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学校教育、科研、生产相结合办学模式的理论与实践
[摘要]高等学校教育、科研、生产相结合办学模式,是高等学校在“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方针指引下,利用和整合教育、科研、生产、实践等办学资源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发展科学技术、服务社会的方式和手段。开展高等学校教育、科研、生产相结合办学模式研究,有助于丰富高等教育科学体系;积极推行这一办学模式,有利于高等学校提高办学质量和效益。
[关键词]高等学校教育、科研、生产相结合 办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43(2007)03—0082—05
[作者简介]刘黎莉,吉林省教育科学院副院长、编审;袁海军。吉林省教育科学院高教所所长、研究员(吉林长春 130022)
高等学校教育、科研、生产相结合是一种有效的办学模式。自2002年以来,吉林省教育科学院联合了省内13所高校,组成课题组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理论研究和广泛的实践探索。课题组着重探讨了当前高等学校推行教育、科研、生产相结合办学模式的时代背景、具体内涵、本质特征和一般模式等理论问题,并以各实验高校的办学传统和特点为基础,以各高校的总体发展目标为核心,积极推动高等教育与科研、生产相结合,取得了丰富的研究成果。不仅深化了高等教育科学的理论研究,也取得了良好的科研效益,形成了实验高校各具特色的办学模式。
一、对高等学校教育、科研、生产相结合办学模式的理论探讨
(一)关于推行高等学校教育、科研、生产相结合办学模式的历史背景
1、它是知识经济前景下历史发展的必然要求。进入21世纪之后,知识经济的前景变得越来越清晰可见。在知识经济社会,高校是知识生产和传播的主体。知识生产、分配、使用过程的不断缩短乃至一体化进程,为高等学校推行教育、科研、生产相结合办学模式提供了技术基础。实质上,在知识经济条件下,教育、科研、生产相结合,就是高等学校以知识为纽带,合理配置教育、科研、生产等各领域的资源,统一知识的生产、传播和应用,促进经济建设、科学技术及高等教育协调发展的过程。这一办学模式无论是从逻辑上还是从实践上看,都与知识经济社会生产方式的要求相一致。
2、它是科教兴国战略中必然的制度安排。在科教兴国战略体系中,教育、科研、生产相结合是一项重要的战略措施,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法规支持高等学校推行教育、科研、生产相结合。一方面,政府通过制定法律法规,把教育、科研、生产主体的权利、责任、义务明确了下来,从而减少了主体互动间的不确定、不稳定因素,降低了推行这种办学模式的成本;另一方面,它通过政策和法律统一了社会目标和教育、科研、生产等结合主体的具体目标,规定了结合主体的权利义务关系,抑制和消除了他们之间的不合作因素,实现了竞争所不能实现的合作效益;再一方面,这一制度对于相关行为主体具有强制和规范作用,特别是对于高等学校来说,它作为科教兴国战略体系中的一支生力军,推行教育、科研、生产相结合,不仅是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一种社会责任和应尽义务。
3、它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高校自身发展的必然选择。高等学校作为高级劳动力和科学技术知识的生产者,价值规律在某些方面也支配着高等学校与社会市场之间的关系。工商企业界要更多地在大学里兴办企业和公司,公司集团也要将自己的意愿渗透到大学的课堂,影响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甚至在一些方面对高校的办学决策产生决定性的影响。高等学校要积极参与企业的生产过程,特别是要从事科学技术的应用与开发研究,广泛开展联合科研、技术转让、知识咨询服务。同时,高等学校还要建立诸如董事会、产学合作委员会之类的协作组织,吸收社会各利益集团参加高校内部的决策过程和管理活动,开展校外的高等教育办学质量和效益的评估活动,等等。这些都为高等学校推行教育、科研、生产相结合办学模式奠定了社会基础。
(二)关于高等教育与科研、生产相结合的基本观点
课题组在研究中提出了一系列有建树的观点,这些观点经过反复论证,已经成为开展这项课题研究的基本理论支柱。包括:
1、高等教育与科研、生产相结合是高等学校贯彻“教育与生产和实践相结合”方针的具体途径,这是由现代高等教育“培养人才、发展科学技术和为社会经济发展服务”三项基本功能所决定的。
2、高等教育与科研、生产相结合是现代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历史表明,高等学校从单一的教学,发展到教学科研相结合,再到教学、科研、生产、实践相结合,功能不断扩大,地位不断提升,这与生产力发展的水平是相适应的。
3、高等教育与科研、生产相结合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系统。根据不同的目标和任务,分别在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面,形成了以“事业适应型”、“办学合作型”和“过程结合型”三种模式。
