、学校、社会之间新型关系。适应国家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要求,明确政府管理权限和职责,明确各级各类学校办学权利和责任。”为推进学校自主管理、建立现代学校制度提供了政策保障和实施依据。
2. 理论依据。马克思主义哲学对教育研究与工作开展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根据马克思主义辩证法原理,在事物的运动发展中,内因起主导作用。这种主体能动性决定了在学校发展和学生成长中,师生作为独立的主体,具有主观能动性,而非传统教育和管理中的受动与压制。教师专业发展和学生德育与成长的根本落脚点在于学校内部实行自主管理,只有实现自主管理,才能激发学生由内而外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成长的活力。因此,从长远发展的角度思考,学生成人教育的根本出路在于深化学校内部自主管理机制的建设,尤其是学生自主管理自主提升的愿景,只有调动全校师生积极参与,构建现代治理體系,才能促进师生工作幸福、学习快乐。
三、深化自主管理模式:学校管理工作的新征程
学校成员自主意识与能力的提升,与学校内部的管理体制、民主建设息息相关。只有在人人参与管理的自由、民主的管理体制与氛围中,才能充分激发学校成员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培养他们自主管理的意识与能力。杜威认为:“不亲自参与就会使那些被排除在外的人员缺乏兴趣和关心,结果是相应地使人缺乏实际的责任心。”
现代管理向人性回归,强调人本管理。而人本管理是以个人自主管理为基础的,强调人有自我发展和自我实现的意识与能力,且能在自我发展和自我实现中获得满足,也获得稳定。学校管理的最高目标就是关注学校每位师生自我发展的内在动机,实现自我管理。
1. 学生自主管理助力生命成长。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只有能激发学生去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提高学生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能力是践行创新教育的重要渠道,是通达育人无痕境界的重要途径。兰州市第五十一中学以“自主管理”为依托,通过“自我管理,自主学习,自我成长”的三自体系,为学生搭建了张扬个性、施展才华、全面发展的广阔成长舞台。
一是构建“自主管理”网格体系。学校自主管理由小组到班级到年级到学校,构建了多层次、多角度的学生自主管理体系和评价体系,通过“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历练,提高学生的关键能力和整体素质。让每个学生在自己的班级里都担任一定的职务,通过赋予学生一定的权利,来增加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和责任意识。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组织、管理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得到了锻炼,提高了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增加了他们的学习动力,促进其学业水平的提升。在政教处和团委的指导下,由学生自主管理委员会、学生社团管理委员会、青年团员志愿者协会、T-Young新媒体工作中心四个机构相互协调,共同执行,网络化的格局实现了学校学生工作的全面自主管理。
二是学生组织和落实校园活动,引领学生树立四种意识。引导学生自我组织、开展校园文化、科技活动,在课堂学习之外,丰富学生的校园生活。2018年9月,学校第五十四届运动会完全由学生策划、筹办、组织、实施,检录、裁判、计时、登录成绩、颁奖,完全由学生担任,整个赛事安排周密,顺利圆满地完成了任务。成年人往往从自身的角度考量学生的能力,从而阻碍了学生的主动性,但是学生的潜能却是无穷的,每棵幼苗只要有适合生长的环境,加以适当的指引,就会发芽、开花,结出累累硕果。因此,教师还要使学生逐步树立主人意识、民主意识、责任意识、荣誉意识,即引导学生明白自己是学习的主人、成长的主人、班级的主人、学校的主人;引导学生明白自己在班级建设和学校发展工作中享有话语权、监督权、决策权、执行权;引导学生懂得为自己的言行负责,对小组、班级、学校、社会负责;引导学生努力为小组争荣誉,为班级争光彩,为学校树形象。
三是学生的自我评价和自我成长,培养学生形成五种能力。学校和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的人生规划,突出发展性评价的作用,设人生规划课,开展体验式团体辅导,让学生明确今后学习和生活的方向、奋斗的目标,并逐渐培养学生自我管理能力、人际交往能力、高效学习能力、组织执行能力、质疑创新能力,即通过变他控为自控,变他律为我自律,从而提高自我控制和自我管理的能力;通过管理过程的磨练,提高交往能力、沟通能力、协调能力、合作能力;通过自主、合作、探究和互相帮助,提高学习能力;通过对管理的思考、策划、协调、实施,提高组织能力和执行能力;引导学生用新思路、新方法去解决在管理过程中不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和创新能力。
2. 领导干部包年级组融合管理激发生命活力。常规管理是学校一切工作的基石,直接关系到师生在校园的生活状况,提高常规管理水平是提高学校教育质量的关键措施之一。学校坚持以人为本,注重服务管理的科学性和有效性,注重整体统筹管理与具体管理相结合,下移学校服务管理部门重心,推行领导干部包年级组融合管理机制,学校领导干部融入年级组,组建年级组领导小组。一是在服务管理实践中及时发现和解决存在的突出问题,提高学校中心工作各项措施落实的执行力,从而有力促进学校创新教育事业顺利推进、蓬勃发展。二是把学校总体工作分解成以年级组工作为核心多层次开展,充分发挥处室服务管理功能和年级组协调管理功能,使学校纵向管理更为顺畅,横向管理任务更为具体明确。三是打通学校管理层与师生交流渠道,利于深入师生调查研判、收集信息,促进学校决策出台和变动的及时性、科学性、针对性。
3. 青年教师工作坊助推团队建设。教师职业道德高尚、理论知识水平高,教学理念先进,教学方法灵活,能更好地满足学生多元化的学习要求。学校整合名校长、名师、名班主任等资源,组建导师团队,建立集学、研、训、教于一体的跨学科专业活动组织“青年教师工作坊”,通过邀请校外专家学者、各学科名师作师德宣讲和讲座,在教师之间形成良好的交流互动机制,吸收、借鉴专家名师的自我管理成长经验,改进自我教学和管理,促进青年教师综合素养提升和师德师风建设。让全体教师积极主动参与学校管理,尤其是学校课程管理工作,结合自身的学科背景和优势特长,配合其他教师共同参与到研發校本课程教材、设计校本课程教学的过程中,推动学校创新型发展。
4. 家长参与拓展学校管理资源。学校在创新教育的理念下实施课程改革与管理,开设创新课程,鼓励学生进行创新活动,必须要紧密联系家长,及时传达学校的办学理念和以学生发展为本的价值追求,只有这样,才能得到家长的理解和支持,学校在创新教育理念下推进课程改革才能更好地开展,不然可能遭到家长的质疑和反对。有效地促进家长的支持,可以通过建立家长委员会来实现,家长委员会的委员在家长自荐的基础上,由学生、教师、校长共同选举,委员会要定期观摩课堂教学,为教师课堂教学提供建议,监督学校的日常管理工作,包括卫生、饮食、医护、环境建设等各方面,要参与学校中高层管理会议,并进言献策,推动学校的民主管理,还可以开发家长在课程建设方面的资源,扩展学生的综合实践课程,比如家长参与高二年级研学旅行方案的制定。
师生参与、家校联合和自主性管理不仅是一种理念,更是制度的创造和选择。实践证明,深化自主管理机制,师生参与面广,参与热情高,成效也显而易见。学生并没有因为参与管理而耽误学习,反而在参与管理的过程中提高了个人能力,增强了自信,完成了真正意义上的成长;教师在学校管理的参与中更能理解上级部署,更好地贯彻落实学校决策,齐心协力,同心共进,同时也利于干部的梯队培养。
编辑:郭裕嘉
上一篇:浅谈高校两级财务管理中的预算管理
下一篇:高校管理干部教育培训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