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科研管理工作的几点思考
【摘 要】文章通过分析高职院校科研管理在管理理念、科研实力、管理机制、信息化模式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提高高职院校科研管理工作水平的对策,以期促进高职院校科研管理工作质量的提升。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科研管理工作;对策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688(2016)12-0117-03
我国的高职教育发展迅速,从学校规模、技术和经费投入、实训基地建设到人才培养方面正在经历跨越式的发展,高职作为高等教育的一种特色类型,同样具备教学、科研、服务社会的三大基本功能。目前,高职与本科高校同样进入高等教育改革的深水区,科研作为高职院校内涵式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科研管理工作,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和加强其社会服务能力是高等职业院校亟需思索和解决的问题。高职院校的科研及科研管理水平由于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还相对滞后,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高职教育的快速发展,因此促进高职科研工作健康发展势在必行。
1 高职科研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1.1 管理理念和意识滞后
我国的大部分高职院校是从中专升格或合并而来,而且发展历史不长,其科研基础差、科研能力较弱,普遍缺乏高等教育管理的基本理论与实践,科研意识淡薄,意识不到科研对学校发展的重要性,只重视教学而忽视科研,认为高职院校是为生产一线培养高技能人才的地方,教师只要具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和扎实的专业技能就行了,没必要搞科研。学校中的一些教师也认为高职院校层次较低,科研高不可攀,从而忽视和淡化科学研究。科研管理人员的思维也没能跟上时代的步伐,频于应对红头文件的处理,没能从根本上去引导和鼓励有科研潜质的教师参与到科研队伍中来。此外,高职院校教师的教学任务重,因此他们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投入科研。一些高职学校缺失科研管理制度与科研激励机制的建设,其科研管理职能缺位。
1.2 科研力量薄弱,队伍整体素质不强
高职院校教师科研能力、水平和层次不高,科研队伍偏弱,教师们对科研的积极性与参与度不高,很多高职教师没有受过科研训练,相当一部分老师不懂科研的基本方法,对科研项目的选题、项目申报书、结题报告所知甚少,部分论文学术含量和水平较低,创新意识差。很多教师把科研工作看做是完成绩效、评定职称和提升职务需要完成的任务,导致科研气氛不浓、成果不足。教师缺乏科研沟通,缺乏团队意识,缺乏跨专业、跨院系、跨系统的领军人物,以致在争取标志性项目和重大科研项目的竞争能力方面显得非常单薄[1]。这些问题严重制约了科研团队整体素质的提高,也制约了学校的发展。
1.3 管理机制不够健全
科研管理机制在高职院校科研管理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高职院校科研管理机制不够完善,缺乏系统的规划,少数高职院校没有完整的科研管理制度,而且激励机制、约束机制和评价机制三大机制不够健全,缺乏有效的科研激励和约束机制[2],教师在物质和精神上都得不到支持和鼓励,因此逐步对科学研究失去了应有的热情,这是制约高职院校科研工作顺利开展的重要原因。而且,大多数高职院校没有建立教学管理与科研管理协调一致的管理体系,教学管理和科研管理分开进行,造成了科研与教学的分立和管理的脱节,使教学成果和科研成果没能等效评价,没有能整合教学和科研力量,达到以研促教、教研相长的目的。
科研管理水平不高,没能从根本上对科研管理体制进行改革和创新,一些高职院校科研管理机制只是执行上传下达的行政事物,其工作重点集中在科研项目的申报、立项、实施、结项、经费使用的管理、成果登记、报奖等程序性的工作上,缺乏对课题方向的具体调研,也缺乏项目申报的引导和对课题的审查和论证环节,也没有对科研成果的推广和转化建立具体的制度规范。高职院校科研管理部门的管理人员水平参差不齐,没能真正挖掘高素质科研人才发展到科研管理队伍中来。此外,高职院校投入的科研经费不足,很难申请到科研经费,而学校自筹经费有限,限制了科研工作者的积极性。
1.4 科研管理信息化程度不高
高校科研管理要用到现代化的信息技术,包括计算机、网络和数据库等技术手段,对科研进行信息化管理,跟踪科研活动的整个过程,为科研人员和科研管理人员服务,从而高效地管理科研信息,对科研活动进行宏观管理与决策。目前,信息技术在高职院校的科研管理工作中还没能真正运用,很多高职院校的科研管理应用软件和数据库建设不足,由于高职院校的科研项目和成果数量不多,对科研管理信息化没有迫切需求,利用Excel进行登记和查询便能满足日常的管理需要,大部分高职院校没有自己的科研管理软件。此外,大部分教师普遍认为科研管理系统利用率不高,還要费时费力地输入各类信息,对启用新系统的积极性不高。科研管理信息化建设周期长,从启动信息化建设管理方案、调研论证、厂家演示和试用、论证建设方案、采购方案、系统采购、系统运行、数据整理、系统培训,最终到系统正式使用,需要1~2年的时间[3],在建设和维护过程中,需要管理人员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还需要相关部门和人员的配合。