4、在21世纪,高等教育与科研、生产相结合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传统的“产学合作”模式、“校办产业”模式、“产学研联合开发工程”模式、“大学科技园”模式以及“三明治”式、“分段式”等模式获得了新的内涵,而且还产生了一些值得关注的新模式。
5、体制、机制性障碍是制约高等教育与科研、生产相结合的主要因素,而加强体制、机制创新是建设创新型国家形势下高等教育与科研、生产相结合取得突破性进展的关键。
(三)关于高等学校教育、科研、生产相结合办学模式的内涵
高等学校教育、科研、生产相结合办学模式,是高等学校在党和国家“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方针指引下,围绕高校人才培养目标,利用和整合教育、科研、生产、实践等办学资源,提高办学质量和效益的方式和手段。
1、它是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教育方针在高校办学活动中的具体体现。具体说,在微观层面上,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目标,要加强教学与科学研究、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相结合;在宏观层面上,就是以提高办学效益为目标,以推动高等学校办学体制改革和高校科技成果商品化、产业化为重点,加强高等学校与科研院所、企事业单位的联系与合作·把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与办学体制改革结合起来。
2、它是实现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基本途径。具体说,通过这一途径可以达到下述三个目标:一是提高教育质量。高等学校充分利用科研、生产、实践等教学资源,更新教育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加强实践教育,提高了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和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增强了学生的就业和创业能力。二是促进学科建设。高等学校的科研领域主要集中在基础科学和部分应用科学方面,并围绕学科建设开展科研工作,因而充分利用教学、科研、生产、实践资源,有利于提高教师队伍建设水平,提升学科专业的层次和实力。三是提高办学效益。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高等学校加快科研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
转化,加速科研成果的商品化、产业化水平,有利于增强学校的办学实力。
3、它是优化配置高等学校办学资源的重要方式。高等学校实行教育、科研、生产相结合办学模式,可发挥教育资源、科研资源和生产资源及其相关设施、条件、环境的整合效益和系统价值。因此,推行这一办学模式既要瞄准经济效益,通过人才培养、科技成果转化、服务社会获取办学资源;又要充分利用各种无形资源,利用各种政策环境、经济环境和人文环境,争取政府、企业的支持和社会各界的关注与理解。
4、它是以提高办学质量和效益为根本出发点的。通过加强教育与科研、生产的密切结合,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科研效益,是提高高等学校办学效益的主要方面。除此以外,我国高等学校从兴办高新技术企业中也扩大了办学经费筹集渠道,提高了高等学校的办学效益。
(四)关于高等学校教育、科研、生产相结合办学模式的特点
与以往任何办学模式相比,高等学校教育、科研、生产相结合办学模式具有四大特征:
1、从结构上看,它具有整体性。一方面,教育、科研、生产三种要素具有不同的运行规律、利益追求和价值标准,但另一方面,它们之间具有鲜明的互容性、互补性、互动性,三者的互相结合,产生了一种新的集合体,使得不论是高等教育还是科学研究、生产劳动,都成了这一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互相配合、互相依赖、互相衔接、互相补充,形成整体优势而相得益彰,获得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结合效益。
2、从形式看,它具有多样性。既有高等教育与经济建设、科学技术的宏观层面的结合,也有高等学校、科研院所、企业事业组织的中观层面的结合,更多的是教学、科研、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在教学过程中的结合,形成了许多不同形式的办学模式。
3、从发展看,它具有时代性。高等学校推行教育、科研、生产相结合办学模式,要受到自身发展状况与社会环境的强烈制约。当前,人类正在进入知识经济社会,我国正在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经确立,全国人民正在聚精会神地建设小康社会,这些都是当代社会的基本特征。高等学校探索和推行教育、科研、生产相结合办学模式,必须把握这一时代脉络,才能变被动为主动。
