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校长要有问题意识
基础教育发展到今天,已开始由量的扩张转向质的提高。走内涵发展道路,实现基础教育的均衡化和公平性,成为现今基础教育发展的新要求。在这样的背景下,学校如何发展?应采用什么样的管理模式?建设什么样的师资队伍?所有这些问题,校长必须去思考、去调研、去实践。
一、学校管理的三个层面。
基础差不多的学校,有的短短幾年就成为小有名气的示范性学校;有的经过几番挣扎,仍然难以“脱困”;更多的学校则是一直四平八稳,既无特色也无起色。应该说,除了客观因素外,这与校长的管理有十分重要的关系。
学校管理的核心是对教师的管理。改革开放以来,在教师管理方面大致有这样三个发展层面:第一层面是“管理教师”:注重“制度+控制”,建立细致而完备的管理规章制度,以此要求教师;第二层面是“开发教师”:将教师作为重要的教育资源,通过培训、科研等方式,提升教师的价值;第三层面是以“学习型组织”的建设为目标;将“学习+激励”纳入学校管理,促进教师的自我发展,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养,使之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体味到教育创造的无穷乐趣。
就笔者的了解而言,我们大多数学校在教师管理上尚处于第一层面,还有一些正向第二层面过渡,处于第三层面的学校为数不多。那么,是不是一所学校必须经历这样三个循序渐进的层面呢?并非如此。如今,基础教育新一轮课程改革已经启动。这对很多学校都是一次机遇。能否抓住改革的契机,使学校取得飞跃性的发展,关键在于能否创建成一个有效的“学习型组织”,培养大批“学而不厌”的教师,使他们能够适应新的教学要求,同时不断增强创新意识,以满足全社会对高质量教育的迫切需要。因此,这就要求校长首先改革学校的管理,在制度上有所创新。
二、校长要善于发现问题。
管理创新的源头在于问题的发现。要发现问题,校长必须有问题意识。下面从方法层面上谈谈笔者对学校管理中如何发现问题的认识:
第一,从一线教育教学实践中发现问题。要知道梨子的味道就得亲口尝一尝。要发现问题,校长就必须多深入课堂、操场、食堂、宿舍,多参与教育教学和教科研活动,尤其是课堂。笔者提倡推门听课,这可以得到更为真实的情况,既能对教师的业务水平和师德状况一览无余,又能了解学生的整体素质,有利于在零距离的接触中发现问题。
第二,从与其他学校的比较中发现问题。抬头看路与埋头拉车,两者要相辅相成。具体地说,看一所学校,软件比硬件重要,管理比环境重要。另外,很多学校对外来考察者总是只讲优点,不讲缺点:只讲结果,不讲过程。这就要求考察者既要有所分析,又要注意学习别人解决问题的方法。
第三,从政策法规的学习中发现问题。通过对国家相关政策法规的学习和比照,校长一方面建章立制,完善管理制度;另一方面可以查漏补缺,明确在管理中哪些事情必做,哪些可做,哪些不做,由此形成问题,选择学校发展的目标和新的发展空间。
第四,从各种媒体的相关信息中发现问题。无论是好的方面还是坏的方面,校长都要认真对待,看本校是否有类似事情,扬长避短,未雨绸缪。比如说,看到关于校园食品中毒、房屋倒塌及学生伤害等事故报道,就应该提高警惕,加强自身管理,防止类似影响学校发展的事出现。
三、如何培养问题意识?
作为新时期的校长,如何培养自己的问题意识呢?
第一,用现代教育理念来武装自己的头脑。这要靠不断地学习、不断地更新教育观念。在传统的教育环境下,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学生成为被充填的知识容器,学生必须服从教师,尊重教师的权威,要“听话”:而现在则提倡以学生发展为本,在课堂教学中要倡导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要确立人的主动、和谐、完整、可持续、多样化、个性化发展。
第二,不断地反思。社会在发展,我们的认识和理论也在发展,因此必须不断地反思,辨证地看问题。比如说,“人多力量大”在一定条件下是好事,但人多到变成“包袱”,就不是好事了,这时如能通过教育,把人口包袱转化为优质的人力资源,就又可能是一件好事。
第三,养成调研的习惯。学校应以课题研究为载体,多采用行动研究法。一旦发现问题,就要及时地抓住它,深入研究下去。随着研究的深入,又会发现一系列新的问题。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就是不断改革创新、不断向目标逼近的过程。
校长应增强问题意识,在改革与创新上下功夫,努力做一位具有现代管理理念和教育理念的专业化校长。
上一篇:校长要守好“第一脚”
下一篇:谈校长竞聘制