2 提高高职院校科研管理工作水平的对策
2.1 更新科研管理理念
由于高职教育与普通本科教育不同,其以培养面向生产、服务和管理一线的拥有高级技术和技能的应用型人才为教学目标,是高等阶段的职业技术教育。这使得高职院校在培养人才时要以就业为导向,其培养方案与培养模式应以培养学生的能力为中心,具有职业教育的明显特色。高职院校的这一特点要求高职教师应当是“双师型”的,不仅教学能力要强,还应具有研究能力,老师在“产、学、研”方面,要把自己的专业知识和企业、行业联系起来,整合资源和技术、创新技术、更新工艺[4]。通过科研开展学科知识的探索或新技术的发明,可以为教学提供新的知识点和教学案例。科研也是教师服务社会的重要途径,是高等职业院校的重要功能。因此,科研管理人员应积极鼓励高职教师重新认识和科学定位科研工作,提高老师参与科研的积极性。
此外,科研管理工作者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和服务形式要转变,自身观念要更新,要有好的知识产权保护意识、服务意识和与时俱进的思维,同时加强信息获取及处理能力及公关能力,避免墨守成规的思维模式和陈旧落后的管理思想。不仅对本校科研工作的现状和思路要有了解,还要对国家层面上的科研发展的形势和科技政策有所认识,只有这样,才能在科研管理工作中把握全局。
2.2 完善管理機制
一个学校的管理机制如果不健全,其科研管理水平很难上一个新的台阶。科研的管理机制包括保障机制、约束机制、奖励机制、科研队伍的建设机制、评价机制。科研经费的投入是保障科研工作顺利开展的基础,落实好这项工作,高职院校要组织本校教师积极申报上级和来自政府的各种科研项目,争取获得来自立项机构的经费支持。同时,高职院校领导要重视科研工作,学校每年应投入一定的经费支持院级科研课题,鼓励青年教师参与科研。有了科研经费做保障,就能改善科研条件,加快科研进程,更好地推动高职院校科研工作的开展。建立在制度基础之上的约束机制是科研管理工作应遵循的标尺,制度能否起到约束作用和激励作用,取决于制度的制定者,这就要求制度的制定者既要非常熟悉本校的实际情况,也要具有创新思维。科研队伍的建设需要培养和扶持科研人才,要想造就高素质的科研团队,一方面可以通过优厚的待遇和良好的科研平台引进外部人才,另一方面学校也要培育科研人才,通过派出进修、鼓励攻读博士、支持科研项目经费和科研团队的建立等方面提升青年教师的科研素质和科研水平。完善的科研奖励机制将会促进学校科研工作的进行,合理的科研资助、项目奖励、科研成果、专利奖励及科研论文与专著奖励会极大地激发教师科研工作的积极性。因此,在制定科研奖励的标准时,不仅要考虑获得的成果等级,同时要考虑劳动成本和科研人员的智力投入。
2.3 提高科研管理信息化程度
科研管理信息化程度低下,会加大管理人员搜集科研信息工作的难度,影响科研效率和科研管理的科学决策。科研管理信息系统在大数据时代,有着传统方法无法比拟的作用,因此强化科研管理者的教育信息化意识和理念是首要任务。让教师了解国家高等教育信息化发展的趋势和政策,让他们对了解要构建一个完善的科研信息化管理体系,不能仅仅停留在对数据的简单收集,不能只通过简单的统计或排序等功能获得表面的信息,应对隐藏在这些大量数据的信息进行分析和运用。同时,教师也要提高科研信息化的意识,熟悉科研管理信息系统的操作流程,配合学校科研管理等部门做好录入数据的工作[5]。
目前,很多高职院校运行着各种不同的数据库系统,如教务管理系统、科研管理系统、学生管理系统、财务管理系统和人事管理系统等。但是,各部门之间的数据库系统彼此独立,并无关联,致使学校管理中出现多个信息孤岛[6]。要通过科研管理信息系统把相关资源整合起来,形成动态的管理体系。科研信息化管理有助于提高科研项目中期管理水平,科研项目管理常常出现“重申请、轻结题”的现象,通过科研管理数据库可以监管项目立项到结题的全过程,包括科研项目的计划、课题组人员工作量、经费使用和中期检查等,可以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有的放矢地进行管理,提高工作效率。
总之,高职院校的科研工作的顺利开展和其功能的发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科研管理的成效,高职院校需要根据自身学校的特点,更新管理理念和管理方法,提高科研管理队伍的素质,增强创新能力,促进高职院校的健康发展。
参 考 文 献
[1]夏冬梅.高职院校科研管理工作现状解析及对策研究[J].天津职业大学学报,2012,21(6):26-29.
[2]王晓地.高职院校科研工作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职业技术教育,2014,23(35):70-72.
[3]谢源,潘伟彬,侯恩光.高职院校科研管理工作的思考[J].闽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16(1):5-7.
[4]崔昌玺.试论我国高职科研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J].职教论坛.2010,32:12-16.
[5]崔鹏.高校科研管理信息化建设探析[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14(S0):81-83.
[6]许哲军,付尧.大数据环境下的高校科研管理信息化探索[J].技术与创新管理,2014,35(2):112-115.
[责任编辑:高海明]
上一篇:和谐视角下的学校危机管理
下一篇:高职院校院系二级科研管理机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