4、从范畴看,它具有教育性。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高等学校坚持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科学研究、科技开发和推广工作,都要为学校的人才培养工作服务,为提高学校的办学质量和效益服务。二是高等学校的教学工作要与科研、生产相结合,把科研、生产作为重要的教育要素整合到教育教学过程中去。具体说,就是要提倡推行研究性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尽早介入科研工作,特别是研究生教育要与科研工作密切结合起来,让学生介入导师的课题研究工作中,承担部分科研任务,锻炼他们的科研能力和创新、求实、钻研、合作精神;要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以提高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努力培养学生熟练的职业技能和综合职业能力,实现理论与实际、教学与生产的有机结合。
(五)关于高等学校教育、科研、生产相结合的办学模式
总结国内外高等学校教育、科研、生产相结合办学模式的发展状况,根据结合主体的不同,可以将这些办学模式概括为教育主导型、科研主导型、生产主导型和综合型等4种模式。
1、教育主导型,以各国开展的“产学合作教育”为代表。包括:(1)美国实行的以学校为主体、企业积极参与的“产学合作”模式;(2)日本实行的“官产学合作”模式,政府直接参与并大力倡导产学结合,并给学校或企业提供便利条件和必要约束;(3)在英国,广泛实行半日学习、研究,半日生产实践,“三明治”式或“1+3+1”产学交替等模式。通过产学各方的合作,共同努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2、科研主导型,以各国建立的“校企合作研究中心”为典型。如:(1)美国建立的合作研究中心、工程研究中心(ERC),在这些“中心”里,产、学、官各尽所能、各取所需,研究经费主要来自于政府和企业;(2)英国建立的科学与企业中心、沃尔夫森基金,主要面向小企业开展研究开发;(3)日本实行的共同研究、委托研究计划,其特点为官、学、产结合,政府给予必要资助,企业提供科研经费。这一模式不同于洪堡时期的教学与科研相结合模式,而是集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开发研究于一体,以科研带动教育与生产活动,其中科研是纽带和核心。
3、生产主导型,以各国高校建立的“孵化器”为典型。包括:(1)美国建立的高新技术企业孕育中心(OTL),它们实行企业化运作,政府给予政策支持、财政补贴;(2)英国建立的科学和技术挑战中心(CTI),经费由政府资助、私人赞助,政府、高校和企业密切合作,鼓励创业;(3)日本建立的共同研究中心(TLC,OTL),政府提供资助,学校鼓励师生自主创业。“孵化器”以高校为依托、以创新技术能力为支撑,通过高校科技成果转让和“孵化器”培育,建立起独立的高新技术企业。
4、综合型,以各国建立的高新技术开发区为代表。如:(1)美国以硅谷为典型的工业科技园。它是按照市场规律和高教发展的要求自然形成的;(2)英国的剑桥科学园,在政府的强力推动下,这里孕育了一大批技术能力强、产品有市场的小型高新技术企业;(3)日本的筑波科学城,它是按照政府的规划建设而成的。这些以高校为核心的高新技术开发区在最近几十年里已经成为各国最具活力的经济区。
二、高等学校教育、科研、生产相结合办学模式的实践探索
课题组以高校为基础设立了13个子课题组,他们以各自高校的传统和特点为基础,以学校的总体发展目标为核心,积极推行高等教育与科研、生产相结合,不仅取得了良好的办学效益,也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办学模式。包括:
——长春理工大学推行的“产、学、研结合办学模式”。这所学校从1993年起开始进行了产、学、研结合办学模式的探讨与实践,主要措施有:(1)积极承担国防科研项目,为国防建设服务;与当地企业开展技术合作,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2)兴办科技产业,建设校内产、学、研结合基地。(3)以教学为核心,培养高素质研究型人才。措施有:以导师制形式,组织学生参加科研实践;成立科技兴趣小组,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组织学生到校办产业实习,培养学生工作实践能力;学生协助实验室管理工作,增强学生的实践与管理能力。(4)组建产、学、研产业公司。
——长春工业大学推行的“教育、科研、生产相结合办学模式”。主要体现为“三个特色”:(1)在服务吉林工业建设中突出“三实”,即人才培养面向实际、科研工作讲求实用、社会服务注重实效。(2)在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过程中坚持“三结合”。即: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坚持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
社会需求相结合;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为重点,坚持一、二、三课堂相结合;以德育为首,注重实践教育,坚持德与才相结合。
——长春汽车工业高等专科学校推行的“产、学、研、培一体化办学模式”。从2000年起,原一汽职工大学、长春汽车工业高等专科学校、一汽党校等有关教育机构合并组建了中国一汽教育培训中心,实行产、学、研、培一体化办学模式,并进行了两个方面的改革:(1)在体制上,进行了以教育产业化为主要特征的公司化体制改革;(2)在高等职业教育上,以培养生产、管理、服务第一线高素质实用型人才为宗旨,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保障学校生存发展为目标,进行了教育教学改革。通过改革,办学特色逐步显现,产、学、研、培二体化办学模式初步形成。
——吉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推行的“高等职业教育、科研、生产相结合办学模式”。具体包括四种亚模式:(1)教学——生产模式;(2)科研——生产模式;(3)教学——科研模式;(4)其他模式,包括“2+1”预分配——联合培养模式,教学、科研、生产合作教育模式,专业渗透型模式,校企合作模式等。为推进教育、科研、生产相结合,该校主要做了四项工作:一是明确为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全方位服务的方向,二是建立有高等职业教育特点的教学体系,三是加大学校科研工作力度,四是建设一支“双师型”教师队伍。
——吉林农业大学进行的“实行董事会办学体制、开创产学合作教育模式”探索。从1997年开始,该校相继在食品工程学院、动物科技学院实行了董事会办学体制,积极推行产学合作教育办学模式,并利用董事单位加强多元化、多功能产学研基地建设和合作教育平台建设。包括:(1)校内专用型实践教学基地;(2)科教型产学研基地;(3)教科产型产学研基地;(4)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型产学研基地;(5)校企联合型产学研基地;(6)科教服务型产学研基地。依托多元化实践教学基地。学校构建了“全程实践教学自主设计管理式”、“多形式参与式”、“综合组装式”等多种教学模式,为提高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能力提供了基础。
——长春中医药大学推行的“教育、科研、生产相结合办学模式”。该校加强了基础理论教学与医疗单位、制药企业的联合,将产学研结合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做了如下工作:(1)动态调整优化了人才培养方案;(2)实行专兼职教师相结合的教学模式;(3)与产学合作单位一同加强学生综合能力培养;(4)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5)促进校外实习基地建设;(6)加强了具有产学研合作教育特征的教材建设。
——吉林体育学院推行的“竞技、教育、科研、产业四位一体办学和人才培养模式”。该校从1997年开始,提出了“建设具有吉林特色的集竞技、教育、科研、产业四位一体基地”的发展目标,并采取了如下措施:(1)构建竞技教育与人才培养相结合模式;(2)与长春北亚拳击俱乐部联合办队;(3)建设培养复合型人才的课程体系,推进教学方法改革;(4)面向大众进行社会实践,推动《全民健身纲要》的落实。通过推行竞技、教育、科研、产业四位一体办学模式,在大型体育比赛、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等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
——吉林师范大学推行的“教育、科研、实践相结合教师教育办学模式”。对此,该校进行了如下探索:(1)解放思想,树立新的人才质量观;(2)优化师资队伍建设;(3)优化课程设置;(4)深化教学改革。包括:一是构建科学规范的教学管理体系,二是抓好师资、专业、课程、学风和教学设施五大建设,三是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四是实施“教育见习——校内模拟实习——教育实习——总结提高”的教育实习模式;五是加强了职业技能培训;六是鼓励学生参与科研课题研究。通过改革,取得了显著的教学、科研和师资队伍建设成效。
——吉林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实行的“教育与科研、生产相结合办学模式”。对此,该校做了五项工作:(1)构建了专业模拟教育模式;(2)构建了“两线贯穿、分段式教科产合作”模式;(3)建立校内实习基地,搞好校内实习实践活动;(4)校企合作,做好学生的顶岗实训工作;(5)进行职业资格培训,实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通过实行教育与科研、生产相结合办学模式,提高了教学质量和水平,加强了教学基地建设,增强了师资队伍素质,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
——长春金融高等专科学校推行的“校银结合办学模式”。主要措施有:(1)将“校银结合”贯穿学校教学全过程;(2)学校、银行共建校外实践教学基地;(3)开展模拟仿真教学;(4)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交替进行;(5)开展再教育的培训工作。这一模式有三个特点:一是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机结合;二是既培养学生深厚的基础专业知识,又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三是人才培养过程在学校和银行两种环境下协调进行。
——吉林化工学院推行的“产学研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他们主要做了两项工作:(1)增设数学建模与实验系列课程。(2)加强了校内实习基地建设。
——北华大学旅游管理专业实行的“多维实践教学模式”。该模式包括两类四种亚模式:(1)短期实践教学模式(1—2周),其中包括短期参观理论验证式实践教学模式、短期岗位技能培训式实践教学模式;(2)长期实践教学模式(半年),其中包括长期单个岗位综合式实践教学模式、长期多个岗位综合式实践教育模式。
上述办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扩大了课题研究的效益和影响。
三、对今后推行高等学校教育、科研、生产相结合办学模式的建议
课题组在研究过程中深切感受到,推进高等教育与科研、生产相结合,是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振兴吉林老工业基地条件下,吉林省高等学校提高办学效益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根本出路和重要途径。针对当前存在的问题,必须加强以下工作:
首先,切实落实党和国家关于教育必须与生产劳动和实践相结合的方针,努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工科和农科的大部分专业,应结合教学改革,通过同校外工矿企业、农场、农村组成“教学、科研、生产”联合体,逐步建立固定的社会实践和生产基地,组织学生参加和所学专业对口的生产劳动。文科专业,应加强同企业、机关、事业单位的联系,把教学、科研与社会应用结合起来,结合社会实践参加生产劳动。所有高等学校都应组织学生参加以市政建设、校园建设、植树造林为主要内容的公益劳动,并通过“学史建碑”等活动,把参加劳动和革命传统教育结合起来。
第二,充分发挥政府职能,大力推进“产学研”结合。支持高等学校和产业界以及科研院所之问的合作,鼓励有条件的高等学校建立科技企业,企业在高等学校建立研究机构,高等学校在企业建立
实习基地。采用多种形式,使高等学校科研机构进入企业,提高高等学校科技成果的转化率,加快实用科技成果向企业的转移,增强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第三,大力支持大学科技园建设,使其成为高等学校科技成果转化的基地、高技术产业的孵化器和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充分合理应用和依托高校的各种资源,将大学科技园建设列人学校的重要议事日程;大学科技园建设不能搞封闭系统,要充分利用和整合现有资源,可以尝试通过土地置换方式,将大学科技园划入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范畴,以享受给予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优惠政策,促进大学科技园的健康发展。
第四,大力推动校办产业的企业化改制工作。一是通过明晰校办企业产权关系,理顺校办企业管理体制,完善校办企业各项管理制度,建立以资本为纽带,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校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二是逐步建立和完善学校在创办高科技企业中的投入和撤出机制,进一步扩大和完善科技成果产业化渠道,使学校正常的教学、科研和校办企业经营走上良性循环的道路。
第五,推动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中介机构的发展,加强高校科技产业化服务体系建设。一是建立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的信息服务体系,经常性地收集、加工和发布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信息;二是建立风险投资的支撑体系,包括向高校提供技术鉴定、技术评估、无形资产评估、风险评估和管理以及法律、财务咨询等服务;三是建立金融服务体系,帮助高校解决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过程中普遍存在的创业资金不足的问题;四是建立高校技术产权交易体系,为高校技术产权和企业产权交易提供服务,探索高校资产从科技产业撤出的机制;五是建立高校科技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的教育培训、交流服务体系,并为高校科技企业引入职业经理人提供服务。
第六,鼓励高校科研机构和人员积极进入生产领域,发展高新技术产业。高等学校的专业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创办高新技术企业,可以由单位组织,也可以由个人在职或离职创办,高等学校应当给予积极的支持。鼓励高等学校的专业技术人员在完成本职工作,不侵犯国家和单位的经济技术权益的前提下,兼职从事高新技术成果转化工作。
第七,政府及其教育主管部门要进一步转变职能,扩大高等学校的办学自主权。要进一步简政放权,促进高校面向社会自主办学,尽快形成自我发展、自我约束、自我规范、自我管理的办学机制。高等学校推行教育、科研、生产相结合办学模式,应当是高等学校的自主行为,要以学校自身发展的需要为根据,灵活、积极、稳妥地推行教育、科研、生产相结合。政府要加强宏观调控工作,通过规划、政策、法规,乃至信息服务、调查研究、监督评估等手段,以及必要的经济手段和行政措施,引导高等学校推行教育、科研、生产相结合办学模式。
责任编辑 王庆玲
上一篇:高职院校院系二级科研管理机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